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松
浙江省台州市三梅中学
“钝感力”一词其实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按照渡边淳一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他认为“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他在《钝感力》一书中提到,“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只有具备这种钝感力,敏锐和敏感才能成为真正的才能,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渡边淳一对钝感力的评价极高,从其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将钝感力认定为是一个人才能的基础,是人才能得以发挥的关键因素。
王铁军教授认为:作为一种现代校长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品格,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钝感力使人更易在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求得自身的心态平衡及与他人的和谐相处。王教授认为钝感力不仅是现代校长的一种生存智慧和力量,更是现代校长的一种为人修养与品格。王教授在对儒家思想的研究的基础上,比较钝感力后总结出钝感力的九个源头:源自校长的自我认知、源自校长的深度思考与慎独、源自校长“如理乱麻”的理性、源自校长“急流勇退”的胆识、源自校长“难得湖涂”的清醒、源自校长“大肚能忍”的大度、源自校长“后发制人”的韬略、源自校长“以柔克刚”的睿智、源自校长“厚积薄发”的积累。
王教授充分肯定了钝感力在校长工作中的价值,也从源头对钝感力的修炼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本人深以为然,在此不再赘述。
钝感力一词虽源自日本,但其思想实质与中国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孔子是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曾明确表示“疾固”(《宪问》),即讨厌那种顽固不通的人。他的学生也一致判定,认为孔子没有凭空揣测、绝对肯定、拘泥固执、唯我独尊四种毛病,即“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孔子在推行中庸之道时,也主张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即“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中庸》)。“时中”即审时度势以取中,动态地把握防止过与不及的尺度。贯彻这一主张,孔子认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君子立身处世于天下,不能墨守成规,坚执成见,怎样合理、适宜便怎样干。这就需要权衡。用孟子的话说,即“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执持中道而不知权变,没有灵活性,就与执于一端无异,会只重一点而不及其余,损害道之大行。相较渡边淳一《钝感力》中诸多案例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其境界之高下不言自明。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不仅视审时与权变为重要方法,还将其作为人生进境的高点位。“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在读孔子此论时,若与周遭的人和事联系起来,便可通达而无碍:能够在一起学习的人,即使是同门,也未必都能同样深明其理、深得其义;能够同样深明其理、深明其义的人,也未必能够一起将其作为自己生活和实践的指导原则;能够一起将其作为自己生活和实践指导原则的人,未必可以同样通权达变。“学”的目的是“知”;“知”的目的是“用”。而如何“用”,确有教条主义还是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的区别,这种区别,就来自“时中”的理念,来自权变的智慧。④
王恩来先生的这段论述对界定校长的钝感力很有价值。
校长和君子虽有概念界定上的差别,但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在追求做人点位的提升,都注重个体修养的提升。审时和权变也是校长工作中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工作方法。虽然,钝感力的修炼对校长的工作有帮助,对提升校长的个体修养有帮助,对校长的职场生涯有帮助,但一旦奉行钝感力到教条主义的程度,那钝感力修炼不仅对校长工作无益,反而会成为迟滞校长工作的工具。
校长承担一个学校的管理工作,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已任,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已任,肩负学校发展重任,因此,校长在工作中要处理与上级、同行、下属、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错综复杂的关系。钝感力的修炼对校长处理好各种关系,为自己的工作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有很大帮助,但一定要在审时、权变的前提下,不可墨守成规,滥用钝感力,以致陷入教条主义的圈套。
因此,校长在修炼钝感力的时候,还需要通过汲取儒家思想的营养培养三种意识:
