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庆 宋晋平
什么是中医?中者,无太过不及之谓矣!医者,损病人之太过,益其不足,使其达到适度动态平衡和谐是为医。
——赵严锁
时间追溯到20 多年前,我当时在报社工作,不断有熟人说他医术奇特、 治好了谁的病,我曾不以为然。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山乡小学语文教师,从16 岁开始如痴如醉迷上中医。隔行如隔山,他既不是中医世家出生,又未拜名家为师,仅凭爱好和自学怎么能有惊人之处?我带着质疑以身试方有了亲身体验,并亲眼见证了许多治病实例后,终于改变了看法,信服了中医之妙。
他就是中医大夫赵严锁,现居榆次。
一
1943 年3 月,赵严锁出生在灵石县坛镇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少时出奇地淘气顽皮,在老师的棍棒下完成了小学学业。1954年他以坛镇乡第一名的成绩小学毕业,语文、算术都是满分。为此,任计牛校长还特地召见了他。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静昇中学三班。赵严锁玩心未泯,但学习努力,语文尤为突出。可初二时,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击碎了他的求学梦。盛年的父亲因劳累过度而吐血不止,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一封让他休学的家书如五雷轰顶。班主任老师想尽法子挽留他,可残酷的现实无商量余地,尽管只有15 岁,但作为长子他只能挑起家庭的重担。1957 年12 月,他告别师长和同窗,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回家路。当年离校时的心境他至今记得。他说,就像一只离群的孤雁,渐行渐远,两眼朦胧,感觉格外凄凉。
赵严锁回到村里不久,父亲、爷爷相继去世。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全家九口人的生计像千斤重担压在了肩上。在集体劳动的大军中闪动着他单薄的身影,稚气未消、不堪重负,显得慌乱而力不从心。回到家里浑身像散了架。好在求知的欲望一直支撑着他的精神世界,在劳动之余总是书不离手。从学校带回的书学完了,村子里能借的书都看完了。
1958 年春末,正当赵严锁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时,县教育局公开招考公办教师,最终录取20 名,条件是年满18 岁,学历不限。他二叔也是一位教师。二叔知道侄儿成绩优异,想让他报考,可足足差了两岁。二叔到了公社,好说歹说,虚报两岁开了介绍信。赵严锁一考便上榜,名列第七,张榜录取。县教育局田华堂局长要面试。赵严锁胸膛里好像有只兔子在乱撞。局长问:“赵严锁,多大了?”赵严锁答:“18 岁。”局长用疑惑的眼光在他浑身上下扫来扫去。“考得倒不赖,嫩眉嫩眼的,能有 18 岁?”“是的。”他强装镇定回答。还好,总算过关了。1958 年 9 月,他被分配到王禹乡回祖村小学当教员,试用期两年。家庭变故使他年少老成,尽管只有16 岁,但工作干得极其出色,两年后经过考核,正式成为一名公办教师。一天,赵严锁专程到县教育局找到田局长,请求改正年龄。田局长微微一笑说:“当时就怀疑你的年龄,秃眉素眼的,胡子还没出来。不过你考得好,教书又教得好,不追究了,以后再好好教书将功补过吧!”从此他爱岗敬业,一干30 多年。从复式小学到初中,从村庄到乡镇,他在多所学校任教。他曾以全县年级语文教学第一名的身份向全县小学教师公开授课,并多次到各教学点示范,听者趋之若鹜,被誉为“最会讲课的人”,“听赵严锁讲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爱上中医本不是他的人生规划,纯属无心插柳。刚从教时,那是一个山村小学,二三十个学生。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四个年级,吹拉弹唱全靠自己。尤其是吃饭,生一顿熟一顿、冷一顿热一顿、迟一顿早一顿,不知不觉中患上了胃病,而且越来越严重,到后来,挂面都消化不动了。无奈之下,他开始按图索骥抓中药试治,竞被大毒之药奇迹般治愈,这引起了他对中医的极大兴趣。联想到他曾健壮如牛的父亲和爷爷相继因胃病去世,一个探究胃病原委的想法油然而生。在阅读了大量的中医书籍后,一个结论在他的心头越来越明晰起来,那就是:胃病表象相同,然病根各异,虚寒者有之,实热者有之,阻滞者有之,湿热者亦有之。胃病如此,其它脏腑呢?它们之间又是如何关联呢?其平衡状态又是如何维系呢?赵严锁追根溯源下去。“肾为胃关”、“肝肾同源”……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等,简直是一部神奇无比的机器,其奧妙令人惊叹。而中医对各脏腑的运行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又是那样精准和深入,其博大精深让人叹服。他对中医的热爱一发而不可收。
1969 年,因家庭成分高,他无课可代,被打发到学校食堂当帮厨。恰好,同室教友有不少祖传医书,其中不乏孤本。教友的父亲是位颇有造诣的老中医。老先生寄厚望于儿子,曾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只要把留给他的那些书吃进肚子里,拿上一支笔便可吃遍天下。可惜,他儿子对学医提不起兴趣,书放在枕头底下便不再问津。教友心不在书,赵严锁却正中下怀,他如获至宝,一有时间便借来阅读。由于已有一定的医药基础,所以一读就懂,那些稀世医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他废寝忘食地读,恨不得一下子都装到脑子里。他时刻担心着哪一天书被突然取走,于是由读改为抄,整夜整夜地抄,硬是把《寿世保元》等多本古书完整抄下来。抄书的过程远胜于看书,用心抄过之后也就记住了会用了。后来,赵严锁说,那几本书真像指路明灯照亮了自己从医之路,尤其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难经》。他边学习边实践,常常将一些代表性组方甚至有毒性药物在自己身上先试验,找感觉找效果。
