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启超浅谈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变化

2019-11-13 21:46:34胡娇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市沙坪坝区401331
新生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权清政府袁世凯

胡娇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重庆市沙坪坝区 401331

近代的中国是一部救亡与图存的历史,一大批有识之士为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而奔走,这些新知识分子他们拥有较优的学识,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纷纷提出自己的变法主张,迫切的都希望要建造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十世纪初,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得以有了发展的“短暂的春天”,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在这一时期迅速壮大起来,这些都为他们要推广君主立宪的思想提供了条件。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不管是保皇派、维新派亦或是革命派,他们代表的都是当时国内进步的政治思想,都奔走于拯救国家的道路之中,而在其中,梁启超为了宣传民权思想而付出了诸多努力,不同时期的梁启超其对于民权的侧重点也不同。

一、鸦片战争之后尚处在“迷雾”之中的国人

英国人用鸦片和炮火让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使中国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英国用大机器上生产出来的廉价的洋纱、洋布企图彻底摧垮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命脉。“它(资产阶级)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他们妄图通过价格优势来突破当时老百姓心中的防线,以此来沉重打击中国的自然经济。而与此同时,伴随着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此时期也开始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国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来源于洋务派兴建的各式企业中的官僚、买办、地主和商人,还有一部分来源于采用机器生产的旧式手工作坊主或手工工厂主。”随着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起来,他们势必要提出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以此来取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

但即使是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在当时的人们心中并没有泛起太多的波澜,“鸦片战争以后北京的政治气氛使人们对政治如此漠不关心,以致人们可以在茶楼酒馆里看到‘免谈国事’的告白。”[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53页]当时不管是政府还是国人都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二、甲午战争之后的“伸民权”和“设议院”

如果说鸦片战争晚清政府的屈辱并没有引起当时国人太多的关注,那么甲午一战中国的惨败,可以说是给了国人当头一棒。这时候的中国人才可以说是开始醒悟了,中国人的反映由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失败的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醒悟的过程。晚清贵族终于在欺辱中看明白了帝国主义的真面目。有识之士意识到唯有改革,变革政治制度,来一场彻底的革命才可以改变中国的面貌。洋务运动虽然已经有了学习西方的意识,但实施得并不彻底,只停留在器物层面,因此结果只能是失败。 《马关条约》惊醒了沉浸在迷雾当中的中国人,康有为和梁启超积极发动公车上书,但遭到各方阻拦,直到第三次,光绪帝才终于得见,光绪帝大力支持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代表的维新派。于是,在光绪帝的参与下,一场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开始在动荡的晚清政局中得以实施。梁启超也多次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他曾在《变法通议》中宣传民权和君权的关系,他认为正是由于君权的日渐强大导致民权日益衰微,而这恰好就是中国社会衰落的根本原因,于是他高呼要“伸民权”、“设议院”,以实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此外,梁启超还创办了《时务报》来宣传变法的思想,出版了《湘学会》,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来介绍西方的政治思想以及制度。他明确的提出,只有通过学习西方的制度、经济以及思想,才可以拯救中国岌岌可危的中国。通过对君权和民权的对立,梁启超想以此来说明世界的发展潮流必然走向民主共和,而民主共和的核心即为兴民权才可以兴国家。这种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大力宣扬,在当时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给了当时的人们心理上的巨大冲击。

三、戊戌变法之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戊戌变法虽然是以光绪皇帝作为最高的领导,但仍然不能改变以失败而告终的命运,由于慈禧太后的下令捕杀,梁启超和康有为一起逃到了日本,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活。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之后,梁启超的革命思想渐趋保守。他和康有为始终选择坚持资本主义的改良政治道路,这势必会和高唱革命论调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分歧和矛盾。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主张的就是以暴力的手段推翻腐朽的晚清政府,他们以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三权分立以及“自由平等”等学说为思想武器,想要建立的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达到了高潮阶段,双方的论战达到了高潮。在这场激烈的论战中,梁启超为了宣传改良派的思想,曾多次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积极宣传“开明专制”的理论。梁启超认为中国国民的国民程度还不具备共和国的国民条件,因此,民主共和这一条路走不通,倒不如实行君主立宪,而君主立宪中又强调开明专制。除此之外,针对革命派鼓吹要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梁启超认为这是一种“复仇主义”,对同盟会提出的“平均地权”,他认为这只是是为了“博一般下等社会之同情,冀赌徒、光棍、大盗、小偷、乞丐、流氓、狱囚之类悉为我用”。

四、《辛丑条约》之后的预备立宪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晚清政府被迫和英美法德等十一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提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毫不掩饰的表明了她已经完全学会了做帝国主义的忠实奴才,晚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之后也已然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与之相伴的是越来越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为了缓和这些矛盾,稳固清政府的统治,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之下,开始推行清末新政。此次新政在军事、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实行变革。为了配合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政闻社成立了,这个政治团体大力鼓吹君主立宪。还创办了机关刊物《政论》,表示出支持清政立宪的立场。在政闻社短短数十月的活动期间,梁启超突出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民权革命论,梁启超认为权利是每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但与权力相对应的,每个人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五、辛亥革命之后对袁世凯态度的变化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被被袁世凯所窃取。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规定了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还可以指定继承人,这样修改之后的结果就是总统制成为袁世凯独裁专制的工具。袁世凯又任命梁启超为法部次官,此时的梁启超认为自己和袁世凯有力挽狂澜的力量,可以通过联合来使当时的社会出现转机。在担任法部次官之后,梁启超对袁世凯可以说是大为赞赏,他还多次发表文章大力宣传集权以此来维护袁世凯的统治。

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宣布要恢复帝制,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这一行为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强烈不满,而梁启超也因此对袁世凯彻底失望,一方面他拒绝了袁世凯的收买和威胁,另一方面与蔡锷密谋通过武力来讨伐袁世凯。此后,他又辗转在段祺瑞和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民国六年(1917年),孙中山发动的护法战争结束了段祺瑞的统治生涯,同时也宣告了梁启超政治生涯的终结。

结语

近代的中国是巨变的,不管从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还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说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而一个人的思想动态又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因此,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何况,像梁启超这样的爱国志士,他们为了要挽救民族危亡,自觉肩负起改变中国的重任,在近代的中国可谓是影响巨大,而他多变的民权主张实际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巨变和社会的迷惘,他们都急切的想要改变社会的面貌,以此来建造一个全新的、独立的、自主的国家。

猜你喜欢
民权清政府袁世凯
村翁
张培爵之死:袁世凯一手制造的血案
公民与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26
《民权素》“素”义旨辨略
——兼论《民权素》创刊宗旨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英语文摘(2020年11期)2020-02-06 08:53:18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近代史学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40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袁世凯: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北广人物(2016年12期)2016-04-15 07:02:10
张之洞的奇谈怪论
钟山风雨(2009年4期)2009-09-04 08:37:58
浅析晚清政府灭亡的军事经济原因
军事历史(2003年1期)2003-08-21 06:31:54
清政府在西藏用兵驻军及其历史作用
军事历史(2001年1期)2001-08-21 02: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