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所城,一座将浴火重生的明代城池

2019-11-13 14:46
湛江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锦城锦囊

◎ 李 青

沐着和煦的清风,披着喷薄的晨曦,带着斑驳的记忆,我们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重返历史厚重的明代城池——徐闻锦囊所城。

我们这些人,对锦和城内总有一种复杂的情感。记得在城内小学读书时,历史老师讲到“锦囊所城是雷州半岛的防卫所城中唯一位于东部面临南海浩瀚之滨”时,眼含泪花,这是明代古城堡——锦囊所城的开始;而讲到“二十年代史无前例的匪乱劫掠、火烧和大跃进时代,导致城楼和建筑已大多被毁而无存”时又有泪花,这是锦囊所城的结局。老师哭了,同学们哭了。锦囊所城的历史,是我们小学时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使这种情绪有了一种最世俗的力量。

光景流逝,回想颇多。我们沿着所城的痕迹,一路往回,看见纯碎的自己,安静地走在每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出没在不同的村村巷巷。就如同,这次锦囊所城的涤荡。

据《徐闻县志》记载:锦囊所城,县东百里,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乐侯吴杰创建,是一座用长方形条石和砖垒砌而成的城堡,城周围四百八十丈(1600米),高一丈八尺(6米),厚一丈六尺(5.3米),城池长六百九十六丈(2320米),宽六丈(20米)。设东西南北城门,各门有城楼,城垣四角有瞭望台,炮台及烽火台。

锦囊所城建城前叫新安村。相传吴杰建城时,建了一半青石全打光了,无石筑城。一夜梦见一白发老者拄杖而来,献上锦囊一个,他醒后打开一看,里面有文书:“城西北港,土下有石,揭土烧砖,砖可砌城。”翌日吴杰亲自查勘,发现城西北门港渡头坑全是粘泥土,是烧砖的好材料,果应此验。他命令士兵筑窑烧砖,遂将城名命为“锦囊”,并让士兵在城砖上写上“锦囊所城”。

作为一个所城,锦囊的分量已经远远超过它的实际功能,它是一个象征,象征意义之大,不是几句话所能说得清楚的。

据何强、邓家瑞及村内长老等人的文章和史志记载:“锦囊”这一很有意思的名称来源于它的修建历史和背景:元明清时期广东南部濒临大海,其海域面积达164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绵长,全省海岸线居全国之首。这些无数水道纵横交错、可以藏身其中的海岸线和大大小小的优良港湾,也为倭寇海盗生存提供了最适宜的地理环境,常为倭盗匪聚集的场所。据明末清初著名的由科举文人出身的将官和国防学者、又曾先后担任过当时广东雷州府海防同知兼锦囊所千总、锦囊水师参将和海安营水师副将的程含章曾多次急件上书朝廷中央的奏折里说:“顾不讲乎守之道,濒海四千余里,可胜守乎?择地而守之,则顾此失彼;逐段而守之,则备多力兮,兵家所忌,恐非万全之计。”因而在受到历代从浙江、福建而来的倭寇及安南海寇的影响,广东当时不得不加强其东路的海防建设。而锦囊所城一带在中国大陆地区靠近南海东南部,左控高、雷、广府,右扼钦、琼、廉和安南,其海湾深广,环郡大洋风涛千里,皆盗匪渊薮。其既要防止冲破东路而来的倭寇,又要预防由西路而来的外国势力,其哨探和兵防难免要特别加强,所以锦囊城从明初始就修筑防御工事。据明《嘉靖东南平倭通录》上的记载:明朝廷为加强海防“量地远近,置卫筑城,水陆设防”。同时志中又记载:“锦囊海安,天造门户,舟航利涉,此其要津”。

锦囊所城除了军事用途外,还曾一度是比较繁荣的墟集。据《粤闽视纪略》所记:“锦囊所城,东有港,小舟行十里出大洋,有新寮岛,此港又可通通明白鸽寨。”可以说锦囊所城为当时雷州半岛东部的交通要冲,由于商船从海南、北海等地经锦囊到西营及广州等地,这里曾一时商贸繁荣,人来人往。关于这一点说法是有根据的,而据现在所城残存的道路来推测,古代的道路并不像现在的高等级公路那样宽阔和平坦,路况恐怕只能允许步行和骑马,能够抬轿算是奢侈的了,即使是府城的官道,最高级的路段只能驾驭马车,真是名副其实的“马路”。

锦囊所城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雄据这块红土之上,600多年来城内人们便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悠闲恬适的生活。世居锦城的姓氏有:邓、陈、林、吴、李、颜、张等33个姓,邓姓为第一大姓,明末清初从福建莆田南阳郡迁入锦城,有700多人,还有驻有数百官兵,包括千总2人,把总5人,均为汉族,潮汕民系,使用闽方言雷州话,作为一个“千户所”,其热闹景象可想而知。

