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岗
写完《谁忽悠读书最功利?》一番比较,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拔了头筹。现说说谁忽悠读书最好玩?这个好玩,是内容上所言读书的快乐和语言的诙谐幽默,还是老办法,比较中鉴别。
先得说读书是件苦事,苦读嘛!大冬天的,北风呼啸,谁不知道热被窝儿舒服,可唐代颜真卿非忽悠“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孟郊的“夜学晓未休,苦吟神鬼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也是说通宵达旦苦思冥想,自己跟自己较劲。还有早先的“头悬梁,锥刺股”等,再加上读不懂抓耳挠腮,所以我觉得,苦读的滋味真真不好受,书也读不好。还是读书乐好玩儿,兴趣读书,更容易出效果。
说读书乐,清代诗人萧抡谓有首《读书有所见作》:“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先说读书之用,再言读书之恒。比兴也恰当,妙趣横生,蛮有意思。
大儒朱熹,曾在泰宁县读书处题壁《四时读书乐》五言绝句四首。不知是否受朱影响,元代诗人翁森也有一首咏读书情趣的《四时读书乐》,还被收入《四库全书》,被南社诗人、民国初期教育部长叶楚伧编进国文教科书,影响大于朱诗。全诗生动活泼,分别以“绿满窗前草不除”“瑶琴一曲来熏风”“起弄明月霜天高”“数点梅花天地心”忽悠春夏秋冬读书的高雅情趣,一反读书上功名利禄的世俗。细想想,不为功利,只为情趣,不正是“读书乐”的核心价值吗!当今,学子们厌学厌读、高考完了烧书,难道不是因为读书上多功利而少雅趣?英国哲学家罗素及古今中外先贤们都说要多读“无用之书”、读点闲书,也是因为闲书里面有思想,有乐趣。照此说来,翁森的“读书乐”算是忽悠到点上了,影响也大,明代诗文书画“四绝”全才、“明四家”“吴中四才子”之一文征明特书翁森的《四时读书乐》;民国年间,湖北儒医熊伯伊又作《四季读书歌》:“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熊作虽也脍炙人口,但难与翁诗作比。
最近,发现大文豪苏轼也有一首《读书歌》:
“读的书多胜大坵,不须耕种自然收。
东家有酒东家醉,到处逢人到处留。
日里不怕人来借,夜里不怕人来偷。
水旱蝗虫无伤损,快乐风流到白头。”
从苏的《读书歌》看,他强调的读书价值不是功利,而是全面地提升自我,这种读书无疑是快乐好玩的。诗歌写法平实,生活浓郁,人物鲜活,诗句既诙谐打油,又饱含情理,给人的直觉印象:一位博学老儒,不务农事,因其满腹经纶,满脑学问,以至人敬人请,走哪吃哪,到哪住哪。不怕人借贼偷,灾荒无忧,乐活一生。让我惊讶的是,与苏轼的其他诗词名篇比,这首《读书歌》传颂不是很广,咋看,让人很难想到它的作者竟是苏东坡,开始我也生疑。但略作考据,拿它与苏轼另首《和董传留别》比较: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不难发现,两诗不仅起句相似,且都是大理寓于平实,朴素而典雅,幽默诙谐,完全一个味道,让您不得不信它就是苏轼的诗作。既如此,那我必须说苏轼的《读书歌》忽悠读书最好玩!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