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洁芬
(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第一小学,广东惠州 516083)
数感主要指的是小学生在日常数学学习中对数的表示、运算、数量关系等知识的感悟。它是核心素养体系下的重点培养目标,尤其在新课标要求中明确提出需重点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能力。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小学生的数感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能够合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进而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当前小学生在实际数学学习过程中,他们对于数量关系方面所展现出的具体行为尚未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甚至他们的数量关系理解力较为一般。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数字大小知识且能够明确知晓利用数的大小之分描述数字大小关系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小学生利用数字大小关系判断数值大小且学会灵活运用所学技巧比较数字大小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它具体是指:当比较整数时,学生可利用位值制比数法比较出两者数字的大小区别,而遇到分数或者百分数时,小学生往往出现较多错误,并且无法正确得出数的大小结果。这就表明,小学生并未在学习阶段真正了解数量关系,从而导致他们无法实现对数的大小关系的正确理解。
事实上,小学生对于数的含义基本上都能完全理解,然而在基数与序数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理解力较差一些,这也造成他们无法真正理解数的表示形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忽略数的多重表示内容方面的讲解,致使学生无法利用字母或其它形式表示数字,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教师甚至不引入相关概念,造成小学生在后续数的表示方面的学习呈现出较为薄弱的理解力,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能力。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实际教学阶段,通常会利用笔纸训练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数的运算,这种方法虽从某种程度上可提高小学生笔算能力,但却弱化了自身估算与口算方面的培养,这对于他们的数感能力而言具有重大影响。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加大口算运算方面的训练,以此达到良好的数感,提高其核心素养水平。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若能合理创设数学生活情境,可加深学生对数的表示及数量关系的理解。数的含义是数感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所以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需要紧紧把握住数的含义这一教学内容。同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数学教学应当立足于现实需求,充分融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能够真实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并对数的含义产生新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感能力。这种理解式教学可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有助于学生亲自参与到具体情境中,并在此基础上对数的含义形成长远发展的见解。以《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以下情境“当妈妈给你钱让你去买东西时,买盐需要3块钱,买酱油需要6块钱,而你自己想要买个雪糕需要2块钱,请问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在这种买卖情境中,既让学生理解数字代表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数字加法的技巧,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其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产生新的认识,以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感能力。
数感培养与学生自身的经历及生活现状有关,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不同的成长背景选择多元化教学方法实施数学教学,从而发展核心素养下的数感培养。另外,学生家长在学生数感培养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所以,教师应与家长相互配合,让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都能处于优质的数感培养氛围中,并且指导家长在日常与学生接触中引领学生积极探索数字奥秘。比如,家长可在平常为其讲漫画时问孩子“这是第几页漫画?”或询问孩子“家住几楼?家里共有几口人?”等,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数字知识,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字思维基础。当学生涉及到更复杂的数学内容后,教师再从中帮助学生正确分类数字类型、数量关系、数字序列等,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要时刻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并询问学生平常对于数字的敏感度与认知水平,以便及时找到学生数感培养方面需要注重的问题,从而达到预期数感培养效果。
一般情况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其进行动手操作可帮助学生更快速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提高数学知识利用的时效性。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阶段应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动手学习能力。如《图形与变换》中,教师可在教学期间为学生准备四种不同的图案且均来自教材内容,京剧脸谱、紫荆花图案、天安门图案、花边图案,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并为学生发放相应的教学道具,引领学生通过转换找到这些图案存在的共同点,以此帮助学生对图形变换知识产生一定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在讲解测量知识时,指导学生利用尺子测量生活中的物体如客厅高度、板凳长度等,这种动手测量的方法可让学生理解数字联合的意义。此外,还可让学生亲自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从而区分一斤与两斤的差异,以此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数感。只有当实践与理论做到有效融合时才能保证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独特的感悟,也能就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满足当前数学教学的需求。
兴趣一直都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小学教学中必须关注的教学方向。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且好奇心强,他们对于一件事始终无法保持长久热情,此时若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助于学生自觉参与到日常学习中。因此,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下小学生数感培养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感悟。如《因数与倍数》,教师可先让学生按照一定的序号进行排列,然后指导学生记住自己代表的序号,让学生选出1到5的倍数,之后将倍数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并将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倍数序号的同学安排在最后一排,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再告知学生质数与合数的差别,这样可让学生对其含义产生较为深刻的记忆,有助于后期区分质数与合数时能够形成发散思维,从而正确辨别两者差异,促使学生在兴致勃勃的状态下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培养其数感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对于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当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当前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并深入研究数感能力培养策略,以此保证学生对数学数量关系及预算结果估计产生深刻感悟,从而具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