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移民的特性及社会文化对比

2019-11-13 22:35马康淑罗慧玲译
华夏文化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华人西班牙移民

马康淑 罗慧玲译

【内容提要】中国已经不再遥远,而是离我们越来越近:这个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世界前列的经济体,自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产品在欧洲市场大受欢迎;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高行健、2012年的莫言都来自中国;中国来源女孩儿的国际收养成功案例屡见不鲜;西班牙的街道上、学校里时常会见到中国人的身影;此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班牙企业家到中国投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双方相互接近的愿望日渐强烈。本文旨在简单论述在新时期西班牙的华人移民现状① 见马康淑《西班牙中国移民的社会经济、语言、文化特性及其在社会、劳务交往中的影响》,载于西班牙语言及文学杂志CÁLAMO FASPE第53期,西班牙语教师专刊,阿纳亚教育出版社,2015年四月—六月刊,马德里发行,第3-10页。。

一、中国移民在西班牙

中国政府于1978年开始了“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人口对外流动的控制也随之逐渐减轻。伴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的变化,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成为了华人的移民目的国:除了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新兴的移民接受国外,还有西班牙、葡萄牙这些老牌目的地的移民生活也已渐趋稳定。已经在异国他乡立足的亲朋好友们为中国移民们提供了很多物质和感情的保证,同时,有些欧洲国家每过一两年就会颁布有利外来移民的新法令,使得他们得以合法居住、顺利扎根。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就已先后采取了五次这样的“移民规范化”措施。

尽管与赴美深造的学子们仍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过去的二十年之中,以德国、法国、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大学也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国际学生。随着中国的小康家庭数量不断攀升,成千上万的家长愿意选择送孩子到欧洲接受高等教育、甚至是中学教育。对于高考中不能取得理想成绩的学生来说,欧洲是一个很理想的去处。2007年10月中国签署的学历互认协议为许多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的学生们带来了希望,他们已经不必等拿到“西班牙语外语水平测试”的B1或B2级证书后再考虑赴西攻读研究生或博士学位了。

作为这一政策的配套措施,不少高校都会增设留学预科的语言班,帮助学生们首先破除这一基本的生活、学习障碍。马德里大学(也称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语言文学系就有“康普顿斯西班牙语中心”,为留学生提供9个月的语言强化训练。

二、中国移民形象:对西班牙是一种威胁吗

通常来讲,西班牙人用来形容中国人的词汇有:勤劳、节俭、有礼、聪明、寡言、平和、内敛、拘谨、神秘。尽管目前在西班牙的华人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当地人仍然普遍认为中国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会也不愿意融入主流社会”“不喜欢学习西班牙语”等等。也流传有不少关于“中国黑社会”的坊间传闻,甚至认为在西华人去世后,他们的护照将会被其他人继续使用,等等。事实上,最后一点主要是由于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还有一部分人带着“衣锦还乡”的心态,在西班牙发财致富后选择荣归故里。近些年来,在西华人群体的“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有很多华人商家的业务也扩展到了地产业、私立学校及其基金会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视华人移民为威胁的想法其实缺乏社会和政治背景,因此,数年前曾发生的烧毁亚洲人鞋厂、殴打华人的事件很难重蹈覆辙。

埃尔卡诺皇家学院“西班牙形象”首席研究员诺亚(J. Noya)在文章《皮影戏》(原标题为“

Sombras sinescas

”)中指出,当前世界政坛的阴影反倒为中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利益;从布什政府到唐纳德·特朗普,美国在西班牙乃至世界面前的形象一落千丈,相比之下,中国似乎更加被看好。对于中国政治模式的批评也不再多见;对人权方面的指责也变得零星稀落、并缺乏实质的影响了。

在社会层面,华人移民处于一个无关痛痒的“灰色地带”:既没有得到对拉丁裔移民的天然好感,也没有受到类似于对摩洛哥移民的仇视。唯一值得改进的是主流西班牙社会更希望华人移民们能够向周围更加开放一些。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单纯经济的领域里,仇华心理还是存在的。华人商铺和工厂被认为是当地西班牙人的竞争对手,在纺织品、鞋、玩具等方面,中国产品的价格低廉,劳动力成本较低,外包公司的合作模式风险更小。