正当赵严锁在中医中贪婪地吸吮着花粉时,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一位贵人——《易经》学者陈计根。陈老先生终生与易学结缘。他看到赵严锁是个可塑之才,便悉心引导,不仅把平生所学耐心教授,而且把所藏古籍,诸如《易经》《地理五诀》《堪舆学大全》《本草原始》等借给他研读。赵严锁又进了新的领域里。他又是一页一页地抄,足足抄了四五十万字。抄过之后,经过反复思考,医易结合的知识体系在他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易经》是“众经之首”、“大道之源”,诸子百家都从中吸取营养。易道广大,洁净精微,它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和人生走向有明显的预见性。赵严锁悟道:人的命运毕竟不是全靠不确定,《周易》 之所以伟大,不在于发明或者间接产生了系列“推演之法”,而在于它启发人们明了人间的“贞正之道”。如果我们能够沿着它指明的这条“贞正之道”走下去,人生道路必然能够元亨利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为易之道,中医亦讲阴阳,可见阴阳也是医之道。中医可经过望闻问切、 透过疾病的表象找出人体阴阳失衡的根源,进而对症下药、扶正祛邪,使阴阳达到新的动态平衡,还人以健康。而遵循易之道,则可经综合判断预测出人体内将于何时何处出现阴阳的失衡。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也正是当前与长远的结合以及治与防的结合?将二者融会贯通、辨证论治,预防疾病不是如虎添翼了吗?赵严锁长期致力于将医道、易道应用于临床上,这也正是他有别于其他中医大夫的特色所在。1993 年,赵严锁退休后开始专注于中医。1999 年 5 月 1 日,他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赵严锁只要发现新的中医成果,一定是抄录不止。他把当代山西籍著名中医邢子亨和李可的著作一字不落地抄录下来,并系统分析研究药理药性,常常先以身试药,他用有毒性之药治疑难杂症自然就效果好。
从灵石到榆次一路走来,赵严锁救治过的病人,有民有官,有贫有富。他就是一个流动诊所,带一支老式钢笔,不要出诊费处方费。他说,我衔命而来,医济苍生是本分。
在赵严锁治愈的病人中,有久治不愈的胃病、肾病、肝病等常见病,有长期困扰人的神经疼、妇科病等疑难病,也有一些已被医院拒收的病人。他家客厅里常常看病者有之、登门致谢者有之。
1986 年的春天,晋中气象局干部宋琦的妻子阴道反复出血,多次住院治疗效果甚微。现居北京的老宋于2016 年10 月写了一篇《相识赵严锁老师——难以忘却的记忆》的文章。文中说,那年,他的妻子端个脸盆都要引起阴道出血,尽管小心翼翼还是防不胜防,动弹不得,搞得人心惊肉跳。灵石气象局一位同行来市局办事,闲聊中得知此事,说他姐夫赵严锁钻研中医,经常给人看病,不妨一试。他抱着得病乱求医的心态,1987 年正月初十,专程请来了赵严锁。他询问了病情和基本情况及生辰,号脉开处方,注明连服八副,相隔几日再服四副,连服三次。三个月后,他携妻子赴赵严锁家复诊调整了处方。经一年调理,病彻底痊愈且无复发。
二
1988 年初春的一天,一篇《如何认识中医》的文章呈送在《山西中医》主编崔天悦的案头。好大的标题!主编以为这一定是哪位资深人士的杰作,他正因选不出深度好文而犯愁呢!可当他看到标题下面署名是“山西灵石县坛镇小学赵严锁”时,心里凉了半截。山村教师还敢妄言《如何认识中医》?但出于好奇他看了下去。文章的开篇写道:“《山西中医》杂志刊文披露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中医是哲学,尚不能称为科学。’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人也认为,中医的缺点是‘没有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没有用解剖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中医脏腑经络‘有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有用纯粹的想象来补充现实的空白’之弊。读后颇有感触,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上述看法做些分析。”看到这里,主编不由瞪大了眼睛。钱学森,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大师,这不是班门弄斧吗?
可文章内容深深吸引着崔主编。他一口气读完后自言自语道,这是近年来见到的能够正确认识中医且难得一见的好文章。他不敢相信,一个小学教师能有如此深厚的中医功底,民间还真藏着人才。
论文5000 余字,从 “中医是不是科学”“中医是否能辩证论治”“关于中医特色”“关于乙癸同源”等方面展开了论述。文章开头写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科学则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某一领域内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显然,中医起码不属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至于是否具备现代科学的诸多条件,那不是一门学术是什么范畴的标准,而是区别其时代特征之标准。他说,《内经》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以及 《难经》《伤寒论》《伤寒杂病论》以运气学说为治病先河,长期以来,与能够预测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 《易经》 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早已形成了辩证论治、防病治病的完整医学体系,早已被世界所公认,怎能说它不是科学呢!他不能赞同钱学森同志的观点。至于 “臆想说”,赵严锁说,这显然是把中医内容上的病理学说和形式上的生理学说混为一谈了。看来,对《内经》的理论渊薮未做过深入研究。赵严锁写道,从哲学观念看,《内经》 继承了 《易经》“太极本含三为一”的观点。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内经》曰:“天地合一为人。”即天地人并称三才,这是就宇宙而言。就规律而言,这个“三”包括了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划分这些事物的阴阳标准。如果研究《内经》的阴阳学说,抽掉划分界限的标准,那是无法分清阴阳的。不讲标准,即使学了许多阴阳概念,实际上是在“刻舟求剑”。有人站在西医解剖学的角度,认为中医生理学说和病理学说之间存在着矛盾,为了中医,赵严锁敢于不畏权威,仗义执言,让崔主编心中充满敬意。更让他佩服的是文章论述精辟、逻辑严谨、文笔精到。
