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晓倩
2019年5月19日,第六次杜甫读书会于杜甫晚年流寓之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召开。本次读书会由中国杜甫研究会、中共奉节县委员会和奉节县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国学院、重庆国学学会和奉节县文化与旅游发展委员会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西北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华大学、《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重庆国学院等单位的19位学者参加会议。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的数名博士研究生以及夔州杜甫研究会、夔州诗词学会的20余名本地学者旁听了会议。
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重庆市国学院院长、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明华致开幕词,指出“读书会的这种形式十分有利于年轻学者的培养,十分有利于文学研究的薪火相传。这在古典文学研究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希望读书会“以传帮带的形式引领年轻学者登堂入奥,打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
本次读书会共收到论文13篇,这些论文主要围绕着杜诗学、杜甫生平、杜诗文本展开研究,论文新见迭出。其中有关杜诗学的成果最为丰富,体现了当前杜诗研究的新动态。
本次读书会有关杜诗学的成果最为丰富,共收到相关论文8篇,反映出当前学术界对杜诗学的关注和研究方兴未艾。此8篇论文分述如下:
《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彭燕副研究员的《宋代杜诗整理研究中的“西蜀现象”》主要探讨了蜀中杜诗整理研究的“西蜀现象”。她认为目前流传下来质量上乘的杜诗注本,多为蜀人成果。重庆国学院副院长、西南大学文学院黄大宏教授首先建议作者将论文题目中的“西蜀现象”改为“蜀中现象”;其次在引证资料方面,一定要与论文主题有关系;第三,本地人谈“西蜀现象”有很强的地域情结。所以,作者还需要考虑“西蜀现象”的研究基础,是不是地域本身就是基础?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家壮副教授《易代·书影·心声:从傅山读杜、批杜论傅山之书杜》一文从书法角度切入,认为杜诗书写在明末清初以较之前代更其复杂更其广阔也更其深刻的方式展开着。傅山作为其时书杜之典型,其对杜诗的体认与其对书法的体认有着颇为相似的趣向。傅山书杜在“写什么”上是真正的随“性”而为,借这番书写,傅山传达了特定时代中自我的格趣境界与现实感怀。河南省社科院葛景春教授在评议中指出两点:其一抽象的书法不能完全表达杜诗中的感情;其二建议论文不要完全否定正统的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曾绍皇副教授的论文《台湾地区藏稀见杜诗手批本提要叙录》主要考察了台湾地区各大图书馆的杜诗手批本,他认为这些手批本是历代学者读杜、研杜与评杜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杜诗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价值。论文对台湾地区所藏稀见杜诗手批本进行介绍述评,叙录提要,以期为杜诗研究者提供一定的文献资料和研究线索。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房锐教授评议指出:论文做了大量版本校勘的工作,但最好能附上杜诗手批本的书影,有助于研究者了解这些手批本的全貌。
西华大学人文学院王燕飞副教授的《胡夏客“杜诗注”研究》考察明代胡夏客的“杜诗注”的真伪、流传情况。并通过对所辑74题79条佚文的分析发现:胡夏客注释杜诗五古、五律、五排最多,涵盖诗歌用典、用字、用韵、章法、结构、史实等各个方面;还采用了“以史证杜”“以杜证杜”等方法注释杜诗,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孙微教授评议指出:胡夏客的笔记《谷水谈林》没有散佚,目前被收藏于苏州图书馆。此外胡夏客“杜诗注”虽有一定学术价值,但还是属于比较边缘化的注解,抄袭前人陈说较多,对用典的考察也有些牵强。
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理论的《域外视角下的杜诗阐释:以大典禅师〈杜律发挥〉为中心》一文主要从文献学和诗学传播的角度研究日本江户时代大典禅师所著的《杜律发挥》。他认为此书为日本江户后期杜诗阐释的代表作。此书所选杜诗依邵傅《杜律集解》删减而成,是《杜律集解》风行日本之产物。大典评注,本土方面受与其师宇鼎士新共同完成的《唐诗集注》影响甚大;中国方面则受《杜律集解》《杜律注解》二书影响尤大。大典的杜诗阐释,重视诗意阐发,间或解题释词亦主要为诗意阐发服务,其间对《杜律注解》借鉴颇多。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孙微在评议中指出:大典禅师对《杜律集解》批驳是有错误的,理解也时有偏差,评注亦有不明晰之处,所以对《杜律发挥》的价值判断上要有所修正,最好是与同期清代注杜评杜结合起来,对大典杜诗学予以客观评介。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怀东亦建议作者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切入,讨论日本学者如何理解杜诗,并进而发掘杜诗域外传播与接受价值。