大局意识是每一位校长在任职期间所必备的素质,不具备大局意识的校长显然不能做好学校的工作,于学校的发展不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校长在面对交际时,就能以大局的角度对待这一些活动。校长钝感力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程度的退让换取解决问题的时空,从而能让校长在从容、冷静、理性的前提以最佳的方式面对挫折和伤痛。可校长工作的复杂性意味着校长在处理问题,尤其是处理各种交际问题时,并不都适用钝感力。例如,在公众场合面临学校尊严、形象等争执时,校长一味秉承钝感力,则很有可能会使学校的形象与尊严受损。晏子使楚时,面对楚国的发难时,针锋相对,反舌相讥,终于捍卫了本国的尊严,也捍卫了本国的利益。校长在相近的事宜处理时,当学晏子,据理力争,方是正道。
校长钝感力修炼时的大局意识,应该是校长面对挫折和伤痛时,首先要着眼于学校大局的考虑,选择适当的方式予以应对,不可一味坚持钝感力。
韩愈的《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的本意是在揭示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耻于言师的社会现象,其大意为: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从说话人的背景来看,其交往的是年龄相仿之人,而其言中之意却颇合人常有的心态,这种交往中的常态是校长在修炼钝感力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校长除与学生打交道外,更多的是与年龄相仿的同事、同行、家长及领导等。校长在与不同的对象打交道时,应该有不同的方式,打交道的方式应随着不同的对象,以不同的角色意识对待。即在与不同对象打交道时,要把握钝感力的“度”,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论语·先进》有这么一则:“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其大意为: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虽然,孔子是对他的学生作出评价,但在校长钝感力修炼时,无疑也是一条行事的准则。“过犹不及”不仅仅是校长钝感力修炼时用来衡量的“度”,更应该是校长们工作时要恪守的格律。
《论语·学而》中记载着这么一则故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曾子是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曾子的一生中,一直秉承“三省吾身”的为人准则,也是这一准则,造就了曾子一身的成就,也是后人尊称其为“宗圣”的重要原因。校长在修炼钝感力时也应遵循这一准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校长虽然是一校的领导、管理者,但他首先是一个人,至少大多数的校长尚未成圣,工作中也就难免会有差错。“三省吾身”的意识可以让每一位校长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从而让自己的工作越做越好,事业越来越成功。
曾子晚年病重,孟敬之前往探视,曾子对孟敬之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第八章·泰伯篇》)曾子的意思是: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曾子与孟敬之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但在曾子病重之际,仍不忘善意地提醒对方,这足见曾子“三省吾身”之功效。就曾子话语中内容来看,其一辈子“三省”的便是人的道德修养,是人修身养性的核心。而从话语的形式来看,又应是钝感力的极佳体现。因此,校长在钝感力修炼时,当学曾子,反省自己的待人接物,反省自己的处事方式,反省自己的学习,反省自己的道德修养的提高。钝感力实质上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校长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子的两段话当可为校长们提供足够的借鉴。
“诚者自诚也,而道自首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诚是自我形成的,道是自我形成并运行的。诚是事物的终结和起始。没有诚就不会有事物。所以,君子将为达到诚而进行的努力,视为人生最珍贵的美德。诚不仅是人自己成就自我,同时通过帮助自己之外的一切物达到诚而体现出来。成就自己叫做仁;成就自己之外的叫做知。仁和知是人类的性不断积累的卓越的德行,是包括和融合了人类存在的外和内的道。所以,无论处于何种状况,诚必然获得该事物的正当性。所谓“诚者自成”,是说宇宙间一切诚实的法则,不是由外在的存在操纵的,而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之中。……所以,朱熹将诚称之为真实无妄(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不仅要“自我”成就,还要帮助成就我之外的“环境世界”。成就自我是仁,是内;成就我之外的环境世界是知,是外。仁与知、内与外总是辩证地统合起来形成性的德。这正是人类的性,是中庸。⑤校长钝感力的修炼不正是成就自己与成就自己之外的事物吗?
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不仅地域相近,文化也颇有渊源。两国文化都传承着儒家思想,可以这样说,是儒家文化塑就了两国的文化。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中也充斥着儒家文化,当渡边淳一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和职场诠释儒家思想时,就让儒家思想走近了我们现代的社会,从根本上看,钝感力与儒家处事的实质是相同,它们所提倡的个人修养的提升方式也是大同小异的。因而,校长钝感力的修炼当首选儒家思想的学习和实践,尤其是中庸思想的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