可崔主编再往下想就为难了,他处在了两难境地,论文和权威之间如何取舍呢?他前去请示有关领导,失望而归。主编沉默了,可编辑部却炸开了锅。此时编辑们不知道,表面平静如水的主编心中正在酝酿着一个“曲线”计划。他策划了一趟秘而不宣的北京之行。怀着对弘扬中医的强烈责任感,他辗转将论文清样呈送到钱学森手里。在等待下文的几天里,他心怀忐忑,度日如年,既不敢奢望,又心有侥幸。没几天,收到钱学森回函。函中六个大字赫然在目:“同意原文发表。”毕竟是科学大师啊!主编感叹道。《如何认识中医》的论文于1988 年第四卷第三期《山西中医》原文发表,在平静的省内外中医界引起了不小反响。在全国众多的中医刊物中,并不怎么显山露水的《山西中医》一时洛阳纸贵,一刊难求,连续加印仍供不应求,开创了办刊以来发行量最高纪录。赵严锁的名字首次在中医界留下了痕迹。
赵严锁曾说,宁愿给真理磕头,也不会因权威而折腰。他提出,中医是科学,是隐形科学,其主要观点如下:
中医、 西医研究的都是人体的客观存在或人体的真相,都是为了尽量让每一个生命恢复正常的运行状态即健康状态。中医、西医都是生命科学。西医观察和针对性治疗的是人体有形的这一面,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我们不妨称之为有形科学; 而中医观察更多的是人体客观存在但难以直观看到的隐形的这一面,我们不妨称之为隐形科学。
人体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动态体系之一,是一个活生生的非常复杂的综合体系,用现代科学语言讲,是一个有大量参数、非线性的、模糊复杂的动态有机整体,其整体健康状态的判断指标,不能用单一或几个参数指标去表达,而必须用多个方面很多指标体系去描述。人体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活生生的复杂生命体系,整个生命状态主要取决于各器官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平衡状态; 人体是一个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信息与情感交流的复杂动态协调体系;人体是一个由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心理精神运动等多种运动组成的复杂的运动体系;人体是一个具有强大的自我控制、自我免疫、自我修复能力的体系。
面对人体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综合体系,用现代科学来讲,中医学的人体病因学主要指标体系有: 人体内部气血精津液运行状态、 内部五脏六腑运行状态和它们之间的协调状态、内部阴阳寒热湿燥等平衡状态、内部精神心理活动状态、 内部经络运行协调与通畅状态,等等。中医采用综合的研究方法,由表及里大量收集信息并分类归纳综合,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这个体系内在的运行规律和关系,并建立了以下密不可分的五大知识体系: 一是建立了人体外在与内在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二是建立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协调与平衡、 人体内部各脏器各系统之间的动态协调与平衡的体系。三是建立了人体经络穴位学与人体调治的知识体系。四是建立了用中药材偏性和营养物质纠正人体体质偏向并提供营养以及中药材综合配伍利用的知识体系。五是建立了人体疾病的防、调、治以及身心协调与健康的知识体系。
中医是用专业方法多维方法综合认识人体,难以向外行具体描述,外行也难以具体理解。中医在药食同源的指引下,或从短缺营养的补充上给自愈提供能量或原料,或利用药物偏性纠正人体偏性,或调整营养结构使失衡的人体功能恢复正常,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某些动植物等有机物或某些矿物质,其利用和调动人体的自愈能力来改善主体、 改变内因,是内源性、主动性的调整修复。对慢性疾病的调治多有斩草除根、斧底抽薪之效,但对于危、急、重疾病多数难以立竿见影。
面对人体这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系,西医采用了分类实证并不断细化的分析方法。其在单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做出定性定量的精准表述,外行人也宜直观了解。多数情况下采用了无机化学药物、手术切除等,是派兵打仗的方法,是外源性、被动式干预的方法。一般针对病灶病理靶向性很强、见效快,但多有或大或小的负作用;对于危、急、重病人抢救效果明显,但对于慢性疾病多数是“拆东墙补西墙”、且难以斧底抽薪。
中医从神农家族尝百草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并且有着无比丰富坚实的临床实践和显著效果作基础。其博大精深不管如何估量都不过分,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智慧,也是全人类的骄傲和智慧。
三
1991 年赵严锁被吸收为“全国唯象中医学研究学会会员”,并被收入中国科学院所属人体科学学会所列的全国有新成就的专家学者名录中。
1991 年10 月初,他收到了“中华自然疗法首届国际学术大会”邀请函,请他于1991年11 月6 日到成都出席大会并指定他上台交流其中医论文。时任灵石县县长范浩里惜才爱才,特批了两万元以资助他远行。在上世纪90 年代初,那笔钱可不是个小数目。
“中华自然疗法首届国际学术大会”是由我国首次举办的展示国内外中医最新医疗成果的盛会,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加拿大、美国等14 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
在此次大会之前,中国科学院“人体科学学会” 在南京召开 “临床医学哲学专业研讨会”,也称“全国中医界筛选会议”,意在为即将举行的“中华自然疗法首届国际学术大会”推荐论文。因为所选论文必须体现当前中医研究的最新最高学术水平,研讨会邀请了全国中医界的顶尖专家组成了专业评选委员会。鉴于赵严锁在中医研究方面的建树,他被特邀参会。他的论文标题是《白血病功能态数理探》。
