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柳宇轩
随着百姓对于新型体育运动的消费需求增强,使用习惯的改变以及积极的社会舆论渗透,体育产业也将凭借“互联网+”的翅膀,搭载“物联网”快车,进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
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物联网、智能装备等逐渐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当中。随着“全民健身”的政策全面落实,市民健身需求增加,加入互联网元素的体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智慧体育”现已成为一种新趋势。
“所谓智慧体育应该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技术于一体,以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为基本架构,整合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等‘体育+’资源的一种比较高级的生态系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智慧体育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李详晨在智慧体育高峰论坛上表示。
2019年年初,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2019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及新兴业态融合分析报告》也指出,体育产业的新兴业态具体表现在“智慧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旅游、健身休闲等方面,现已成为该产业的创新增长点。
当下的竞技体育,已形成了场馆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媒介相互融合的新业态。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互联网和体育产业开始进入融合之路。
2014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以12亿元人民币获得恒大足球俱乐部50%的股权;次年9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成立阿里体育,正式开始在体育产业进行全面布局,并提出要以数字经济思维创新发展体育产业链。
2016年,腾讯成立企鹅体育,先后获得多项国际赛事的独家代理权,业务涵盖赛事直播、赛事制作、体育营销等。腾讯体育背靠腾讯生态,凭借优质体育内容聚集了大量体育用户。
2018年8月6日,百度旗下的爱艺奇和当代明诚旗下的新英体育传媒共同宣布成立北京新爱体育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并将共同运营合并后的爱奇艺体育平台。当前,体育产业的光环效应已相当明显,作为BAT 中的最后一个入局者,爱奇艺的入局显示百度需要更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来对抗日渐强大的AT 两大泛娱乐体系。
此外,虎扑、苏宁也先后成立了自己的体育公司,共同加入到体育产业这个新的风口中来。
近年来,拥有强大资本支持的互联网巨头们纷纷选择入局体育领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战场,这个战场也理所当然地继承了巨头们的激烈竞争。
互联网巨头之所以如此积极入局体育产业,一方面是政策的推动,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也在寻求新的利益支撑点。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过5 万亿元,如此良好的市场前景手握资本的互联网巨头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另外,流量红利逐渐流失,产业互联网将是未来的主角,与产业融合成为互联网公司面临的大趋势,而体育产业刚好就在眼前。
传统体育产业在培育文化效益时,将其作为品牌销售的一个卖点;而新兴体育产业不光把文化看作一个品牌宣传点,而是融合发展成一种新业态。在体育文化产业中,体育与影视资源、旅游、互联网技术资源高度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易看来,拿下版权、借助网络提供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勾画体育版图的主要形式。未来,“互联网+体育”的模式将成为趋势。李易说:“之前,视频网站上大量的内容都是影视、娱乐方面的,现在增加了体育类内容。而体育本身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自然会给视频网站带来更多的流量和广告收入。对于整个体育产业来说,互联网以及数字经济的力量将给体育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利用直播的方式,机位可以很多,360 度无死角,还可以专门看某一位球员,这些都会给赛事本身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效益,带来很大帮助。”
在2016年,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到2020年体育旅游总人数达到10 亿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15%,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1 万亿元。如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升和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人把运动爱好融入旅行。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也催生了庞大的市场空间。
而当下随着旅游业转型升级,全国各地相继开发、衍生了一批体育旅游产品。2019年国庆节前夕,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2019十一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公告,共包括河北张家口崇礼户外运动线路、吉林长春净月潭环潭户外旅游线路等18 条旅游线路。这些线路涉及的项目有徒步、骑行、漂流、自驾游、体育探险和海上项目等,有力刺激了大众对体育旅游的消费需求。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鼓励体旅融合发展,探索将体育旅游纳入旅游度假区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黄海燕认为,随着我国传统实物型、观赏型体育消费向服务型、参与型体育消费的发展转变,户外运动等广泛参与体验性运动项目产业发展拥有广阔空间,体育旅游、体育信息等新兴消费将逐渐成为体育消费发展的重要内容。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体育+旅游”目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没有清晰的模式和以其为核心的独角兽公司案例,同时具有产品难以落地的难点。但在积极的政策优势下,其已成为一种新的产业融合消费方式,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土地中心,发展为一种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新兴业态。
随着百姓健身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和健身房商业模式的进一步成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健身消费蓬勃兴起。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周参加1 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 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35 亿,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5 万亿元。
“智能+”已经成为健身领域的一大发展重点。带有大数据处理、云计算、传感器等先进科技手段的智能硬件与智能软件融合,可以使健身具有更强的计划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在家庭健身中,通过智能化健身器材的引导与辅助,健身爱好者有望大幅增强健身效果。
“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装备、物联网的加速应用,智慧体育将使我们获得更加个性化、科学化、智慧化的运动体验,真正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刚表示,他的脑海中经常想象一个城市白领的智慧体育生活:通过一款体质监测和运动能力评定的应用,获得一个阶段的健身计划与运动处方。跑步时通过智能跑步机、智能手环等硬件实时记录运动数据、心率、卡路里消耗,计算运动强度。一个人跑步觉得无聊时可以通过APP 去约跑;想去打羽毛球时,可以通过APP 查询并预约场地、教练和对手;如果遇到极端天气不方便去球场,可以在家里打开智能终端,手持带有感应芯片的智能羽毛球拍,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虚拟打球……
就我国健身产业供给端来看,健身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国家大力支持鼓励全民健身、积极参加锻炼,我国居民健身意识不断提高,健身习惯正在稳步涵养中。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健身产业总产值超1500 亿元,近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7%。预计到2020年,我国健身产业将实现总产值1850亿元,到2022年健身产业规模将超过2000 亿元。
艾媒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参与健身休闲的人数将不断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3 亿。当前的场所主要以户外公共场地为主,专业健身休闲场所服务还将进一步渗透。
健身休闲业的发展会带动体育培训、体育中介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健身服务将走向专业化,健身工作室和健身房预计实现规模发展。体育培训和体育中介服务竞争也将更为激烈。按照“全民运动”政策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3 万亿元。
随着5G 的增强型移动宽带应用场景实现,为打造“智慧体育”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百姓对于新型体育运动的消费需求增强,使用习惯的改变以及积极的社会舆论渗透,体育产业也将凭借“互联网+”的翅膀,搭载“物联网”快车,进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