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钰 吉林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近年来,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中国学者曹珺红从时代范畴出发,对中日同形词进行了对比研究。施建军从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中日同形词的意义功能。此外,陈丹又尝试着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对中日同形词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中国的中日同形词研究开始有了新的发展。
众所周知,闭门造车的方法一贯行不通。现在,将视野拉伸到国外(日本)。日本学者大河内康宪对中日同形词的定义进行了研究,然后对中日同形词中的意义功能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起意义功能的研究,宫岛达夫更倾向于文体特征方面的研究。
纵观中日两国的研究,中日同形词在意义功能、文体特征方面的建树较多。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日同形词。
近30年,中日同形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遗留下来的问题还很多。其中,关于中日同形词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说法。
日本学者大河内康宪认为:在汉语和日语中,具有相同表记的词就是中日同形词。中国学者潘钧则从以下3个方面来定义中日同形词:(1)表记相同的汉字。(繁简体、送假名、形容词词尾等非汉字元素忽略。)(2)出处相同,或者具有历史相关性的词语。(3)现在中日两国依然在使用的词。[ 潘钧.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5(3):21-25]另一位学者万玲华这样理解:所谓的中日同形词是在书面上具有相同汉字表记的汉语和日本的汉字词。万玲华主张忽视由于中日相互借用而导致的词语形式上的变化,忽视送假名以及字体上的简繁变化,从这一角度来看,万玲华的主张与潘钧的说法一致。
综合以上三种说法,大体上可以给出这样一种定义:中日同形词是汉语和日语在字面上相同的单词。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1)字面完全相同的单词。比如说 “山”。(2)由于汉字简化造成的差异,还原后仍然相同的单词。 (3)为了表示单词的词性,在汉字后加上平假名的单词。如果单看汉字部分的话,在字面上是完全一样的。
总的来说,虽然关于中日同形词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是核心意义大同小异。
一般情况下,根据词语在两种语言中意思的相似度,把中日同形词分为三类:中日同形类义词、中日同形异义词、中日同形同义词。
在两种语言中,中日同形类义词除了词形相同,两者的概念意义在某种程度、某个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根据意思的相似度,又可以对中日同形类义词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
第一类是词语的汉语意义与日语意义只有一部分相同,其他意义不同的中日同形类义词。比如 “意见”。两者都可以表示对某件事或某个决定所持有的看法或见解。不同的是,日语中还可以用它的动词形式表示规劝、劝告的意思。而汉语“意见”就没有这层意思。相反,汉语的“意见”除了上述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不满、发牢骚、批评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意味。这类词中还包括: “规律”、 “集中”、 “机关”、“单位”。
第二类是词语的汉语意义和日语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相同,但日语的意义范畴要比汉语的意义范畴更广。比如 “性格”。两者在表示某人的性情、脾气方面意义相通,但是,日语中除了上述意思外,还可以表示事物所具有的特性,从人的性情延伸到事物的特性,可以说日语的意义范围被扩大了。属于同类型的词语还有: “性质”、 “演习”、 “会计”、 “现金”等等。
第三类是词语的汉语意义和日语意义一部分重合,但汉语的意义范畴比日语的意义范畴更广。以 “紧张”为例进行说明。两者都可以表示精神、态度处于紧绷的状态。但是,汉语的“紧张”还可以表示忙碌的、激烈的、供应不足,难于应付的意思。从这一点来看,“紧张”的汉语意义范畴大于日语意义范畴。同类词中还有: “对象”、 “容易”、 “一定”。
由于中日同形类义词在词形上相同,意义相似,所以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可以很容易掌握,理解起来也很方便。
另一种中日同形词是中日同形异义词。顾名思义,中日同形异义词就是一组词形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的词语。中国的外语学者习惯用中式思维思考日语词义,在运用的过程中,词语的误用经常发生,因此这类词对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说相当困难。比如 “经理”。无论是在汉语学习中还是在日语中,都会经常用到“经理”一词。但是,两者的意思完全不同。汉语“经理”是企业的负责人、管理者的意思,而日语中的“经理”则表示经营管理、会计事务,与汉语的“财务”意思相通。除此之外, “严重”、 “激动”也属于此类词。
在古代,日本没有汉字,只能从中国引入。汉字引入后,日本人用汉字表记,用日语发音,这种发音方法被称为训读。这类同形词主要是一些表示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事物性质的词。假名产生之后,为了使语法更加规范化,日本人就在形容词和动词之后加上假名,产生了其他新的词。
