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风杰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对日本侵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东北沦陷初期至1935年,蒋介石派坚决奉行不抵抗主义,对日寇不绝交,同时也不宣战。1935年至卢沟桥事变发生前,伴随着日本策动华北自治,不断加大对中国侵略力度的情势,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出现了转向抗日的趋势。但这种转变是不彻底的,他们此举的目的是警示日本停止对侵占地区的扩大,并没有完全放弃和平的幻想。以冯玉祥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坚决主张抗击日本侵略者。国民党民主派的这种对日方针是比较彻底的,真正把民族利益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但这种“激进”的政策遭到了蒋介石的反对,具有抗战决心的民主人士在国民党内也得不到重用。
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一贯坚持与日妥协的方针。亲日派幻想借助日本的力量来保证自己手中的权力得到稳固,这种想法完全置中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以李宗仁为代表的国民党桂系实力派主张对敌作战,但这种主张是被动的,与国民党民主派的主张有着明显的差别。桂系实力派认为“中国不能任由日本侵略,这样必有亡国的危险,奋起抗战还有生存下去的希望”。国民党桂系实力派的言行和主张同样遭到了蒋介石的反对和压制,实力派将领也不得不接受国民党中央的领导。以阎锡山为首的国民党晋系地方实力派对日本的侵华态度也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阶段,他们这种对日态度的转变完全是基于自身的考虑,并没有为国家前途着想。因此,他们的抗日并不是出于民族自觉。
首先,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蒋介石就做了准备,这一举动向国民党内各政治势力表明了对日应战的方针。“蒋介石在7月8日接到事变的报告后,当天即决定动员中央直属部队六师北上赴援”[ 吴景平.蒋介石与抗战初期国民党的对日和战态度——以名人日记为中心的比较研究[J].抗日战争研究,2010(2):132.]。1937年7月12日,在牯岭举行的行政院会议上,蒋介石在得知了日军进行大动员后,又迅速命令部队向华北急进。面对国民党高层人士在对日和战问题上具体态度不尽相同,情况颇为复杂的状况,作为战时体制最高、最后决策者的蒋介石,他的和战态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定音作用。对日本此次侵略行动的准确判断,成为蒋介石决定和战方针的关键之点。蒋介石的所采取的军事行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低调妥协的主张,在领土和主权问题上表明了严正立场,同时也使得打着“调停”、“议和”旗号的迫降活动趋于失败。
其次,蒋介石发表的《抗战宣言》,向国民党内各政治势力表明了抗战的基本立场,促成了战时决策体制的形成。蒋介石在1937年7月17日发表演讲,重点指出:“第一,卢沟桥事件是中日两国间的最后问题,中国到了最后关头。第二,中国的对日作战是应战,而不是求战。第三,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能受到侵害。第四,卢沟桥事件必须由国民党中央来解决”。[ 田勇.庐山谈话会与蒋介石谈话评析[J].江西社会科学,1997(9):75.]抗日救亡已经成为举国上下日益高涨的呼声,在这个重要的关口,任何企图妥协的国民党内部政治势力都不会站到全国人民的对立面,从而失去道德和舆论的制高点。所以,一方面,《抗战宣言》的发表对国民党内各政治势力间有一定的凝聚作用;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国民党从妥协退让的政策转轨到抗战的政策。
许多受邀来参加庐山谈话会的国民党官员以及上层知识精英都十分关注卢沟桥事件。首先,国民党官员中的大多数人普遍认为此次中日战事必将得到扩大,因此很多人都希望西方国家出面调停中日冲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抗战前途缺乏足够的信心,对日作战必然会导致失败。徐永昌认为对日进行战争需要有一段时间的准备。政府部门的负责人也有类似的看法。另外,军政部与外交部的会商结果,也一致表示慎重,强调与日绝交和对日宣战对中国是不利的。但国民党官员中也有很少一部分人对抗战的前途充满自信,例如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七七事变发生后即主张对日宣战,一雪前耻。另外,持此观点的还有戴季陶、王世颖、甘乃光等国民政府高级官员。
其次,社会精英对卢沟桥事件的认识则比较深刻。庐山谈话会原定的主题,是关于宪政、经济、教育等问题,但是,在会议开幕前夕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件,大多数与会者的注意力迅速聚集于对日问题,谈话主题不可避免地被置于同抗日直接有关的问题上面。在1937年7月17日上午举行的第二次共同谈话上,蒋介石首次就卢沟桥事变和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发表了政策性声明。因此,此后应邀出席谈话会的众多社会精英的发言也大多集中于对日和战问题,基调基本都是主张团结对外,抗日御侮。绝大多数发言者都认为卢沟桥事变的爆发,表明时局已发展到“最后关头”,再也不应该摇摆不定,全国一致、对日作战是当务之急。例如“梁士纯指出现在我们是到了共同应付国难的时候了”。[ 余子道.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谈话会[J].史料研究,1995(3):38.]