西南大学文学院讲师占如默《杜堮“手抄”杜诗文底本辨析》一文主要研究了清嘉庆道光时期山东滨州杜堮在其文集《石画龛论述》的《十研斋杂识》《十研斋杂志》《恩余录续补》等卷中所抄录杜甫诗文628首(篇)及评杜文字。作者认为杜堮“手抄”杜甫各体诗文抄录于其八十二岁至八十七岁间,并具有明确的分体意识。杜堮抄杜文底本为《读书堂杜工部文集注解》,抄杜诗底本为康熙钦定《全唐诗》。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房锐教授针对此文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杜堮的评语的来源大多是抄自旁人,那他的评语价值何在?杜堮的分体意识应该是来自于浦起龙,那杜堮的分体意识的特征又是什么?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吴华峰副教授未能与会,通过网络视频参会。他的《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崔氏东山草堂〉编年献疑》认为: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与《崔氏东山草堂》两首诗歌作年,《宋本杜工部集》编在至德元载,黄鹤提出质疑,认为二诗应作于乾元元年,遂成为后世主流意见。但从诗歌情感、史实背景、诗歌中保留注语的“自注性质”几方面来考察,乾元元年说都存在疑问,不可定谳,至德元载说更加合理。重庆国学院和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明华教授指出:论文选题非常有价值,希望解决杜诗编年的一些悬案。《九日蓝田崔氏庄》这首诗的编年有三说,学者如何在没有新材料的情况下,对有争议的问题作出判断?杜甫自注存在一个问题,即不能完全肯定宋本杜诗自注的真实性,故引证时要特别留意。此外,要慎重引用今人尚待证实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曾祥波副教授亦未能与会,但提交了《论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注文来源、改写、冒认及其影响》一文。论文认为: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作为最著名、被后世使用最多的杜集宋注本之一,存在流行元本40卷加“补遗”10卷编次淆乱、注文归属不明两大隐患,迄今未得到解决。目前可以用现存全部杜集宋注本为依据(只需摒除后出的黄氏补注与署名刘辰翁批点),逐一比对考辨《杜工部草堂诗笺》全部注文来源,从而彻底厘清《杜工部草堂诗笺》的注文构成情况。在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经过斠证获得正常使用的基础上,后世一系列杜集注本对此书的误用也将逐步得以厘清。中国社科院刘跃进教授评议认为:此文通过一种仔细的比对,把旧注剥离开来,是一件挺不容易的工作。作者归纳出四种现象,一是今天看到蔡注,一半以上的注是承袭前人;二是接近一半的注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的;三是少数标明“梦弼曰”的注文属于冒认前人注文;四是除了这三种以外,有可能真的是蔡梦弼的注。这些观点都建立在很琐碎、很繁杂的资料排比基础上,学者对旧注的整理,就应该这么下功夫。
本次读书会共收到有关杜诗文本研究的论文3篇,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曹霸:杜甫“捧起来”的唐代名画家——兼谈“文艺话语权”及诗史与画史的微妙互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王猛的《杜诗与夔州“怀古话语”的生成和转型》以及重庆国学院和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骆晓倩《错画:叙事诗学视域下杜诗自拟副文本考察》。
谷曙光认为唐代曹霸以最擅画马驰名画史。曹霸享盛名的关键在杜诗对他“独发其妙”。杜诗中的曹霸,与唐宋画史中的曹霸,是有一定差距的。杜诗的精妙绝伦和巨大影响力,反过来令宋元以来画史上的曹霸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终成“画马之最”。这种“文艺话语权”的跨界和移位现象,极为耐人寻味。安徽大学文学院吴怀东教授评议指出:研究需要看重主流文献,还要注意材料的历时性,朱景玄和张彦远都在杜甫之后,他们所能看到的绘画材料比杜甫所看到的多。另外,吴教授还指出“艺术趣味不争辩”,所以作者最好要考虑杜诗作为文学创作的特殊性。刘跃进教授也评议指出:创新固然很好,但分析最好留点余地,不要加以绝对限定,因为当时宋代人可能还能看到曹霸的画。
