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宇
山西省运城中学
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其中社会责任主要是基于生物学知识内容进行的社会活动参与,并对活动做出理性判断,以解决生活与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是学生相对缺失的素养,对高中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显得尤为突出。教学渗透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高中生物学教材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设计,浅谈高中生物社会责任的教学渗透。
人教版《生物》必修3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内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是渗透社会责任教学很好的素材。
目标设计中,除了知识和能力目标外,侧重渗透社会责任目标,通过让学生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模型建构法等。课堂教学中使用PPT课件,温室效应视频。
用环境问题“雾霾”引入新课,请同学们看几幅关于雾霾的图片,学生们对此感同身受,引导学生了解雾霾是由于物质循环受阻而引起的,从而引出该课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分析、图形整理归纳、学生自主构建等形式重点分析碳循环过程,并由碳循环延伸出氮循环、硫循环,并让学生总结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并探讨其特点,然后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另外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缓解,让学生重视环境保护,增强环保理念。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表达对一些社会环境问题的认识,阐述对习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看法。课后安排学生讨论在上海实施的垃圾分类的价值和意义,自己在家里尝试对垃圾进行分类;或者调查周边生活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咨询大家对环保的认识,了解人们的环保意识;做义务环保宣传员,给身边的人传递环保理念,增强环保观念,共建美好家园。
对于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高中生物教学当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知,使其积极担任科学传递的使者,在发扬和传承知识技能观念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一课时,教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建构碳循环模型来丰富课堂设计。教师可采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沙漠化、洪水以及干旱等已经被破坏的生态情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直观感受来认真的思考一下:为什么生态系统会出现这样的灾害?假如我们继续破坏环境,那么生态系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同时,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人类究竟做错了什么?通过课前导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问题,可激发学生强烈的认同感,使其积极地入到学习当中,并增强其使命感。学生通过直观的体会能够懂得珍惜能源,保护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此外,学生通过教学实践也可以清楚了解到,我们人类应该保护好社会环境,尊重每一个生命,共同建设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总结本节课内容,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物质循环受阻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体会“稳态”的重要性,并让学生理解生态部分属于宏观的稳态,与前面学习的个体、种群、群落的稳态层次不同,让学生知道在分子、器官、个体、宏观等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现象,稳态已经成为生物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要爱护地球、保护地球,这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人类道德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教育的真谛。《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高中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内容,结合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对高中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也是切实可行的,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责任意识,促进高中生的责任行为。做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培养自身社会责任,以实践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