明治维新以前,中日两国文化交往频繁。最初,日本人用汉文撰写本国的历史,发布政令。于是,后来大量的汉文(包括字形和读音)被原封不动地引入日本,日本人称这种读法为音读。同样地,这也属于同形词。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为了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主要是一些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关的书籍。但是,仅仅凭借日本的固有词汇还不足以翻译西方书籍,因此,日本开始想方设法在中国的古汉文上加上新的意义或者使用汉字造字法造出新的词汇,从而用来表记西洋的语言。之后,这类词又被引入到中国,被中国消化、吸收。自然而然,这也就成了中日同形词产生的原因之一。例如,“经济”一词在古汉文中是经世济民的意思,但是,日本人在用“经济”翻译英语“economics”时,语义就转变成了生产、商品活动,后来又被收入到汉语中。
在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中日同形类义词的定义、产生及形成的原因。由于中日同形类义词的数量繁多,下面主要以“心中”、“近代”、“现代”为例,探讨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渊源。
汉语的“心中”不能作为独立的词语使用,只能作为句子的一部分。借用日语的话,就是附属词。无论是在古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心中”都是内心的意思。现代日语中,“心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把心情、想法隐藏在心里、不表露出来。二是相爱的男女一同殉情;从广义上来说,不仅仅限于男女之间,也可以指多个人一同自杀。但是在古日语中,只有“内心”的意思。在江户初期的《日葡辞书》中,“心中”被解释为心里面,内心。
由此可以看出,江户初期以前,“心中”的日语含义与汉语相同,只有“心里面,内心”的意思,“相爱男女一起殉情”的含义此时并未出现。到了江户中期,“心中”开始出现了新的含义,如“情杀”。
“情杀”之意最初来源于日本的游女风俗。江户时代,很多词语在风月场所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也就是妓院词汇。在龟井孝的《忏悔考.女郎考》中,当时,在妓女馆里,“娼妇”被称为“花魁”,冶遊被叫做“大臣”、“大财主”。表达“内心”意义的“心中”则成了妓女向嫖客吐露真心的用词。因此,也就成了表达真爱的证据。这类词被社会广泛接受,最终成为大众语言。
在笔者看来,“情杀”之意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风俗人情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情杀”之意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日本人的生死观的影响。
据统计,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活跃于文坛的作家相继自杀,共计15人左右。其中就有太宰治和有岛武郎的情杀。当然,中国也有类似的“情杀”事件。比如,东汉时期焦仲卿与其妻刘氏的情杀;东晋时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情杀。除此之外,在中国,基本上看不到类似的情杀事件的发生。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情杀事件反映了中国人与日本人对待生死所持有的不同态度。换句话说,日本人把死看成是一种高雅、纯洁的东西,对死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相反,中国人认为死是一件不吉利的事,只要一谈到死,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感。因此,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心中”的意义逐渐发生分离, 产生了中日同形类义词。
“近代”的日语意义一般解释为:(1)离现代最近的时代,通常是指明治维新以后;(2)作为历史阶段中的一部分,从广义上来讲与近世同义,但是,通常情况下是指封建社会之后的资本主义社会。而“现代”在日语中的意思则是指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时期。汉语“近代”可以解释为:(1)过去距离现在较近的时代,我国现在通常指十九世纪中叶到五四运动之间的时期;(2)资本主义时代。汉语“现代”可以解释为:(1)现在的时代,指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时期;(2)社会主义时期。
根据上述解释,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时间划分上存在着差异,但是核心意义基本相同。那么,在表示现代化含意的时候,汉语用“现代化”表示,日语却用了“近代化”一词。这是为什么呢?
在近代(明治维新以后的时期),日本开始学习欧美文化,国家得到飞速的发展,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近代化”意味着日本从野蛮到文明、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过渡,是日本从落后国家转变为发达国家的分界点。相反,中国的近代是遭受列强侵略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近代”意味着贫困、屈辱的时代。所以,中国人经常用“现代化”一词描述本国的发展状况。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汉字相同,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体验下,词汇的意义也会逐渐发生分离,最终产生了中日同形类义词。
通过对“心中”、“近代”、“现代”的中日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中日同形类义词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风土人情的孕育下产生的。
通过对中日同形类义词的研究分析,寻到了根。用一句话说,那就是: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同理,一种新词的产生必定与其背后强大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