论文从医理、 易理和数理的角度对白血病的成因、治理步骤和方法,以及用药提出了独到见解。他在论文中说道:“白血病是难治之症,但并非不治之症,之所以造成不治是因为治法有误……白血病乃太过之病,具有一切实热症之通症,属《伤寒论》里的温热病之范畴,正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他说:“大凡温热之病,其为虚者,乃阴气虚矣!其位在壬,其数为七,其理在宫,其形在血,其质在营,故病态为虚,其证为实。因此治疗方法是:“以调虚实除邪,以阳明发迹求其平。就是说,要用透热转气法使毒气由营分重返气分,一方面把毒气从肛门排泄下去,一方面把养分中的余毒引出到气分,从表皮排出去,这才是治疗白血病的根本大法,舍此别无他途。”他认为时下治疗白血病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西药上,治法上明显有误入歧途之忧,有必要拨乱反正,返璞归真。随后,他介绍了自己治疗白血病的成功病例。1990 年,灵石县苏家庄村16 岁女孩田燕丹患白血病,在省肿瘤医院治疗一年有余,但病情每况愈下,头发脱落,脸色苍白,高烧不退,呕吐不止,医院已束手无策,回家后已卧床不起。赵严锁诊断后,把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女孩身上。只见四副药后,女孩高烧减退,不再呕吐;八副后,女孩的嘴唇、两腮开始泛红;半年后,女孩长出浓密头发且脸色恢复正常后重返了校园。赵严锁治疗白血病的新途径把与会者深深吸引住了。
在“厚西薄中”面前,赵严锁的新探索,无疑让中医人增强了底气。经过专业评审,赵严锁论文脱颖而出,不仅被中国科学院人体科学学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唯象中医学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而且一致决定推荐给即将在成都举行的 “中华自然疗法首届国际学术大会”。
从赵严锁的论文中,与会者感觉到了他深厚的医学和易学功底。
赵严锁赴成都开会前正忙于教学,未来得及充分准备,赴会时带了一篇《再论如何认识中医》的论文。可到会后,他发现会议的主题是《临床医学哲学专业研讨会》,显然文不对题。于是,他找到大会主席,声言要赶写一篇有关临床的文章。大会主席心中打鼓,会期就那么短短几天,能写出论文?无长期的积累,无充足的临床资料储备,能行吗?看着眼前这位土里土气的乡村教师,大会主席不忍心当面拒绝,出于同情答应了他,并腾出了自己的办公室。事实上,赵严锁并不是一时冲动,没有“金刚钻”,不碰“细瓷碗”。对于医理、易理、数理,他成竹在胸,对白血病的探源已有很长时间,对白血病的临床治疗已有成熟的几个方案。因此,写一篇总结白血病治疗的论文时间来得及,唯一的欠缺是他无法凭借任何经典和资料。好在他的记性十分好,所需资料都能一幕幕从脑海中抽调出来。三天中,他奋笔疾书,一篇《白血病功能态数理探》一气呵成。大会主席本想例行公事,将目光轻轻地扫了过去。不想论文的标题把他吸引住了,他一口气读了下去。3000 余字的论文取材新颖,观点独到,论述精辟,让他眼前一亮。他当即决定,改变大会议程,请赵严锁第一个上台发言。
1991 年 11 月 6 日,“中华自然疗法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在成都如期举行。第二天上午大会讲台的字幕上打出了论文 《白血病功能态数理探》的醒目标题和赵严锁的名字。他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尽可能准确地阐述他的论文。他在引言中说:“自然疗法就是通过自然调节而治病,即:道法自然。道法讲天、地、人。天为大自然,人为小自然。中国古代的《易经》是研究自然的哲学,故运用易理对白血病功能数理的探讨即顺其自然。”因此,该论文正是以易理为根据而写的。论文说:“易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属阴,易耗散,易流失,故‘阴常不足’。就人的生理功能而言,则是水通过地生之谷物熟化,其精华自化为血水之精华,而成为脏腑之间的津液。易又谓:‘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火属阳,易爆易动,有加速性,故‘阳常有余’。火有君火、相火之分。君火乃子火,可养不可杀;相火乃贼火,可逐而不可留。人体水与火、阴与阳,平则无病,即顺其自然则无病。所谓病是因某一方太过或不足,即逆反了自然,且多数情况是‘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不足者虚,故显示精液不足、血少、精枯等一系列营养不良之状态。太过者实,是相火移位,君火不明之过。因相火极易热,又因‘动极而静’,故热极则疑。水因热极而枯,精因热极而泻;火扬而燔,风乃自起,瞬息万变,易为所动,破坏自然。一为生,二为成,三为变,此之谓也。”又说:“一般地讲,病症发生九宫的五、六、七。五为宇宙变化之常数,故为生物变化之常数,当然亦为地之常数,地可成亦可杀。六为律,是二气之成初,故少阴也。七乃三气之初,即万物变之初,亦病之初,故少阳也……白血病乃太过之病,属《伤寒论》里的温热病毒范畴,当在第七宫。而它的功能态密码应是五六七。因 ‘方出于矩’,‘矩出九九八十一’(《周髀》),矩的第七层次则是五、六、七。示人白血病乃太过之实病也,起病于五、六。就病而言乃是相火移位,犯上作乱,七宫的金因燔而不能生水,一宫之天水必因邪而干涸,此第七层次非良性循环使人体代谢功能遭到破坏。”
他说:“五、六、七之数理说明,白血病苟于少阴、少阳,并通过阳明发迹。”既然如此,应如何调治呢?他又说:“若调其虚实,可于八、九入手也。舍此不能求其平。八者老阴(老母、厥阴),九者老阳(老父、太阳)。也就是说,少男少女、中男中女的问题可以通过‘老父老母’作媒介加以解决。故通过发汗、利水清热解表,使真阳得复,乃是从九宫入手使其返于一。活血去瘀解郁,使阴枢得开,乃是八宫入手使其返于三。中宫脾阴得保七自返于二。这样,天之一、二、三生,丹田之气得复,其病可缓。五十日而初盈,百五十日而大盈。”
赵严锁说:“现在临床西医的放化疗仅解一时之急,治表不治本,它以无穷的负作用作代价,留下的可能是一项随时需要高成本修补的工程或者不久就是毫无意义的工程。而医易结合的辩证论治,则完全可以让人体的阴阳达到平衡状态,健康如初,中医筑起的将是一座坚固的大厦。形象地说,如果说西医只能斩草的话,那么中医即是治本式除根。”
尽管与会者有人不懂易学,但还是被赵严锁的新探索及周密的推理打动了。在提问环节,赵严锁释疑解难,从容对答。他深厚的中医和易理功底让评委们信服,其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颁发证书,获奖论文汇编成册。
