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 礼县雷坝镇初级中学 甘肃礼县 742218
根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理论,我们可以把教学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识层次,即在教学中传授学生概念、理论、原理、公式、法则等具有普遍性的知识点。这个层次的教学是最基础的教学层面,也是教学的基础。第二层次是方法层次,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引导学生将理论性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提升知识的实效性。第三个层次是发展层次,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旧有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灵活应对可能发生的新型问题。在这三个层次中,前两个层次是基础性的,也是容易实现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语境下,知识层面和方法层面都是教育的主题,也是教师最重视的范畴。
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十几年,然而教学模式仍然没有得到实质的改变。就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来分析。《道德与法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可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仿佛成为教学中的“鸡肋”,难以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这就更别说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了。
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创新力已经消磨殆尽,还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的教育体系中,教师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跳出固有的、陈旧的、单调的、乏味的教学思维和理念,也没有办法突破传统教学的藩篱。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是“一言堂”,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言,讲授《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遇到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时,反反复复强调,反反复复讲解。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到底能吸收到多少知识,到底能学习到多少方法。在这种单一教学模式的折磨下,教师的激情也逐渐被磨灭,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怎么能培养起来呢?
学生的认知误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阶段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很多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不重要且又极其枯燥的学科。在这种错误的认知影响下,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也产生了抵触心理,更别说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很多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时,都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这门课程可学可不学,只要考试能考好就行了,更不会关注自己在课程学习中能够获取的知识、方法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认知观和价值观缺乏正确有效的培育,导致很多学生没有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对该课程也就更加疏远。因此,在课程学习中,很多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都不高
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摆脱思维定势,不要只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就应该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例如,笔者在进行“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这个板块的教学时,最开始也是运用传统的“讲解法”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课堂讨论活动也精心设计,经常调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可是发现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生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教师就可以转变思维,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和法制教学片,通过有趣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走进这个板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分析自己的学习心得。学生踊跃发言。因为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同时也有话可说,思维自然就打开了,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群体中有大部分人不明白本课程的地位,也不愿意参与到课程讨论和思考的实践中。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影响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语境中,学生已经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目标。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离不开新型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在当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探索中,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也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就是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进行思考,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中,课堂提问是重要的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学习重要的方法。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首先就要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青春期的邀约”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心发展变化,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很多学生可能害羞,不好意思谈论有关“青春期”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匿名提问和匿名发表观点的形式,让学生打消顾虑,勇敢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中,我们更应该关注教学的发展层面的内容,尤其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核心素养是现阶段基础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发展指标。在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语境下,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新型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当前日新月异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潮流中,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是基础教育重要的目标。当然,只从单一的指标评价新型教育改革的成效,这并不符合新课改的实施理念,也与现代教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千万不能拘泥于现成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更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一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