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优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2000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其中科学领域的主要目标是鼓励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幼儿认知能力。但由于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研究起步晚。在理论和实践当中仍然存在许多争论或者模糊不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阻碍了幼教整体改革的进程。
波普尔说,“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科学是基于事实的世界,科学教育通过大自然的奥秘,给幼儿展示一副自然、核心的画面,必然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学前阶段的幼儿,他们天生就是科学家,天生充满了对世界好奇和探索欲。幼儿大脑发育的日趋成熟为其接受科学训练提供了生理基础,幼儿动作的进一步发展为其接受科学知识开阔了视野。
科学教育和所有教育一样,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价值问题。所谓核心价值主要指事物中起主导作用的部分所产生的功能、用途和积极作用。而在幼儿园教育中,不同的领域课程会有不同的核心价值。科学领域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素养”的最初本意是为了界定人门参与读写交流所应具备的最低读写技能。科学素养( scientific literacy) 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 P.D.Hurd) 在 1958 年提出, 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科学教育并不只是掌握科学知识,为升入小学做准备,而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索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有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科学知识是儿童在探究科学和掌握探究过程能力时可以利用的跳板,发展科学探究过程离不开科学内容,而科学探究过程能力获得后又可促进儿童对新的科学内容的学习。
20世纪末时,就曾有学者预言,整合课程是21世纪课程设计的主流。现如今,整合课程确实是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而对于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同样强调课程的整合。
整合课程,又有学者称为统整课程、综合课程。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体的形式,使学校教育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旨在改善现有课程因学科分化而产生的隔离,以及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使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课程的整合,作为整合课程的实施动作。包括经验的整合、社会的整合、知识的整合、课程的整合、能力的整合。同时既要注重领域内经验的整合又要注重各领域间经验的整合,既要注重儿童自身的整合又要注重儿童与外部环境的整合以及外部环境的整合。既要从宏观上涉及学校教学系统的学生、内容等要素,也要在微观上涉及认知、情感、技能、需要、兴趣、意志、以及知识的各个系列等要素的成分幼儿园也提倡课程的整合。同时,随着《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颁布来看,各个领域都非常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而这些无不体现了一种“整合”的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整合课程逐步被人熟知并加以运用。对于学前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整合课程与课程的整合。
幼儿园领域课程本身也是一种整合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而幼儿园科学领域则是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数学等多门学科而成的综合性课程,包括了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子领域。再者,科学领域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经验,还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等。因此,在科学领域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领域内部的整合。 科学探究作为科学领域的又一重要领域。强调幼儿主动探究,强调幼儿亲自去“做”,而这个理念不光适用于科学活动,同时适用在任何幼儿的操作活动。而任何操作活动都可以当成是一次科学探究,让幼儿主动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和伙伴交流分享。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现自我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知识经验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增强等多方面的目标,并达到整合的效果。首先,课程目标应当从促进幼儿终身发展出发,把情感态度作为首要的前提下的目标,把探究能力和过程作为关键性核心的目标,把科学知识作为载体性和产物性目标。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探究过程的不同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其次,课程内容应具有广泛性、生活性、趣味性。科学领域包括了众多的学科,教师在内容的选择时不因只局限于单一的领域,如最常见的简单的动植物。而应尽可能多的整合不同的学科,如选择一些较为前沿的科技产品、幼儿感兴趣的物理化学现象等来作为幼儿探究发现的载体。
在整合的背景下,科学领域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和其它的领域相互整合相互渗透。各个领域不应当完全割裂,完全独立。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首先,以领域活动的方式,科学领域为主,而其它领域为辅的整合。其次,以领域活动的方式,以其它领域为主,而科学领域为辅的整合。再次以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主题活动是整合程度比较高的活动类型。即幼儿围绕着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以其他领域为主活动中,科学则是以一 种隐性的方式出现。我们说“科学无处不在”,不仅是说科学认识对象无所不在,同时科学的探究过程,科学的思维方式无所不在。比如在语言活动中,往往有很多朗朗上口的儿歌或富 有童趣的故事或谜语等,这些儿歌、故事和谜语本身就蕴涵了 许多的科学现象和道理。幼教工作者要善于利用其他领域的特色,从中寻求科学教育的契机和资源。
对于幼儿来说,一日生活皆教育。科学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去。主要有两种途径,首先,使生活活动科学化。幼儿的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科学能力,让幼儿发现生活中科学。比如在教幼儿洗手的时候,提示幼儿水的来源和重要等。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不应只是渗透科学的知识,教师不应该知识注意交给幼儿科学知识,更应该注重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比如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3-6岁的幼儿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性,总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看问题,而教师应该引导幼儿通过大胆猜想、再亲自验证得出科学的答案。其次,使科学活动生活化。在科学教育中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是指科学活动的内容来源并服务于幼儿的生活,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发现和感受 周围物质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因此教师 应挑选出让幼儿开展探索活动的科学素材。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科学领域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与游戏的整合。游戏的精神实质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给儿童自我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注重学习的过程。在科学教育中强调幼儿的自主探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与游戏的精神是相契合的。区域游戏幼儿园设有专门的科学区、建构区、益智区、植物角。在这些区域中,幼儿会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教师应当提供丰富的材料,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