学术交流会期间,大会在成都市区繁华地段设立了十几个义诊平台。那天,不少成都市民闻讯赶来。赵严锁接待的第一位患者是中年妇女。那位妇女伸出胳膊让赵严锁号脉。他号脉后问对方的生辰八字。这一问,求诊者和周围的人都瞪大眼睛,看病怎么还问生辰八字,两者还有关系?看着大家迷惑不解,赵严锁说,号脉是看当下,生辰八字可预知未来。二者结合起来不仅可治当下病,且可预防未来病。他对那位妇女说,你的脉象很好,脏腑各器官无什么毛病,只是近期小腹有些胀痛,并无大碍,放几个响屁就好了。只见那位女士微微点头,并伸出了大姆指,有人在私语:从未见过如此诊法。接着,接受义诊的人群主动排起了长队。
会议期间,与他同住一屋的是一位来自甘肃的针灸专家厚玉安,他俩都酷爱中医,可谓他乡遇知音。几天中,俩人因中医同喜同忧,相谈甚欢。厚玉安是位中医,也是习武之人,他的师傅陕西西安人刘瑞全家此时正受困于女儿的白血病。姑娘年仅18 岁,一周输一次血,一次至少500 毫升,否则高烧不退,呕吐不止,脸色蜡黄,医院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也即血癌。听了赵严锁有关白血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后,厚大夫邀请赵严锁在回程中给他师傅的女儿治病。赵严锁到达西安。刘瑞派另一徒弟牛西京随候。赵严锁号脉后开方。服药一周后,姑娘高烧减退,不再呕吐,20 多天后,日渐好转,不再输血。赵严锁返晋后,继续电话沟通远程更方治疗,半年后又赴西安复诊。一年后,姑娘基本痊愈并考上了大学。25 年后,即 2016 年 1 月,牛西京老师写了一篇题为《见证奇迹》的回忆文章。厚玉安的针灸在甘陕载誉中医界,有些中医同行便登门探问虚实。他们认真地翻阅了赵严锁所开的处方。有人发现,赵严锁每一处方都是四剂,百思不得其解,疑惑道:别人开方或三副或五副,少有四副的,其中有什么讲究呢?后来,他们终于从赵严锁的回复中得到了答案,赵严锁说:“先四副乃压四正,即壮北方肾水、祛其东方肝木、南方心火、西方肺金之邪,也叫定四向;后四副乃纳四维,四维是辰戌丑未主土,即提高体质整体标准。人的四正、 四维运行趋于适度稳态,岂有不祛病之理?”众人愕然。
四
在上世纪90 年代初,赵严锁就开始实施一项优生优胎和中医养生的造福工程。为此,他投入了大量精力和所有财力。曾有权威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优生优育令人忧虑,不少省份残缺儿、早产儿出生率居高不下,如痴呆、兔唇等残缺儿在一些省份的偏远山区还很多,尤其是山西这种现象有的县市高达万分之四。残缺儿、早产儿对家庭、对社会影响太大了,赵严锁早就注意到这一现象,因此他在上世纪80 年代就开始针对性研究。他发现多数情况下人与人的最主要差别不在于体魄,而在于大脑。当婴儿出生时大脑已有最主要的神经细胞——神经元,已接近成人,因此决定大脑发育的是怀孕期胚胎。由此可见,优生的前提是优胎,优生优育再加上优胎才是整体。
赵严锁的研究表明,十月怀胎是人生最基本的发育期,也是保胎、壮胎、优胎的最佳时期。传统习惯认为,孕期不敢用药调理干预,怕伤了胎气。殊不知,胎儿或记忆力超常、体质正常,或体弱多病甚至自带缺陷,都依赖于先天而非后天。先天决定聪或愚,后天决定勤或惰。而先天的聪或愚又决定于胎儿期发育。国家提倡优生优育,家家希望生出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可眼下的状况是,胎教和婴幼期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优育不成问题,但有一个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被普遍忽略,那就是优胎。试想,如果没有一个最重要的优质胚胎,优生和优育又如何说起呢?如果胎儿发育不全或不良,他的后天之路能充满阳光吗?母腹中是造就人生的关键期。胎儿发育不全不良会导致婴儿身体缺陷或生理障碍,出生自带疾病,或痴呆、聋哑、眼盲、兔唇、先天性二尖瓣闭锁不全,或毛发稀少、骨质疏松,等等。出现发育不全不良的主因是男女双方劣质血性的遗传,特别是通婚地域的狭小或人群局限性大大增加了这种风险。
既如此,那么可不可以在母腹中经过人工干预使其发生根本性改变呢?美国塞拉修斯大学史特尼克教授、 中国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刘以训教授的研究发现:“脑细胞和精子细胞都需要足够量的新陈代谢能量来维持。”赵严锁的研究也表明,人类孕期脑细胞和男孩睾丸细胞的发育也是如此。劣质血性遗传是一种顽固的遗传。在女性怀孕期即血性遗传的关键期,进行优胜劣汰、药食同源的中药调理,才有可能改善胎儿基因及其排列顺序,尤其是男婴由于睾丸细胞的快速发育比女婴所需的营养更多。如果孕期胎儿细胞形成和成长有足够的营养供给,那么就如同有了肥沃的土地和优良种子可以茁壮成长的庄稼一样,完全可生出自带双亲(男方精子正常情况下)的遗传优势而避免劣质基因的、聪明而健康的孩子。现实生活中,有的漂亮机灵的女人生下了愣头青,有的资质一般的女人却生下了聪明孩子,道理正在于此。
那么,应该如何去进行干预呢?赵严锁在30 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研制出能够为优胎壮胎提供足够能量的纯中药配方并自制成药丸,简称“优胎丸”,又称“定乾丹”。这一配方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后,于2010 年8 月25 日颁发了《发明专利证书》。“优胎丸”由30多味纯中药组成。30 多年来,经过对160 多例孕妇的追踪调查,凡服用“优胎丸”者,所生子女无一有缺陷。
五
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数千年来,中医中药一直守护着炎黄子孙的健康。科学界有人曾把它列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应是实至名归。可到了现在,随着西医在中国的兴起和普及,随着中医传人的普遍性“断档”和药材质量问题,中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赵严锁认为,中医的萎缩不在于中医的生命力不够强大,而在于继承的残缺和创新的乏力。他说,中医的精髓不少已经丢弃,比如医易的割裂、医药的分家。如果把中医比喻为一只雄鹰,医理、易理就像它的两只翅膀,折其一翼,雄鹰还能翱翔蓝天吗?医药分家,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医还能妙手回春吗?神农尝百草成药王,李时珍以身试药试毒铸就《本草纲目》,扁鹊、华佗、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集医易、 医药于一身而奠定了医圣或药圣地位。如今的中医学医不学易,知医不知易,这还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吗?当代中医为什么不能出现大师,难道不值得深思吗?至今,《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无人超越。却有人把《易经》称为玄学、神学,这实在是中医的悲哀。他说,西医的兴起是近代的事,它是新兴科学,有着后发优势;而中医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综合调治功能优势西医不可比拟。
