目前, 我国奶业全产业链建设水平大为提高,从奶牛品种、疫病防控、饲料改善、牛场建设、质量安全和监测体系建设各个环节都保证了国产奶的优质和安全。
奶牛遗传素质提升推动了奶业提质增效,保障了供给。目前我国饲养的奶牛品种主要是荷斯坦奶牛,具有产量高、乳成分好的优点,还有少量的娟姗牛和兼用奶牛品种。 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研究机构同时加大了奶牛选育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奠定了我国奶牛生产水平提升的种质基础。 农业农村部公布我国奶牛的单产水平达到了7.4 吨, 比2008 年提升近70%, 奶牛体系监测的规模牛场成母牛单产达到了8.5 吨,达到部分欧盟国家的水平。
奶牛疾病防控与规范安全用药正逐步改善,保障生产稳定、乳品安全。 政府和产业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 的原则, 加强基础免疫工作。 在奶牛疫病监测方面,开发和推广了疾病和病原快速诊断检测技术,方便了疫病的确诊。 生产单位严格执行消毒、免疫、用药停药期、病死畜无害化处理等工作, 奶牛的疫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
饲料品质改善使生鲜乳质量得到提升。 2008 年以前我国生鲜乳品质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奶牛养殖的粗饲料条件较差, 乳蛋白常常不达标。 时至今日,奶牛的粗饲料品质实现大幅提升, 一是玉米青贮的品质大幅提升, 其次是苜蓿干草得到普遍应用, 使生鲜乳的品质得到提升。 奶牛体系监测的数据显示2018 年规模牛场生鲜乳乳脂率3.89%, 乳蛋白率3.20%, 分别比2010 年提高了4.6%和2.9%, 细菌数是7.2 万CFU/毫升, 体细胞数是22.1 万个/毫升, 分别比2010 年下降了74.5%和39.2%,我国规模牛场生鲜乳质量已经达到了欧盟标准。
牛场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了乳制品的安全。2008 年以后, 规模化牛场建设速度加快, 奶牛散养转型养殖小区再转型规模牛场, 规模化养殖比例迅速提高, 由2008 年的16.5%提高到2018 年的61.4%。 规模牛场的发展使得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和理念得以迅速推广, 养殖的装备水平和饲料条件迅速提升,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规模牛场100%实现机械化挤奶,比2008 年提升了一倍, 其中80%以上的牛场使用的是奶厅挤奶模式,93%的牛场配备全混合日粮(TMR)搅拌车,比2008年提升了56%, 养殖设备和工艺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我国现代化奶源基地基本建立。
我国已经构建了从政府到企业系统化的质量安全监测和跟踪体系。 农业农村部从2009 年启动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项目”, 组织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专项整治行动, 监测范围覆盖所有奶站和运输车,落实“确保婴幼儿配方乳粉奶源安全六项措施”,强化婴幼儿乳粉奶源监管。 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10年保持100%,保障了生鲜乳的质量安全;2018 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9%, 乳制品抽检合格率99.7%,在食品中保持领先。
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等重点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在“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的基础上接入了总计17 家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品牌)追溯信息。 乳品企业纷纷建立了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 对所收购生鲜乳开展批批检测, 并留样待查。 龙头乳品企业纷纷建立完善产品追溯体系, 涵盖为奶牛建立档案、 记录奶牛从出生到每一次挤奶的所有数据, 原奶收购车辆实现GPS 跟踪, 原奶入厂后的随机条形码、 生产过程的产品批次信息跟踪表、关键环节的电子信息记录系统、质量管理信息的综合集成系统等产业链环节。
消费者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进口奶不一定更优质, 优质的液态奶只能产自本土。 乳制品属于鲜活农产品, 牛奶中的天然活性营养不耐高温、无法常温保存、随时间延长而衰减。 我国目前市面上的进口奶为了便于保存运输几乎全是常温奶,也就是UHT 灭菌奶。 进口UHT 灭菌奶的平均保质期长达318 天,而国产的为182 天。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生鲜乳质量检测专家多年的研究数据表明了进口与国产液态奶品质存在着显著差距, 如进口UHT奶中糠氨酸的平均含量为234.3 毫克/100 克蛋白质, 显著高于国产的193.2 毫克/100 克蛋白质(糠氨酸含量越高,表明牛奶的受热程度高、保存时间长或者运输距离远),甚至怀疑有使用复原乳的现象。 同时进口液态奶中活性蛋白质因子如β-乳球蛋白、乳铁蛋白等含量显著偏低,营养价值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