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莺梅 福建省厦门市康毅幼儿园 福建厦门 36100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教育需是以游戏为主的基础活动。可见,游戏对幼儿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球类游戏作为一种常见的幼儿游戏活动,可发展幼儿的动作,愉悦幼儿身心,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因此,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球类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对球类活动的兴趣以及各种运动技能,体验玩球游戏的快乐,发展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1.兴趣性原则。
小班孩子身体协调能力能力差,小肌肉的敏捷灵活性低,注意力容易分散,我为他们准备体积较大、品种多样、数量充足的球,把对球的选择权利交给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充分体验的机会,对球有了感情,对后续开展的系列活动必然会有兴趣。因为,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让幼儿在多样的材料面前,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球充分感知球性,自由随意地玩,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不断丰富幼儿玩球类活动的经验,提高幼儿控球能力。如:游戏“打地鼠”、“赶小猪” 等,体验到球类活动给自己带来的无穷乐趣,更是激发了幼儿玩球的自信心。
2.递进性原则。
在开展球类游戏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动作发展,利用层层递进的方法,逐步开展球类运动。如针对刚入园的幼儿,我们以鼓励为主,引导幼儿尝试自主玩球,尊重幼儿的想法,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玩球方法。在幼儿都对球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引出一些幼儿没有想到的游戏玩法,给幼儿的玩球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从而进一步丰富幼儿玩球经验。
1.转变方式——挖掘多种方式,让幼儿乐于“一球多玩”
活动初期,根据兴趣性原则,引导幼儿随意玩,挖掘探索球的玩法。我们发现很多幼儿都喜欢把球滚来滚去,从幼儿动作发展来看,教师指导幼儿双手滚球动作的基本要领是:两手的手掌与球体要基本吻合,利用手臂、手腕前摆的力量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协调用力,将球沿着地面向前滚动,两只手及手臂的用力要均匀。然而,小班幼儿,他们滚球时手部的肌肉力量较弱,两臂用力不够均匀,因此不能将球较准确地滚动到预定位置,针对这一现象,我创编关于滚球的小儿歌:小小球,圆溜溜,小宝宝,来玩球。四指并拢张虎口,掌心贴着小小球,手臂弯曲成弧形,双手用劲滚出球。以充满趣味性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动作要领,使幼儿在游戏中轻松地练习了滚球的基本动作。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幼儿的手指、手掌、手臂等部位的肌肉力量,提高了手腕关节的灵活性,发展了双手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和视觉运动的能力。
2.转变途径——抓紧多方互动,让幼儿保持“球心未泯”
(1)球与辅材互动,让游戏更加情境化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的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所以,球活动开展了一个阶段后,我进行了将其它的器械融入球活动中的大胆地尝试,把日常中随手可得的纸箱、圈圈、木板、绳索、篮筐等,与球有机的结合,让玩球活动更具挑战性,幼儿的参与热情更高。如:球和圈的融合——用球投圈;球与纸箱融合——赶球进家;球与绳融合——-小球绕绳圈;球与木板融合——小球过桥;球与篮筐融合——球儿投篮....幼儿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逐渐也能自主地将两种或更多不同的辅材进行与球融合,让游戏更加的有趣,他们在融合中学会了共享,体验到了乐趣。
(2)同伴互动玩球,让游戏时间更持久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他们对球的兴趣也各不相同,因此,我注意到了每个孩子玩球的主动性,利用各种办法来激发幼儿玩球的兴趣,如请个别玩球比较厉害的幼儿带动比较不怎么爱动的幼儿,并且老师也对于这部分幼儿进行多多的鼓励,同时,也鼓励好朋友可以一起玩球,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激发了幼儿主动去学习,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较持久的投入游戏活动中。
(3)亲子互动玩球,让幼儿体验亲子游戏的快乐
在家庭资源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往往比在其他游戏形式中获得的更丰富,更有益于他们的认知发展。同时,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应是家庭、社区、幼儿园三者相互协作的、全面提升幼儿玩球兴趣的教育。所以,在家园互动中,我先制定出亲子球类游戏计划,家长协助开展工作,如:一起制作报纸球、幼儿拍球家长数数等,更利于增进父母与幼儿之间,父母与学校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
幼儿教育不仅给幼儿知识,发展幼儿能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还应让幼儿感受到快乐。只有在一个能让幼儿得到承认与支持、能获得自主活动机会的环境,他们才能富有情感地、热切地、创造性地参与活动。小班阶段通过开展“球”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对球的兴趣,提供和使用丰富、有趣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辅助器械,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球活动,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和思考,让幼儿在球活动中成为游戏的主人,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