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高山
职场社交究竟是洪水猛兽还是职场发展利器?
临近年底,身处职场的一些人开始考虑跳槽了。
说起换工作这件事,每个人或许给出的理由都不同。不擅长职场社交,感觉职场人际关系给自己很大压力,是一些人换工作的主要原因。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白领的生活、健康、社交和职场4 方面进行了解和分析。这份报告指出,在职场人际关系方面,69.38%的白领对人际关系表示满意,大部分人认为同事关系和谐,还有一部分跟同事成为了好朋友。然而,调研数据也同时显示,社交恐惧症也正在职场中蔓延。其中,95 后有社交恐惧症的比例(13.61%)最高,90 后与80 后分别占比13.17%、10.30%,而60 后仅为3.57%。
在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融洽的职场社交对于职场人会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但是,我们身边或许总有人对于职场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交感到焦虑,他们常常存在这样的担心和疑问:一边是不断被提醒职场社交的重要性,一边却是总在怀疑自己是否存在社交障碍。
职场社交究竟是洪水猛兽还是职场发展利器?究竟该如何处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如何利用职场社交高效促进个人职业成长?
这个问题或许见仁见智。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社交需求。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现实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与他人互动、交流、沟通的社交过程。而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带来很多好处,比如让我们身体更健康,更少患病,更加长寿,以及更幸福等等。
从这个意义来说,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无论你是否愿意,人际交往都必不可少。
不仅如此,对于身在职场的人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对工作升迁有帮助,还能在跨部门合作中起到润滑作用,使我们的工作推进更加顺畅。
20世纪20年代,匈牙利作家卡林西首次提出了“六度人脉”概念,指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六层以内的熟人链和任何其他人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只需要通过6 个人就可以实现。
对职场人而言,在相互连接的职场,要获得更好的职业成长,社交不能少。毕竟,每个人的认知都有边界,而这个边界往往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天花板。很多时候,我们在工作中感觉自己没法实现自我突破,这时候如果能从外界获得帮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而认识优秀的同行以及其他行业的人,听听他们对于工作的认知,或许能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社交圈子对于自身的影响很大。华尔街金融圈有一个“社交估值”理论:评估一个人的商业价值,只需计算这个人身边最紧密的5 个人的平均值,即可得知。你的圈子是什么样的人,那你就有可能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个个才华横溢,有各自擅长的领域和专业,你与他们形成连接、相互影响,交换信息、共同升级认知,自然会提升你个人的估值。
在工作闲暇之余,如果你留心观察身边的同事,就会发现,那些工作上努力上进、私下又很自律积极的人,会想方设法去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与他人建立更深程度的链接。而这样的社交,对于自身的职业成长会带来很多助益。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职场社交都会给自身的成长带来帮助。
在电影《国王的演讲》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凡事都有两面(one coin has two sides)”。社交也分为有效社交和无效社交。
从本质上来看,社交的有效性都是指向资源互换,换言之,为了各自的追求与梦想,人们需要在彼此的交往中寻找到更多的机会、资源,把业务和能力提升到更高的一个维度。
无效社交则是指那些无法给你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带来任何愉悦感和进步的社交活动。无效社交不仅对于自身的成长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他认为,在我们的传统社会里,人际关系织成了一张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或血缘、或地缘、或姻亲,人与人多多少少会有蛛丝马迹的关联,非亲即故,因彼此熟悉,就彼此关照,大家可以通过“熟人”织就的网络,沟通关系、打通关节、解困排忧。
熟人社会的形成,发轫于传统农耕时代下的小农经济社会。那个时候,人们的社交半径往往受到地缘和血缘的影响,在有限的地理范围内,形成了“宗族式”的结群方式。熟人时代的社交,更大程度上是圈子内成员的人情往来,社交基本等于搞关系。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活动范围从非常有限,扩展到交通工具所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再到全球实时同步,这种生活模式对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数字化转型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变革,同时也在重塑中国的职场生态。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极大拓展了个体的社交半径,也使得职场人的社交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2019年5月,职业成长平台脉脉,联合央视市场研究(CTR)以及媒介投资管理集团群邑共同发布《中国职场社交报告2019》,探寻中国职场人的职业发展现状,以及线下线上各类社交方式所带来的广泛影响。
根据这份报告的总结,相比于上一代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要和领导搞好关系”,当代中国职场人已经开始摆脱“社交=搞关系”的片面理解。除了建立连接,积累人脉外,他们不再单纯依赖领导提拔,而是更加注重自我提升,希望通过职场社交来提升自我,构建更好的职业脉络。
随着社交意识的改变,人们在社交方式的选择上,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职场社交报告2019》将中国职场人主要的职场社交途径分为了3 类,分别是线下社交活动、泛社交APP 以及职场社交APP。
在线下社交活动中,休闲运动逐渐成为了更多职场人的选择。
《中国职场社交报告2019》发现,对于现在的职场人来说,约个慢跑或者一起打球之类的休闲运动,已经成为越来越流行的职场社交方式,甚至以38%的选择率挤掉了茶馆、咖啡厅成为职场人社交方式的第二优选。
对于热爱运动的人来说,每年的8月8日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的关键词是:全民健身。如今,“全民健身日”已经是第11 个年头,随着更多互联网手段从理论变为可操作玩法,全民健身的外延不断扩大。健身的概念也因此逐渐从单纯的健身康体行为,转向一种生活和社交方式。
2019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鼓励个人每周进行3 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多动,达到每天6000 ~10000步的身体活动量。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增进身体健康,有效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使人保持旺盛精力。目前,“运动是良药”的运动健身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国人也正在向“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活力之路迈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对健康的追求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体育社交也在此基础上进行。在这个运动大潮中涌现出一大批赶时髦的运动社交用户,社交运动概念兴起并流行起来,在朋友圈晒运动的比比皆是。
忙碌的职场人通过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发现这是一条拓展交际、培养友情、助力职场的新途径。除了可以通过加入路跑社团共同团练的方式认识新朋友之外,本身的运动习惯也能让自己与其他同事拥有更多的话题性。
对此,无忧精英网首席职业顾问赵争女士认为,健身在职场精英中非常流行,通过运动获得更好的职业形象,并舒缓压力,还有机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拓展人脉圈,这些都是对职业发展的很好补充。
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加,用户习惯发生变化,线下社交之外,互联网职业社交需求凸显,职场社交软件顺势而生,增加了人们社交的途径。
但是,正如纽约大学的社会学家Eric Klinenberg 认为,社交在于互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无论是线上社交还是线下社交,都应该想办法提高它的质量,比如进行更有意义的谈话,交到更亲密的朋友,而不是陷入了交往误区——不断地结识人,却几乎没有深入交往,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生活和工作几乎没有帮助。
因为社交的核心从来都不是“即时通讯”,而是在于更好的发展,其价值在于半熟人脉的拓展、以及个人职业品牌的打造。从这个层面说,职场社交要实现的应当是同行间的兴趣交流以及专业知识的再学习,而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