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红叶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第一中学,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300)
英语核心素养之一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但当前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分偏重知识的理解,而轻视思维发展与提升,因此笔者以必修2 Unit1 Cultural Relics—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阅读课为例探究高中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英语学科素养,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课的主题语境为人与社会中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文本内容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目标为根据文本内容用不同的形式来让学生自己提取信息并归纳,提高阅读及思维能力;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最终形成保护文物的意识。
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尝试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在导入部分展示一些著名的中外文化遗址或景点,如故宫、长城以及伦敦塔,来引入文化遗址的话题,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遗产?What is a cultural relic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并说出cultural relics的特点及定义,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并发表个人观点。
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推断、分析、预测。首先向学生展示几幅美丽的琥珀图片,了解琥珀的形成、外观及价值等基本信息。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Q1:What is amber?琥珀如此美丽与珍稀,那么你能想象一座用琥珀建造的房子吗?Q2:The amber is so beautiful and precious,but can you imagine a house made of amber?然后展示琥珀屋的图片,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下一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推断琥珀屋发生了什么,猜测文章主要内容,琥珀屋是被毁掉了还是丢失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往往看到学生被教师带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进行机械而无意义的学习,或者教师设置的情境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无法展开有效的想象。在有效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模态教学方式设置符合文章内容的情境,积极引导并放手让学生们迸发思维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更加有意义。在本课中,学生观看有关琥珀屋历史的内容丰富的视频及音频,可以更形象地了解琥珀屋是什么样子并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金碧辉煌的琥珀屋使学生大开眼界、叹为观止,迫不及待的要学习有关琥珀屋的知识,对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逻辑思维,是思维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指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思维过程。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利用文中的插图或自创与文本相关的美观有趣的图文,学生通过读图获取信息,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更容易抓住重点,更直观地理解文本梗概,快速搭建思维支架,形成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和知识块。在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策略。
学生通过略读进行段落大意连线及细读,了解Amber Room形成、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并分析每段的细节问题。问题设置可多样化,如第一段可以设计为表格形式,需学生查找并归纳内容为 Description of the Amber Room,包括material、color、design style、decorations、time spent。第二、三段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和特点,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中的人物及时间线索总结全文,通过归纳总结文本中的线索,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第五段为了避免限定学生思维,引导其用几个疑问词who?How?when?why?Q:who rebuilt the amber room?
How?when?why was the amber room rebuilt?等理清琥珀屋的重建疑问。
围绕是否应该重建圆明园这一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并进行正反方辩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创造性的观点,学生辩论展示之后教师引用余秋雨的《废墟》总结并抒发文化遗址对于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意义,以使学生达到对文化意识的升华——形成保护文物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
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
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1)引入部分达到预期效果,没有用书本上的例子,而自己准备了录音和图片作为引入,引题所用时间短且能引起学生兴趣及求知欲。这一环节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化遗址或景点,如故宫、长城以及伦敦塔,来引入文化遗址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化遗产?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培养其逻辑思维及思辩能力。
(2)引导学生一步接一步从阅读文章表层意思,到探讨深层意义,使学生明白文物重要性及要做好保护。例如,先带着问题读课文,回答问题,接着概括段意,然后分析句子,文章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逻辑地思维,最后通过时间主线总结全文,通过文字理解升华到深层理解并使学生达成共识——保护文物。
(3)辩论环节围绕是否应该重建圆明园的问题进行不同观点的表达,达到教学目标——形成保护文物意识,最后老师总结并发表观点,引用余秋雨的《废墟》抒发文化遗址对于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意义。
(1)导入部分除了使用中外著名文化遗产还应该加入我们本地的文化遗产,展示具有本地特色的乌拉特文化的图片,如阴山岩画,蒙古族呼麦演唱,蒙古族传统服饰,引起学生们的亲切感,感到古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的家乡,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有关文化遗产知识的强烈兴趣。
(2)Skimming 部分任务设置为浏览文章之后进行段落大意连线,这个任务将每段的主题大意直接给出,节省了时间,但限制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辨能力,应该改进为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并概括本段主题大意是什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培养开放性思维。
(3)下课后我了解到有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未能在短时间内回答完所有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分层次设计精读练习,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加入一些基础知识训练,加强他们学英语的信心。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主题意境及文本载体基础之上的,没有凭空想象的思维。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学生掌握教材文本的基础上,使得抽象的语言具体化,轻松突破文字理解障碍,同时促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拥有怎样的思维品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需要教师立足文本题材,采用多种设问方式,巧借图文,充分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在阅读文本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其创造思维,培养其发散思维,提升其聚合思维及训练其逻辑思维;需要学生依托教材,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做到多问多思,不断从阅读中培养思维的火花,最终实现语言的输出,这样的阅读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