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刘锦鑫
通过政策的协调推进,相信在未来几年里,体育产业必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在新时代跑出新速度。
秋高气爽,正是出门运动的好天气。
2019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如今老百姓锻炼场所更多了,选择更宽了,健康意识更浓了。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全民健身作为国家战略,与社会多领域跨界整合、融合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如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等融合,不断形成全民健身新业态。
业内人士指出,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推动消费升级、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9年9月,在中国举行的2019年篮球世界杯落下帷幕。8 个赛区的球市非常火爆,给8 个办赛城市带来非常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国内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日益活跃,老百姓在家门口欣赏高水平赛事的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养成体育消费习惯。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动力源。
从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来,在过去5年时间里,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和体育相关的文件就有20 余项;各部委,主要是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相关规划、文件40余项;地方出台的政策、规划、文件100 余项。体育产业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迎来发展的新时代。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2017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35 万亿元增长到2.2 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在18%左右。从增加值看,2014年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4040 亿元,2017年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至7811 亿元,年均增长19%。2018年的数据尚未发布,估算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2.4万亿元,同比增长9.09%;实现增加值8800 亿元,同比增长12.82%。
按照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 万亿元。体育产业是万亿级别的消费蓝海,具备长期投资的高确定性。目前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 仅约1%,对标发达国家2%~3%成长空间巨大,预计2025年体育产业总产出超5 万亿元,体育用品、体育装备和器材等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吴光远表示,国家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刺激体育消费的发展战略给相关企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阿里体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8·8 运动狂欢节”期间,在“你流汗,我买单”主题活动引导下,用户在不同运动健身场景下,11 天累计完成运动挑战任务3500 万个;活动参与人次突破1 亿,远超2018年的3000 多万人次。
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促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明确给出时间期限——2035年。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表示:“经过科学测算,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体育产业总量占GDP 的比重将达到4%左右。如果体育作为一个产业占到GDP 的总量达到4%,就可能成为一个支柱性产业。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现在已经有了这方面发展的良好基础。”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既需要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也需要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认为,推动体育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强化体育产业的要素保障,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一定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适应建设健康中国的需求,也适应人民群众的期盼,为社会各方力量进入体育产业以及激发体育产业内在活力发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副司长彭维勇表示,下一步,我国体育产业工作将以产业政策细化落实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体育改革,释放发展潜能;进一步实施“体育+”行动,促进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示范引领,打造发展载体;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提高服务水平,推动体育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身体健康,与之相关的消费也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与其花钱看病,不如花钱健身”的理念,纷纷走进健身房。也正因如此,健身行业的形态更加多元,这带动体育消费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健身大数据咨询服务公司上海三体云动数据中心发布的《2018 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健身房的数量已经超过4.6 万家。营业额排名前10 位的健身俱乐部总营业额已经超过百亿元规模。
中投顾问研究认为,我国居民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健身已经融入许多人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人健身普遍追求训练科学化、时间节约化、效果最大化,智能健身将成为今后的热点领域,因为它可以通过对用户的工作生活轨迹、体征指标,自动给出适合的健身场所、方式、时间、运动量等,满足个性化需求。
“我国健身行业的需求潜力很大,未来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上海一兆韦德健身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宇晴表示,从区域布局来看,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之后,成都、杭州、重庆等地的健身工作室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从服务水平来看,传统的健身场馆拥抱新技术、新器械,也有很大的提升改进空间;从业态方式来看,线下的健身场馆和线上的健身服务也将迎来融合发展。
尽管健身训练基地栖身于北京一栋写字楼里一套普通三居室,几套基本的健身设备也没有给人以惊喜,于婧仍然花费9000 元报了3 个月私教课程。
“这笔花销不算小,但我感觉在私教的指导下锻炼会更有效果。”于婧说,“这是我第一次花钱健身,希望通过私教课程养成坚持运动的好习惯,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体育商学院院长易剑东认为,私教工作室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消费需求的增长,这既包括了消费人群的扩大,也有消费需求的提升。
私教工作室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对私人健身教练的巨大需求。赛普健身公布的 2018年年报显示,2018年赛普健身实现营业收入为 6.199 亿元,同比增长 60.07%;营业成本为 2.218 亿元,同比增长 92.4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 1.467 亿元,2017年同期为 1.078 亿元,同比增长36.10%。
赛普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赵思宇表示:“赛普规模一直在扩张,在北京、深圳的 5 个校区不断翻新扩大,上海新校区也已投入运行。公司同时也涉猎体育教育、社区健身等领域。赛普的选择反映出体育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风口。”
除了私教工作室,24 小时健身仓、共享健身仓、小团课等新模式陆续涌现,“互联网 +体育”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涌入。2018年 7月,运动科技公司 Keep 宣布完成 1.27 亿美元 D 轮融资。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9月出台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体育产业作为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的重要领域之一,提出要“积极培育潜在需求大的体育消费新业态”。