赵严锁学习研究中医近60 年。他说,虽自己势单力薄,但有信心让中医不再沉默。赵严锁研究中医不久,就把研究《易经》列入了必备课程。在此过程中,他悟道:医理和易理竟是那样的同源同理、天然匹配、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由此,他将二者融汇贯通,在诊治病人中灵活运用。
灵石的赵明山在回忆文章《走向中医》中记录了赵严锁的两个病例:病例之一:他的同村村民张计明的母亲70 岁那年生病。县医院医生说,看不了啦,让赶快准备后事。手忙脚乱的张计明请到赵严锁,告知母亲已经14 天光吐不吃,近日液体都输不进去了。赵严锁说,让我试试!只见他随手取了一包黑碳面面的中药便赶了过去。其时,老人刚刚吐罢,正喘着大气。赵严锁号脉后,打开纸包取出中药,让张计明给老娘灌下去。张计明很为难,说道:“不能灌,一灌吐得更厉害。”严锁说:“让你灌就灌,如果真吐出来就是遇见鬼了。”张计明夫妻俩疑疑惑惑地将药灌到了老娘嘴里。一小时过去了,未吐。赵严锁说,你们摇一摇老人的头看吐不吐,结果没吐,他说:有救。他立即开方,让张计明到坛镇医院抓药,吃了药后张计明娘立马坐起要吃要喝,一天天好起来。二诊之后,赵严锁吩咐张计明说:“原方不动,认真调养吧!”四年后,老太太仙逝。病例之二:1990 年,榆次的一位刘姓老人生病住院,时年90 岁。如此高龄住院很难治疗了,家人和医生只是尽心而已!老人的儿子和赵严锁认识。一日在榆次街头偶遇,说明情况后,俩人来到病房。只见老人手上吊着输液管、 鼻孔插着氧气管、 小便插着导尿管,“三管”齐下,老人苦不堪言。赵严锁诊断后说:“老人并无大碍,吃几副中药就好了。”他给开了方子。据后来家人说,老人吃了二副药就下地走动且拔掉了“三管”,四副药后就嚷嚷着出院回家。
2016 年11 月26 日,晋中市营养协会举行成立大会,太原来的协会顾问宋晋平应邀参会。可他刚到会场,家人便打来电话说女儿高烧,让他赶快回去。也在参会的赵严锁听到说:“等你赶回太原再到医院,女儿还能受得了?”他问清病况和生辰后开了药方,嘱就近取药,立刻熬服。三小时后,还在宋晋平惴惴不安之际,家里来电话说女儿体温已降至正常。与会人员纷纷称奇。
对此刘彦庆深有体会,2015 年春天到秋天,半年多的时间里,他左胸疼痛不止,多方求治无果。一天,刘彦庆拨通了赵严锁电话,通报病情之后,赵严锁即刻开方,仅四味中药,服用四副之后再无疼痛之感,直到现在!
赵严锁说:“医者,治也;易者,知也!”其意是:医是治已病治已乱,而易则是知未病知未乱。一个立足当前,一个着眼长远,这不正是治与防吗?如将二者系于一身既治病又防病,不是可让中医如虎添翼吗?可见,医易结合乃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也是其应有之意。上医治未生之病而无病,防未临之患而无患,这才是中医真谛。
赵严锁说,医理最核心的内容是掌握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易理最主要的内容是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主要规律即阴与阳既对立又统一的规律,二者理相同。《内经》和《易经》成书基本同代,客观依据、哲学观点、文法均基本一致。古今易学研究者都把《内经》作为主要佐证和注脚,而研究《内经》者又把《易经》作为唯一的理论参考。难怪明代著名医学家孙一奎说:“深于《易》者必善于医,知医而不知《易》者乃一隅之见也!”
事物的发展自有其规律可循,疾病亦然。赵严锁说,或风寒或湿热或恶习或营养短缺或营养过剩或长期悲伤痛苦,等等,都会引起脏腑器管发生变化,导致阴阳失衡,从而疾病便生。一旦人体出现大的异常现象时,从易理所揭示的生命方向上便能找到它的对应点。赵严锁的处方与众不同:处方的左边是方剂,右边是一坐标图。他看病有两个步骤:即望闻问切和看图论治。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常规方法和动作,看图论治却很少见。他说,图中可看出病因和疾病的未来走向。方剂就是望闻问切和看图论治之果。坐标图的两条直线垂直相交,四个顶点之间各画两个符号,或以四维各加等距的两点。赵严锁说,坐标图是他长期研究的结果,是将医理、易理、数理以及天象变化结合的图式化、简单化。坐标图的12个符号类似钟表的12 个钟点,人的属相及出生年月(农历)都可找到对应的符号位置。赵严锁说,根据各位置间所形成的角度大小便可判断出病在何处、 或何年将会发生何种疾病。他说:“符号虽简单,但图中有千秋。”里面含有人体的大量信息。当然,理解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医理、易理、数理知识。他形容说,任何疾病都有其孕育发展的过程,从肌肤到腠理到骨髓,因受各种因素影响,疾病爆发期或早或迟或可免,如同山洪爆发所形成的堰塞湖。当泥石流堵住了山洪的去路,河水会越积越多,有朝一日必然会冲堤而出,造成灭顶之灾,这是完全可预测到的。如若能及时采取措施,疏通河道,即可化险为夷。他说,坐标图也可看作病象预报图,和预报天气一样,提前揭示疾病的形成规律,做到未病先知,防患于未然。
赵严锁说,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生命长度,谁都不可能长生不老,问题是常有人因病或早早夭折、或英年早逝、或出现生理障碍降低了生存质量。这些不该发生的事,令人唏嘘。同样的道理,任何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但完全可以让人远离疾病。
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医易结合已成为赵严锁的习惯,而医药结合更让他的药方实效明显。
中医中药不分家是中医的传统和特色优势,而目前中医可能亡于中药的警钟在不断敲响。不知从何时始中医和中药已各自为政,医生无缘与药结识,知医而不知药性。也不知从何时始中医的教学理论和中医药物学各行其是,结果出现了中医博士不识中草药、不能治常见病的尴尬局面。医药一家的解体,使得中医不再完整且功效大打折扣。赵严锁说,古人精于药,是对药物品尝的结果。中医自古以来就是医药一家,所以才有华佗用自制麻沸散做麻药“刮骨疗伤”、“开颅治脑”的手术。如不熟悉医论、不娴熟药物,能达到那样的高度吗?中医才是外科手术之先河之鼻祖。