现存古民居、公祠均为明清建筑风格,总计10多座。最具代表性的是吴氏温直公祠,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 1),占地400平方米,门额题书“温直公祠”对联为“温厚绍家声祖德崇公垂雅范,直绵锦绣门外第路训子儿挥”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城中放着“钟公德威碑”歌曰:“钟公坐镇我锦囊,德威兼兮保四方;护城积德人钦仰,指挥到处寇氛亡;爱民似子家家感,训伍如霜队队良;功广德深无以报,勒石铭矣万年扬。”钟公即钟贵,号双全,陕西汉中人。清康熙十年至二十年(1671—1681)任锦城守备,1681年11月,钟贵带军民与倭寇战斗而英勇牺牲。

城中珍藏着徐闻前八景之一“锦川涌钱泉”石碑。相传明朝中叶,锦城东门城下住着一户人家,嫂嫂守寡,姑姑失明,寡妇靠织布维持生计,寡妇每早到泉井挑水,都拾到几十个铜钱,够一天费用,她一直照顾盲姑逝世也不改嫁。民国时期南路司令员郑一林在井边建亭题诗,黄定国立,诗云:“节矢柏舟留烈史,孝勇泉井涌金钱。”以此诗篇,赞美寡妇贤孝的美德。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及诗人屈大均曾到锦城,看到外罗渔港一派繁忙的景象,写下了雷阳曲:“天脚遥遥起半红,涛声倏吼锦囊东。天教铁飓吹朗转,愿得朝朝见破篷。”

锦城村还建有三佛堂,邬王官、关帝庙、通王官等庙宇,初一、十五村民都到庙堂里拜神,二月初二、三月廿二游土地神和婆祖,夜里放电影。四月初八、五月十三、九月初九神诞,分别请雷剧演出。闹元宵是锦城民俗传统文化的精华,游神时神童“坐轿顶”、“穿令箭”场面蔚为壮观。

锦囊盛产葛麻,织葛是祖传的艺术。据《广东新语》记载:锦囊妇女纺织的锦囊葛更是风行天下的工艺品。这种“锦囊葛”、“花针挑出葛丝丝”细如毫芒,视若无有,简直可以和蚕丝媲美,而葛布细薄到了“织成蝉翅弱霏霏”、“重仅数珠”的程度。锦囊葛布通过东门下海上丝绸古驿道码头,运到徐闻“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送往世界各地,扬名四海。

随着所城经济社会的发展,“锦囊社学”应运而生,其内容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社学的塾师一般都是防御所城官兵的家属或外聘的,而教育经费有来自“学田”的收入和墟市的租税作为保障,这为当时南荒之地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据说,当时四乡八里的学子都齐聚来到锦囊所城的社学来就读,使当地的学子也可在这远离朝廷的南蛮之地学习到朗朗上口的中州正音和正宗的礼节。明清时期该“社学”出过举人、贡生、监生30多人。

民国五年(1916年)秋,锦城乡贤为了培养子孙后代出人头地,多出贤才,就在关帝庙里兴办锦囊小学。学校坐北朝南,呈台阶式地形,环境优美,是一块兴办学校的首选风水宝地。

在锦城小学校园中,至今还屹立着三棵茂密的近百年古树,三个历史木人流传着三个不同的故事。故事一,关公绣伞:此枇杷树种植在旧关公地庙前,树冠形状庞大优美像一把绣伞,为师生遮日挡雨。当地居民誉为关公绣伞;故事二,歇马凉伞:这棵种植于右旧关公地庙前的枇杷树,相传是关公坐骑赤兔马歇息场所,故得此美名;故事三,毓熙榕:民国办学初期,一次山贼进城抢劫,锦城小学校长黄毓熙为了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他开枪与贼匪火拼,在浴血奋战中壮烈牺牲。他爱生如命英勇杀敌的光荣事迹,流传至今,广为传颂,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1946年,人民解放军南路司令员郑一林亲自种植此榕树以之纪念,取名为“毓熙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省、市文物考古专家、学者先后到现场考查锦囊千户所城,该所城遗址犹存。2005年4月,徐闻县人民政府公布城内村为“明朝锦囊千户所城遗址”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锦和城内村委会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兼主任为组长的“明代初期文物古城保护领导小组”、“明代千户所城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领导小组”,致力于锦囊千户所城遗址的抢救、保护和修复工作。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这个省级文物保护项目,组织专人负责立项申报。留住古城的韵味,焕发古城的生机。

结束了“锦囊所城”之旅,我们仿佛是在历史的岁月里,和自己对话,在牵着历史老人的手,走过来,走过去,回忆过去,幻想未来。

锦囊所城,一座被遗忘的明代城池。在改革开放的大陆最南端——徐闻的角落里,虽然显得不是那么有名,但却有着厚重的历史韵味,值得我们抢救、保存和修复。当然,我们坚信,徐闻人民在不远的将来,一座浴火重生的明代城池——“锦囊所城”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猜你喜欢
锦城锦囊
初入职场,不妨怀揣这10个锦囊
读后续写词汇锦囊之“行”
隔岸春
锦江春色
General Analysis on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on Narrative Aspect
五律·诗朋春宴锦城
锦囊
锦囊妙计
定量分析型选择题的解题锦囊与方法点拨
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