事实上,对中国“威胁”的恐惧心理仅仅限于经济领域,毕竟来自中国的产品以及中国市场的商机还是极具吸引力的。诺亚学者也指出,其实这种不安全感不是单纯针对中国的,因为按照科尔尼指数(FP/Kearney)显示,西班牙的国际化程度处于持续下滑状态;对外贸易的赤字也在增长。西班牙曾一度是纺织品、皮革制品的销售大国,但当时的竞争优势主要在于质优价廉,性价比高,而并不在于产品本身无可替代。而这种优势在面对中国这样的贸易对象时就变得无足轻重了。想来,这种劣势其实是针对整个新兴国家群体的,只是由于中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大而更为显眼罢了。

三、中国移民在西班牙的主要居住地区及活动

西班牙的华人移民在过去的十年内增长了十倍,目前已超过了一百万。从来源地区域上看,其中85%为南方人,因为这里是出口小商品的集散地。移民人数较多的省市为浙江(以青田、温州为最)、福建、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上海等。首都马德里有三处移民聚集区:Usera, Fuenlabrada, Lavapiés;此外,中国移民也比较喜欢巴塞罗那、瓦伦西亚、阿利坎特、毕尔巴鄂等地。按照进入西班牙社会保险体系的数量统计,在非欧盟移民中,中国移民的数量已居第二位,仅次于摩洛哥移民。在西中国移民大多数为劳动力人口,传统的从业部门俗称“三把刀”:餐馆、裁缝、皮革作坊。在1995—1998年警方对秘密作坊进行清理后,这一行业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于是,食品店和杂货店(又称“百元店”)开始兴起。

学者米格尔·维亚尔经研究指出,中国移民的态度有几大特点:谨慎、节俭、坚韧、敢于尝试、家庭成员间相互扶持。因此,西班牙日常语汇中已经引入了一个表述:“像中国人一样工作。”对于中国移民而言,西班牙的优势也异常明显:作为欧洲气候宜人、生活成本较低的国家,甚至有中国移民选择在荷兰、法国、德国等赚钱,而后到西班牙生活。1986年西班牙加入欧盟加速了这一进程:西班牙中国餐馆的数量已从当初的100家迅速扩大到了4500家。当然,语言障碍目前仍然是华人移民的一块短板。

同时,华人女性在职场的地位也不容小觑,仅次于菲律宾移民中的女性工作者。从规模来看,如果说前两代中国移民还是以家庭经济为主的话,那么现在的第三代及年轻移民们则有更大的雄心,开始在当地企业界崭露头角。在西班牙较有影响力的中国公司有:华为、海尔、高通快充、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水产等。服务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有很多华人特色的餐饮店、美容美发店、中药店、幼儿园、文具店、打印店、书店、翻译社、照相馆、旅行社、房产中介、佛教用品店、卡拉OK厅等等。西班牙甚至已经早有了中文报社,这里仅列举几份:《华心报》《中国报》《欧洲晚报》《欧华报》《侨声报》《西华报》……其中的《欧华报》还有西班牙语版:

El Mandarín

在西的华人社团林林总总,在当地市政府登记过的有632家,其中最早的是建立于1984年的“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Asociación de Chinos en España),其余均创建于1990年以后。在此仅对最重要的几家华人社团做简单列举:“华人总会”(Organización General de Chinos)、“西班牙华商协会”(Asociación de Comerciantes Chinos en España)、各地的“同乡会”、“西班牙中国妇女协会”(Asociación de Mujeres Chinas)、“长青俱乐部”(Club Siempre Verde)等等。在这些协会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关系”概念、等级观念、“面子”观念等,仍然构成机构运行的重要规则;“开后门”“送红包”的方式也依然司空见惯。对内,社团及其影响范围保持着中国本土待人接物的传统;对外,由于华人很少向别人求助,因此,社团就成为了共同开拓生存空间、提高整体社会地位、与主流社会进行对话、维护华人华侨利益的路径和渠道。很多协会也自我定位为“旅西华人利益的维护者”。