《意见》明确提出,促进体育消费,增强发展动力,组织实施全民健身提升工程,开展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等,致力于实现全民积极健身和提升消费能力良性互动,不断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切实起到鼓励消费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鼓励体育消费并不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也不是仅盯住产业的经济效益,而是通过全民自发参与体育活动,客观上实现带动消费的作用。
易剑东认为,体育产业发展迎来更多政策利好,整个健身行业呈现出规模扩张、需求多元化特点,但多元化背后也意味着一定的乱象,健身研究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产业运营、盈利模式等都还处在摸索阶段。
《意见》强调,加快发展冰雪产业。促进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合理规划、广泛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力争到2022年,冰雪产业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推动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冰雪产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产业,在冰雪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殊资源型产业。2002年中国收获首枚冬奥会金牌,冰雪运动开始受到更广泛关注。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中国冰雪旅游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摄影:崔建立
摄影:崔建立
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已成为冰雪产业快速发展的助燃剂。一个最直接的表现是,雪场数量从数十个上升到2016年年底的600 个以上。而根据《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到2022年,国内冰场数量将由2015年的200 余个增加至650 个;滑雪场数量也将实现从500 个到800 个的增长。
自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中国冰雪旅游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率保持在27%以上,远超中国旅游产业平均增速。冰雪旅游已成为大部分北方城市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核心支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强国建设,明确要求“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毋庸置疑,近年来我国体育改革全面深化,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成绩显著,体育产业日益壮大,逐步进入发展黄金期,但与建设世界体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指出,一些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性、体制性痛点、难点和堵点仍然存在。比如,体育赛事活动的资源分配、管理服务、场馆运营等方面尚未实现政府、企业、个人等多元联动机制,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有待进一步发挥等。
体育企业用地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体育企业利用一些旧厂房、仓库用房等闲置建筑修建了体育场所,由于在用地上和产权上没有明确,面临被拆除的风险。《意见》针对这些问题,优化体育用地供给,因地制宜来建设体育场地设施,提出了一些具体举措,期望能在用地和产权政策上,对体育企业给予保障。
与此同时,体育企业融资难也是一个发展瓶颈。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没有国字号的体育产业发展基金,特别是对于体育领域的中小微企业缺乏融资支持。《意见》提到研究设立由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中国体育产业投资基金,这对企业是一个直接利好。
安保是影响竞赛表演企业办赛成本高的关键因素之一。赛事举办需要保证一定比例的空座用于安全保障,这个比例的高低影响了卖票的比例,同时也决定成本高低。《意见》要求出台具体举措,把赛事安保标准化,利用现代科技网络信息化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切实降低办赛成本。
《意见》还提出,要建立企业的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开展体育企业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创新政策,这有利于解决中小微体育企业融资难问题。
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改革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也是破解其他各类难题的关键所在。
“《意见》将改革放在首位,强调要深化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完善赛事管理服务机制,开展场馆运营管理改革,推动公共资源向体育赛事活动开放等,对于释放体育产业发展潜能、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扩大服务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张宇贤表示。
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文化、体育交流等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离不开产业与事业的协调。离不开各相关环节、各门类和业态全面融合。
《意见》突出强调创新融合发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着眼于塑造产业与科技有效协同,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推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体育消费服务。支持以冰雪、足球、篮球、赛车等运动项目为主体内容的智能体育赛事发展。这种产业、科技融合互动的理念,将产生“1+1>2”的良好效果,产业的协同力、科技对产业的带动力都将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体育与其他服务业融合发展,实施“体育+”行动。
比如,推动体医融合。提出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师,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将国民体质监测相关指标纳入居民健康体检的推荐范围。鼓励体旅融合发展。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加快体教融合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培训机构等为学校体育课外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
这些举措,着眼于夯实体育产业链基础,注重不同环节的有效互动,以提高体育服务业水平为抓手,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意义重大。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不是产业链某一环节的“一枝独秀”,而是通过全产业链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的新格局,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红利与成果。
“产业融合是一个基本趋势,融合创新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的背景下,会涌现出一批新业态、新模式乃至新产业。只有加速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才能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伟表示。
有了好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全民健身需要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诸如目前“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账户、健身“卡路里币”等服务模式创新,大大调动了全民健身的积极性。为此,一方面要更多向市场主体放权,创新供给和商业模式;另一方面,政府要更好发挥作用,支撑产业发展和政策落地见效。
体育消费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保证是要减少针对体育消费相关供给和需求主体行为的微观干预,致力于维护整体系统性公平有序市场秩序。另外,加速体育与其他产业融合,才能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政策的协调推进,相信在未来几年里,体育产业必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在新时代跑出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