中医的老传统不能丢。他说,对于药物,非亲口尝试才能得到真知,否则就不会成为好中医;不品毒药、不配反药、不尝畏药,就不会掌握中草药,也不会理解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可以说,赵严锁走上中医之路正是从以身试药开始的。17 岁那年,他得了胃病,不仅经常疼,而且在严重时连挂面都不能吃了。在就医无果后,他尝试自己开方下药。当他把红参、制附子、肉桂、干姜的剂量一增再增,大到四五十克时,胃病有了明显好转。正当他继续调配药量时,偶然间被他的姨夫看见了。姨夫是一位出色的儿科大夫,指着处方大喝道:“不要命了,附子大热大毒,加上肉桂热毒更甚,又配干姜,更是烈火燎原,这不是找死吗?喝下去今晚就别想出气了,因为喉咙会肿得连缝缝都找不到。”“可我喝过五副了,也没见肿呀!”赵严锁说。姨夫号过脉后说:“是啊,一派虚寒脉象”,然后摇了摇头,显得不置可否。赵严锁随后在原方上增加了鹿茸15 克,还有肾四味,又四副之后,胃病告愈。初尝胜果,从此也悟出了用药之道。在给西安女孩治疗白血病时,他所用的田三七是自己加工过的,是把田三七放入锅内用鸡油炸成黑黄色后入药的,其效果显而易见。田三七一向被中医称为临床止血良药,可赵严锁经反复试验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未经加工,田三七的止血功能完全消失。长期以来,赵严锁坚持品药、试药、验药,掌握药性,用增量弥补质差,用“地道药材”保证疗效。
在2016 年12 月6 日国务院新闻办 《中国中医药》白皮书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领导在回答钱塘江晚报记者提问时说道:“中医有可能毁在中药上,这话确实不是危言耸听。”传统中草药与土地、气候、环境、采摘时机密切相关,可目前地道药材异地无序种植,在种植过程中又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土壤重金属超标而微量有益元素不足等严重影响着中药的品质。比如,中药材历来强调原产地,追求“地道”,国家要求异地种植必须三代以上,可现实情况是,“地道”药材不多。中草药质量关乎着中医的生死存亡,专门研究中药材的专家李焱说,中医的功效早已被漫长的历史所证明,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在怀疑?不再信赖中医?直接的原因之一是中药材功效变差了。他举例说,野山参和人工种植人参,在临床应用中功效异常悬殊。“浙八味”中的麦冬,浙江的品种只能三年一采,临床功效最好,可产量低、价格高;但在某些地区种植的麦冬功效差,但产量高、价格低。有时中药材不能优质优价直接导致了优质药材越来越少。他说,加工工艺的改变也是原因之一。老药工能根据药用要求、生长年份、干净程度等进行加工,有一套传统的加工炮制工艺和经验,有的方法甚至秘而不宣。如今,随着加工现代化,许多传统工艺丢失或废弃了。成药速度加快了,药品质量却下降了。与此同时,由于无地道药材评判体系,无等级和加工标准,优劣不分,使得劣质药材甚至假药材出现,直接导致了低效甚至无效,使人们失去了对中药的信赖。
赵严锁开方用药恪守古经方之理,但从不按图索骥或只当“搬运工”。他开药之量常令药剂师目瞪口呆,弄得不知所措。有的药师犹豫之后宁可不挣钱也不敢出药,害怕有所牵连坏了名声。因为他的处方有时带毒性的药物药量之大超出常规,配伍也常常不合常理,或毒上加毒或相生相克。奇怪的是,他看过的病人中从未发生过不测事故,效果还好。其实,他用药极其谨慎,人命关天,他怎敢胆大妄为呢?著名作家柯云路在他的随感录《最新的记忆中》有一篇回忆赵严锁的文章,题目是《神奇的乡医老赵》。他妻子身体多年虚弱,赵严锁给开了药方。柯云路家不远处有一药店,药店老板是他的好友,也是一位名老中医。抓药时,老中医一看方子几乎跳了起来,直呼:“虎狼之药,这大补药你敢吃?”可正是这“虎狼之药”使他妻子的面色由灰暗变得红润起来,看上去还年轻了许多。柯云路20 多年中虽然和赵严锁再无交集,但还是把老赵看病之事付诸笔端,并收录在其书中。
六
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赵严锁关于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在 《中医养生学在预防战略中的优势》和《关于生物能量的合理运用》两篇论文中对此进行了具体论述。他说:缩短人类生命的原因有两个:灾难和疾病,医生的要义在于祛病,养生的意义在于防病。中医养生的优势有四:一是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正确战略; 二是因人因症而治并选用有机药物的一人一策和恰如其分; 三是宏观整体的准确把握到微观局部的动态平衡和统一调整;四是上穷天理、下究地气、中达人事的自然之道,所以中医养生对延年益寿和提高生存质量的优势是独特的。
他说:《内经》 以阐述五运六气而著称。“五运”是指天体在东南西北中五方的运行情况,“六气” 是应天体运行而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之气的不同变化情况,就是说,五运六气揭示了天象变化引起的天气变化和相应流行疾病的关系以及人在自然中趋利避害的方法。他认为,天地为大自然,人为小自然,人体的生命运动乃是与大自然适度稳态下本元之气(五脏真气)的均衡运动,而本元的强弱决定着这种均衡运动的时间性。就空间而言,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倘若出现低层次的匀速运动,尽管本人无疾病之感,却潜藏着生命结束之忧,因此,日常的调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养,其次是调,最后才是治。赵严锁说,养是上策,调是中策,治是下策。所谓养,是指要重视人体与大自然适度稳态下自身动态中对精气神的保养,使其经久不衰,寿尽其天年。所谓调,是指人体阴阳出现轻度失衡,即脏腑有了偏差时的中医中药调理,使其恢复与大自然适度稳态下自身动态中的平衡。所谓治,是指对五脏六腑出现器质性变化时的治理修复,使其达到与大自然的适度稳态,治是人体出现明显病症时的最后防线。由此看来,所谓养生,关键在养,其次是调,最后才是治。那么,该如何调养呢?赵严锁概括为“养调为主,医治为辅;心态为主,药物为辅”。