四、新环境如何影响中国移民的家庭结构

海外华人移民仍然保持着根深蒂固的“孝悌”观念,对长辈尊重敬服,对幼辈关心爱护。这种思想也由此及彼,不仅是小家,而且对于邻里和社会都如此。从这一角度,就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有“家国天下”的理念。回到家庭的层面,对于华人移民来讲,家庭义务和责任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而且每位成员的话语权与其在家中的辈分、关系直接相连。可以说,宗法制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与中国国内相比几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仍旧比较明确。尽管中国本土社会里,尤其是大城市里,新型家庭关系已经越来越明显;但由于西班牙华人移民的来源地相对集中,所以家庭模式仍然比较传统。力求“公平的平衡”是成员之间和谐相处的诀窍。1949年以后,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点在西班牙的中国移民家庭中也多有体现。不可否认的是,工业化、都市化、教育普及化等趋势,已经使海内外的中国人思想更加开放,更易于接受新模式。正如中国人自己所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西班牙的华人移民与国内的中国人相比很大的不同是,他们没有受到曾经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所以年轻人家中有兄弟的情况司空见惯。另外,对于小生意的业主而言,孩子们经常很小就开始帮助父母打理工作,例如在上课之余,在自家的百元店、餐馆等帮忙。对于在西班牙出生的华裔子女,他们由于成长的文化氛围不同等原因而容易与祖父母们产生更大的代沟。当他们回国探亲时,经常会陷入“不适应”的窘境。这类华裔后代,就是俗话说的“香蕉人”:黄皮肤的中国面孔,但内心想法却与欧美人无异。如果是在跨国婚姻家庭的话,这种文化冲突就会更加明显。一般来讲,这种身份认同的模糊感在第二代、第三代移民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五、社会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

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正确解读沟通信息、避免误会、减少文化冲突。尤其是华人群体,他们的来源文化拥有深厚复杂的社会氛围,这就注定了在交流中留意细节、领会“未尽之言”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西班牙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沟通信息是不对称的,例如,中国人的“你吃了吗?”“你去哪儿?”并不一定真正想知道答案,而是单纯的问候语;而且,在初次见面时就问到收入、婚姻状况等,对于中国人来讲也是司空见惯的。我们发现中国人会经常通过一些手势表达特定的意思,例如:别人上菜时,为了避免嘴里含着食物说“谢谢”,可以用手指轻敲桌子,以示感谢;在表示单位数字时,也经常会借用手势来进行。

有一些社交礼仪千万要放在心上,在与中国人交换名片时,一定要双手递送、接收;礼物也要用双手接,并且务必事后再打开。在听对方说话时的点头并不代表“同意”,而是单纯的“我正在听着呢!”中国人不太经常喜形于色,也不太习惯身体接触,更不会使用西班牙人的“贴面礼”。

华人群体在西班牙的整体形象是遵纪守法、勤劳质朴、耐心细致、集体意识强烈,这一特性在同为儒家文化圈的东亚移民身上同样有所体现。“关系”对于人际交往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且与西方世界不同的是,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时间和感情的经营的。与之相关就是“礼尚往来”的传统。若未能遵守这一社会定律,则有可能会被定义为“缺乏感情”。也许在这一方面,中西社会道德规范中有异曲同工之处,西班牙人在社会交往中也很重视个人关系的因素,只是它所占的比例更小些、表达方式更直接些。

另一个比较不同的文化方面是“幽默感”的体现。在汉语的成语、俗语、谚语中,比喻、联想等修辞手法比比皆是,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被称之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而西班牙人的幽默则更加随性直接、贴近生活;中国人对于来源文化的自豪感和优越感显而易见,因此也不允许他人贬损中华文化及其元素符号,而西班牙人则动辄会自嘲或戏谑一下本土文化。相反,中国人有时会拿外国人开一些善意的玩笑,而且更多的是停留在浅层的外貌特征上,不会涉及任何人身攻击。不过,在这一方面的确值得多加留意,毕竟不同的幽默点如果掌握不好,也容易造成本该避免的误解。

结 语

在西欧,“国家危机”已经成为一项文化常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却发生着截然相反的情况:恰恰是由政府在主导着民族振兴的目标,欲将中国带领到国际舞台的显著位置。这一民族振兴的期待与先进中国巨大的经济潜力、文化实力密切相关。同时,其范围已经不局限于国土内的中国人,也包括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西华人华侨也正在感受到深刻的影响。

中国和西班牙虽然语言和文化差异巨大,但在全球化的21世纪,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已为大势所趋,相互了解、寻找交流的切合点,则是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我们这些来自不同文化维度的世界居民,才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华人西班牙移民
何为“华人”?
移民火星
满眼“怒”红西班牙奔牛节开跑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Stay in Spain BY James Wilkinson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西班牙国庆大阅兵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