社会精英代表了全国社会的各个党派、团体、阶层,主要有四中行业内的人物组成。第一,在野各党派各社团的领导人员,例如国家社会党张君劢、中国青年党曾琦、全国救国会杜重远、中华职教社黄炎培、上海律师工会江一平、抗日后援会朱庆澜等。第二,高等教育界和学术界的知名人士,例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厦门大学教授庄泽宣、武汉大学教授陈源等;此外,还有著名学者丁燮林、李剑农、马寅初、傅斯年等人。第三,新闻出版界人士,例如天津《大公报》社王芸生、杭州《东南日报》社胡健中、汉口《武汉日报》社王亚明、上海商务印书馆王云五、《外交评论》杂志社吴颂皋、上海中华书局陆费伯鸿等。
受邀参加庐山谈话会的社会精英,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借此机会,蒋介石也向他们及整个社会表明了国民政府对日抗战的立场。尽管在谈话会上各种主张和意见之间也存在原则上的分歧,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谈话会向整个社会发出了强烈的呼声。庐山谈话会虽然还远远没有充分反映全国各阶层民众要求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但是到会的各界代表人物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团结对外、抗日御侮的愿望和主张。庐山谈话会是国内政治关系变动的表现,有利于国内民主力量的发展。这次谈话会汇集了国内各方面的抗日主张,直接与国民党最高当局作了对话,它有助于加强国民党内主张抗日的势头,抑制对日妥协投降的倾向,实际上成了一次抗日的动员会和促进会。
伴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面对日本制造的一系列摩擦时始终采取隐忍避战的态度,这与各界要求抗日的呼声相左,因而出现了社会民众请求抗日的运动。“民众的抗日诉求开始于九一八事变之后,初期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随着战争的深入,社会各界通过各种途径向政府请求抗日的行动未曾停止,直至七七事变爆发后,社会各各界的抗日活动发展到顶峰”。[ 王鑫宏,汪效驷.民意诉求: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抗日决策的重要推力——以“各方吁请政府抗日案”为 中心的考察[J].民国档案,2017(1):122.]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处于考虑角度的不同,国内各阶级在新的环境下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社会各方强烈的抗日诉求推动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最终下定决心,确立应战方针,民意诉求是国民政府最终走向抗日之路的重要推力。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迫切情况下,大量的民众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抗日救亡活动,抗敌组织的出现是其明显的一个标志。七七事变之后,各地抗敌后援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7月7日之后,各方致电、上书吁请抗日的电文和书信共有282份,并且上达国民政府的决策中枢”[ 王鑫宏,汪效驷.民意诉求: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抗日决策的重要推力——以“各方吁请政府抗日案”为中心的考察[J].民国档案,2017(1):123.]。当时向政府上书的民众团体有抗日救国会、抗敌后援会、行业公会、工会、青年会、妇女会、学生会等,其中以地域、群体、职业命名的抗日救国会和抗敌后援会组织占据较大比重。在民众吁请政府抗日的电文中,有一些抗敌后援会将本团体成立及目的通告中央,严峻的客观形势,迫使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的人们,改变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作出自己的抉择。
面对日军的侵略,国民党政府解除了北方军队的武装,致使东北沦陷。华北危机发生之时,又想着用和谈的手段去解决与日本的问题。到《抗战宣言》发表前夕,“蒋介石本人及其国民党政府从未在公开场合表明过中国的抗战立场”。[周天度.从七七事变前后蒋介石日记看他的抗日主张[J].抗日战争研究,2008(2):55.]一方面,国民党一贯坚持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玷污了中华民族的尊严,造成了巨大的民族灾难。另一方面,国民党长期用专制的手段来压制人民的爱国举动。另外,蒋介石还残酷镇压不服从命令自动组成的抗日力量,例如蒋介石组织部队围攻察绥抗日同盟军。全国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妥协失去了耐心,对国民党实行对日作战的方针持有怀疑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社会民众转而寻求坚决可靠的抗日力量。
庐山谈话会上,“国民党政府最终确立的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具有将国民党官员及社会精英从思想上到舆论上导向抗战轨道的客观作用”。[ 罗平汉.蒋介石、宋哲元对卢沟桥事件态度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1997(6):20.]受邀参加谈话会的各社会精英都身为各行各业的领袖人物,牢牢把握着舆论和道德的制高点,因此,他们在大多数下层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威信。将国民党对日应战的方针传递到基层社会的这个过程之中,社会精英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国民党中央的抗战方针就是通过这么一种方式来向全国表明。总之,蒋介石《抗战宣言》的公开发表,明确了抗战方针,一扫人们的困惑与不解,鼓舞了士气。各地民众纷纷组织抗日救亡运动,以及通过举行集会、游行、通电等方式,表示坚决拥护政府的抗日方针,在全社会形成了强大的抗日洪流。
国民党内各派、国内各党派团体、民众对待抗日的态度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不是凝固不变的。纵观中国抗战全局,庐山谈话会的召开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它的召开表明了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发生显著变化。在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新形势下,抗日救亡成为中国人心所向的大势。随着日军侵华日益加剧,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抵抗日寇,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组成坚固的民族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