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军.辽宁省大连庄河市荷花山学校.辽宁庄河.116429
2016年年底,我国全面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教学主要以《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为指导,课本共计六册,其中内容主要围绕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教育,并根据理论知识与生活学习的贴合度,由低到高连贯性的设置六大重点生活领域。同时,在相同的生活领域内,以学习难度为基点,将其进行螺旋式编排。不仅如此,随着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我国小学实际教学中的不断深化,于2017年2月新增法治教育专项课题,将宪法进行统一化、系统化、科学化整合入《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并涉及相关法律法规三十余部。据国家教育”基于小学课程的创新筹议报告”中显示,通过调查人员在我国十四个省份及自治区近一年的回访调研得到以下数据资料,92.7%的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表示满意,83.2%的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作为教师教学工作具体方向的指引者,对教学质量、效率和最终效果产生直接性影响。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障学生学习质量、效率的重要因素,更是建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前,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教师应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制约,避免为考试而教学,明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核心要求是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并通过课堂中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在进行《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课的教学时,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类别,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并细化三种分类,设置多种细节性目标逐一完成。首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友谊对成长的重要性,并知晓青少年时期封闭自我现象对自身成长的危害。其次,教师在实施过程与方法层面,以培养学生合理交友原则,并通过交友原则建立友谊、解决交友疑问的具体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将培养小学生自我检讨、角色互换思考和人际交往能力为方法目标。最后,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积极引导小学生形成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自我意识,并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内容,让小学生养成珍惜友谊的良好品德。并建立小学生人际交往自我突破意识,令小学生勇于交往、善于交往。
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群体较为枯燥,小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鉴于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融入于生活、渗透于实际,进而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进行《我的家人与伙伴》一课的教学时。一方面,教师应将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为主要教学目标,对身边优秀事迹的讲解,让学生体会爱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关爱他人的精神意识,学会怎样关爱他人。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结束前,应布置相关实践性课后作业,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公益性活动、或社会公益性活动,在活动中帮助老弱病残人士。不仅如此,教师需引导学生在参加公益性活动的同时,不忘关心身边同学、老师、家长。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关爱他人的幸福感。此外,在五到八个课时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阐述近期关爱活动的主要内容,并总结新的感受,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丰富理论内容。
“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强调的全新教育理念。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体,避免自身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产生制约,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提高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生在学习《家人的爱》一课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小组塑造成虚拟的临时家庭,并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安排家庭角色和实施具体分工,发挥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特长。通过学生组内家庭模拟,使学生体会爱在家人间的重要性。在上课时间即将结束时,教师应布置课后作业,让小组内的各个家庭角色绘制一副全家福。此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在实现教学理念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展,是符合新时代青少年发展需求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观意义深远,是小学生养成逻辑性法治理念的有效方式。实际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路程艰难,教师及相关人员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