历代中医大家都认为,养好元气乃固体之本。那么,元气怎么才能养好呢?在《关于生物能量的合理运用》一文中,赵严锁说道,人体除了具有所有动物植物的生化特点外,最特别的是他的灵性,灵性是心脑结合的产物,它时刻散发一种看不见的波态,是一种隐形的阴性物质,肉眼看不出、仪器测不出。心意是人灵性的感应,意念是心意的指令,都是隐形的阴性物质,产生力的作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说,物质就是能量。人正因为具有灵性,所以精神作用于肉体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现代生物学表明,人在发怒、抑郁等负面情绪下,内分泌系统如肾上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会大量增加,虽短期应急,但长时存在或频发对身体极为不利。美国心理学家霍金斯发现,人类各种不同意识的层次决定人体不同的粒子能量振动频率,情绪正面能量越高振动频率越高,越有益于健康。因此,有效地运用意识、 合理地运用生物能量就成了自我促进健康的最好手段。正面念头使人健康,负面念头(邪恶损德)必损其身。保持包容、纯正、乐观、向上的心态使人体受益无穷。正向意想的过程,是心脑结合产生意念自控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人的生物能量产生的过程,其过程正是强身健体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加强有意注意的自控性达到自然态势,就能有力促进脑神经指挥作用,调动自身细胞快速的新陈代谢,排除邪念占据心脑时所产生的污秽,更有力地调动五脏六腑的协调性。长此以往,当自身的循环达到完全的自然态势时,疾病已不知去向。
《黄帝内经》,假借黄帝与岐伯的对话,直接诠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体与心灵的和谐之道。和它同一时代的《易经》以其博大精深告诉人类如何趋吉避凶、 趋利避害; 它揭示天体空间的变化规律及大自然的变化过程;它们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的东方智慧,也是治疗疾病战胜瘟疫的灵丹秘典。它精准地阐述着天、地、人和谐的中正平和思想,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谈养生离不开中医,而谈中医养生,更离不开从《内经》和《易经》中汲取营养。
人体是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动态平衡体,不断地新陈代谢才能正常运行。当体内的自我调节修复能力不足时,稳态就会被打破,疾病随之发生。赵严锁说,人体的稳态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人生不可能永远处于一个匀速的稳态。人体稳态的偏差须用中药不时地进行调理。
中药主要是一些本草植物,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地养分等,聚合了有益人体的成千上万种有机合成物,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富含有益人体的能量、 有机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并形成“组合体”。这种能量、有机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或阴或阳、或补或泄、或热或寒作用于人体,纠正人体阴阳寒热湿燥等偏差,对人体细胞新陈代谢提供营养支持特别是提供某些大量或长期缺少的营养支持,并尽量实现高质量的相对稳态,这就是中草药为什么能治病的原因所在。西药多是化学合成物,是无机物,一般来讲其对生命的作用非常单一而有限,或是暂时的或是殃及池鱼的,甚至是“拆东墙补西墙”。当然,中医养生离不开良医和良药。无良医找不到病根病源、 也不知未病,养、调、治便失去了方向且无从谈起;没有良药,养、调、治将会事倍功半,或劳而无功。谈中医养生,成就良医、制出良药,始终是重中之重。
目前,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回归自然的共识,以及人们对化学药品负作用的普遍认同,使得中医中药的影响和用途不断扩大。赵严锁的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给人们指出了养生之道、强身之法。
七
赵严锁有一个美好的中医理想,且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忘却: 在救治病人的同时,能为中医事业做点贡献、能给中医留点东西且长期惠及民众,才不枉此生。
“老牛自知黄昏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最近几年,赵严锁格外忙碌,口口相传求诊者经常上门; 作为晋中市营养协会顾问,咨询者众;对一些疑难病的研究正处于攻坚阶段;对典型病案还要整理。他深感分身乏术。
中医人赶上了好时代。第一,国家出台了振兴中医中药的发展战略。第二,中医和西医各自的长短优劣,已昭然若揭:其一,西医直观,中医隐性。其二,西医检查检验手段先进直观、费用高,中医辨证论治太专业费用低好大夫难找。其三,中医的综合调治功能优越、常有釜底抽薪之功,西医常有立竿见影之效。其四,西药多是化学合成物一般见效快而负作用大,中药多是取之大自然是有机合成物,一般见效慢而负作用小。其五,许多疾病西医发现后需持续大量检查,开刀又常是天价;许多慢性病面临终生吃药的负作用和麻烦,有的还会产生耐药性; 而中医中药不存在这些问题。第三,在世界183 个国家和地区中,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药,而有着6000 多年历史的中医中药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中药已成为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符号,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杂症之首选。
赵严锁说:“中医中药既要继承又要发展。中医的整体系统观、药食同源观、医易结合观、 辨证施治理论、 预防为主调治结合理论、以偏纠偏方法、君臣佐使药物药性协同作用方法、因人因时因地对症方法,等等,几千年形成的坚实基础性理论、方法、药方,必须继承和发扬光大。而常用中草药品质评级鉴定及其加工制法,必须制定国家标准并尽快提到日程上加以解决。中医中药是顺应人体健康规律和利用大自然的产物,必将焕发永久的活力。以中医为骨干、以现代人体科学和现代生物学为两翼、 以心理疗食物疗为主要方法、 以防调治综合干预为方向的新型医学也必将更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