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2019-11-13 21:46杨惠义乌市苏溪镇第二小学322000
新生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道德儿童课堂

杨惠 义乌市苏溪镇第二小学 322000

品德课堂的教学,应当从小学开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和发现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走出简单被动的传统模式,变“传递观点结论”为“思考、探讨、发现与创造”。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试做如下分析:

一、实践解读:从传统思想品德课的氛围引发反思

科学家马克.冯.劳厄在谈到教育的本质意义时,曾经提出:“在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并非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引动学习热情,形成相应氛围”。然而,在传统课堂上,因为思想品德学科说教性的特点,很容易让小学生感觉厌烦,从而导致课堂的单一沉闷。而学科更名为《道德与法治》的同时,也要求我们直面存在的问题。我审慎地反思,积极主动地探寻学科改革的方向,想要归还“被蒙蔽的天真”,让课堂拥有更多的儿童气息和新鲜活力。

非常明显,新人教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入许多为生动鲜活的内容,愉快的节假日、温暖的班集体、公共场所道德、故乡的新面貌……很多东西能够触动学生的真实情感,既然如此,我们必须顺势应变,在创设教学内容和组织课堂活动时,关注生活和社会对学生发展的道德和行为影响。因此,我勇敢地剖析自身教学风格和实际课堂状况,希望能够实现深度反思,让法制课堂教学,真正贴近儿童的心灵,贴近身边的生活,在学习环节中充满生命的张力,使课堂效率能够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二、尝试改变:从被动吸收知识走向主动发现真理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我不断学习,并大胆改变,“蹲下身子”,“放低姿态”,让学生在发现和体验的过程中去学习去思考,努力让每一次课堂学习成为快乐而有意义的经历。比如,在《班级生活有规则》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并设计,让学生不急不躁地观察与发现,在学习与生活、个人与集体、老师与学生等环节中,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发言和倾听,在很大程度上开放他们的思维,释放其自由性和创造性。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在认可和否定中,班级生活中我们应当遵循哪些规则,被他们一条条提出来,比书中所列的知识还要详尽。很明显,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让课堂教学成为他们思维和品质成长的平台,我们就会得到更丰富的惊喜与回馈。

比如,课间饮水规则有了约定:饮水机前,主动礼让,每次只接1/3杯开水,考虑其他伙伴的感受,主动为老师续水,体现尊重师长的美德。班级图书借还手续和检查,书页不能翻卷、不允许用铅笔在书上的人物脸上画胡须等都被提出来。孩子们的童真和热情让我忍俊不禁,那一条条约定和建议,弥散着真善美的气息,而这一切,正是教学方式改变带来的学习面貌。在踊跃发言的过程中,孩子们单纯而真诚的话语,深深触动我的内心,让我体会到思想品德教育就应该给学生有感而发的机会,理解并尊重孩子课堂学习和参与的主体权利。教育就应当如此,用自然的方式,教会孩子思考和累积,集合每个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融汇为共同遵守和坚持的品质与习惯。

看到课堂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动,学习效果真正改变,我很欣慰。尽管还是低年级,有了宽松愉悦的空间,孩子们已能愉快地敞开内心,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生活中隐藏的道理。而我也从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成功地走出,为课堂增加孕育智慧、收获快乐的机会。

三、分享互助:选择适当放手为儿童奉献活力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满足儿童主动学习的意愿,提高他们认知、合作和探索的能力。在《我们排好队》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PPT展示各种社会场合中的排队状况:车站购票应排队进行,旅游景区应有序参观,乘坐电梯应依次排队,然而,在大多数人自觉遵守公共规则的同时,总有少数人“插队”,很不文明。我没有直接给予教材答案,而是让孩子观看画面,将情况对比起来进行交流,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预设的条条框框,学生畅所欲言,从儿童的视角观察身边的人和世界,以真实的态度体验并表达,彼此分享所感所思,心理诉求得到尊重,情感沟通更为实在。当然,有时候会因为孩子的稚气,教师在引导上会花费时间和精力,不过,看到他们学得快乐、议得开心,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我觉得值得坚持下去。

正所谓执着就会有收获,久而久之,即便是思维不够敏捷的学生,也开始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尝试着去体会、去创造。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小西的后进生,以前老是模仿或苟同他人的看法,在我的鼓励下,在同学的带动下,慢慢地开始进步。譬如,在《我们排好队》发言中,他主动举手,站起来补充:“我觉得如果是特殊情况,大家同意,“插队”也可以理解。”其他孩子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小西还举例说,如果是病人情况严重,可以提前医治。这种设身处地的善良和内心,让我作为成人也十分感动,大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当我尝试着给孩子们更多的发挥空间时,类似的课堂精彩时常出现,而大多数学生的情绪也得以调动,愿意在互动中分享和弥补。在这样的“教学场”中,我越来越感觉到:二年级孩子性格活泼,表现欲望很强,充分利用这一天性上的优势,推行分享互助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快乐分享中共同提高,在彼此帮助中逐步地培养能力。

小学生情感丰富、兴趣广泛,只要善于激发其学习主动性,相信孩子,适当放手,给予更多的激励和引导,学生就能够学习交流得很好,自然而然地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作为一名品德教师,分享互助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孩子共学习、共成长,也有助于教师改进和完善课堂,把活力十足的课堂奉献给学生,让品德教学活动进行得更精彩。毋庸置疑,要将课本当中的品德常识传授给孩子,与其一遍遍地重复理论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不如陪孩子走进学习的世界中,帮助他们体验和交流,教会他们分享和互助。儿童是天生的评判家和思想家,上边课例中的“插队是非大家说”,便是真实的明证,出于童心的观察和评判,才能带来健康的道德态度,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不妨给孩子留出适当的空间,探寻一条新的教学路径,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从尊重儿童的角度出发,更能释放课堂活力,培养起他们积极思辨的自主能力。调查显示,70%的人未来世界观的形成,受启蒙教育影响很大。所以,在近段时间的尝试和实践中,我用心呵护孩子的独立个性,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体验课堂活动的乐趣。如今,学生在体验中成长,我也在改进中进步,彼此的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升,教育正在成为一种享受,这已经是满满的收获与幸福。

猜你喜欢
道德儿童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美在课堂花开
嘻游课堂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