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型的博物馆/美术馆机构及商业画廊所操控和主导的主流体系相比,非营利艺术机构的面貌是更为独立的、更为提纯化的艺术语汇表达。当然,博物馆/美术馆机构也是非营利艺术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来看,这一界定愈来愈面临着边界模糊的挑战。本专题聚焦“非营利艺术空间”这一语词概念,提请从学术梳理和案例调研的角度去关注这一作为“第三力量”存在的广大疆域。严格意义上的非营利艺术空间可以是更有原生性、自发性和实验性的场所,对于一个良性健康又茁壮的艺术生态系统而言,这一类型的艺术空间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归根结底,重要的不是空间形态,而是对“新的可能性”这一老生常谈的、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展望,也是一个前行方向。
近五年来,上海在美术馆运营尤其是民营美术馆方面已卓有成效,也正向着更大规模的方向发展。而同样作为“民营”的非营利空间,却沦于灰色地带,有些曾经努力做出过成绩的空间,也因为种种现实原因运营艰难。然而,真的只能有心无力了吗?并非如此,国内依然有坚持了十年以上的非营利艺术机构,且已发展成为成熟的美术馆。在它们的身上,具有鲜明的个案特征,也启引了普遍可供借鉴与探索的思路。
本专题有博物馆/美术馆在全球面临的“非营利”挑战与困境,同时也将目光对准国内的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多元面貌与发展。希望这一专题的关注是一个开始,而非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