王猛的论文认为,夔州在文学作品中的“话语”书写,在唐代以前,或以自然的面貌出现于文献中,或以军事要塞的形象出现,或在六朝绮丽中成为文士想象神女故事的背景。而至杜诗其情境和审美意蕴为之一变。杜甫夔州诗不仅将上述两个传统融合,并从山川吟咏的话语体系中脱离出来,与怀古传统融为一炉。西南大学文学院黄大宏教授建议作者要梳理杜甫以前的夔州诗歌,然后再在杜诗对传统夔州诗的发展和拓宽方面下功夫。刘跃进教授指出:文章站在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来谈夔州意象以及与整个夔州意象相关的怀古情结,可见80后的年轻一辈已经崭露头角。但论文描述太多,描述以后需要深入思考文章能提供给学界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西南大学文学院骆晓倩副教授的《错画:叙事诗学视域下杜诗自拟副文本考察》从叙事诗学和“副文本”的角度切入,认为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亦存在着大量的“副文本”。中国古典诗歌的题目、序跋、注解及图像等均可被归属为“副文本”。杜甫作为一位文体大家,更是开风气之先,在他的诗歌文本中有大量的自拟“副文本”存在。杜诗的自拟“副文本”体现了杜甫的创作策略和对理想文本的追求。安徽大学文学院吴怀东教授评议认为:此文选题有意义,研究对象清楚,论文作者也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意识。建议在诗序方面也应该有一个统计分析,对诗题和诗序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进行仔细分析。此外,吴教授还建议作者应该进一步去探讨副文本与文本的关系。刘跃进教授建议作者要注意一个问题:目前保留下来的杜诗的题目、序、自注是否都是杜甫拟的?杜诗自注一部分是杜甫自己拟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别人拟的。
本次读书会有关杜甫生平研究的论文有2篇,分别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永杰的《杜甫“取笑同学翁”发微——论杜甫与天宝洛阳文士人生取向的分歧及其文学史意义》和西北大学文学院讲师陶成涛的《杜甫弃官华州司功参军原因再探析》。
胡永杰论文认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曾言及他“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而“取笑同学翁”之事,其背后原因可能是他和以元德秀、萧颖士、元结等为代表的天宝时期洛阳文士群体的人生取向的分歧。在当时政治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元德秀、萧颖士等一批富有道德操守的文士形成了疏离仕途、但又不放弃社会担当,追求直接以自身道德文章影响士林的人生取向。而杜甫则继承了开元文士的传统人生范式,追求通过仕宦之途去“致君尧舜”,从而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这一分歧既透露出唐代文人和文学开始发生重要转折的讯息,也关涉到了一些重要的文学问题:杜甫的取向是一种两途并行的人生范式,即以仕途承载文人的政治理想,以诗文承载其才华性情。刘跃进教授评议指出:此文这篇文章由小见大,特别有趣,如以“取笑同学翁”这种读法进行细读,很多杜诗是很有意思的。但刘教授也指出,本文有几个问题需要格外留意:一是“同学翁”有多种可能性,究竟指哪些人?二是元结从天宝六载到天宝十四载所写的文章是否都和杜甫有关?三是作者还必须厘清“洛阳文士”和“开元文士”的概念。“取笑同学翁”之“同学翁”,从天宝十四载往前推,杜甫有多少同学?唐代同学的含义是什么?杜甫在这个时期的同学,有可能是谁?
陶成涛论文认为:学界有关杜甫弃官华州的探讨至今形成了五种说法,其中“关辅大饥说”和“政治失望说”是最通达的说法,政治失望是杜甫弃官的内因,关辅大饥是杜甫弃官的外因。目前学界对杜甫弃官的外因探讨稍显薄弱,杜甫弃官华州司功参军的直接原因是担心史思明叛军再次将战火烧入潼关,这从杜甫“不关轻绂冕,但是避风尘”一句诗中可以得到印证。然而,杜甫弃官还有另一个外因:“避战争风尘”。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徐希平教授评议指出:论文在引用资料上有一些错误,例如杜甫写于广德二年的《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朱鹤龄认为诗中的王契即元结《别王佐卿》中的王佐卿,但仇兆鳌并不同意这个看法。故而,对这个问题应该辨析一下。另外,仇兆鳌也已经在此诗的注解中表达了杜甫弃官华州的原因是避战乱。所以,这篇论文的观点也不是新观点。刘跃进教授也评议指出:有关的六种说法,由此连带与杜甫相关的各个环节,比如说杜甫离开灵武,离开秦州,离开四川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原因。就像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的漂泊流浪中都有他自己的理由,这里面的理由只有诗人知道。
闭幕式上,刘跃进教授作了会议总结。刘跃进教授指出杜诗学是一个热点,杜诗学研究将来恐怕是方兴未艾。研究中也涉及到几个问题:第一,综合研究怎么做?本次读书会曾绍皇、张家壮、谷曙光谈到的这些问题,特别是诗画异同的问题以及如何把杜甫论诗画的作品激活,这有一定的难度。在现有资料下,说有易、说无难。所以创新要有分寸,跨界研究要有魅力,但是风险也很大。第二个是地理研究,彭燕的“西蜀现象”,胡永杰的“洛阳现象”,杨理论的“日本研究”,王猛的“夔州现象”,都有地域研究的意义。但都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自说自话,这样比较容易局限我们的视野。刘跃进教授提出建议:第一,学者们首先要在理论方面多加留意,要去努力寻找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去研究杜甫。刘教授举例说,他主持的周秦汉唐读书会,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对周秦汉唐的所有文本,将之放在一个特定的文本条件——抄本时代——下加以观照。这个理论视角在杜诗学研究上依然有启发。第二,杜诗形式研究上还有很大拓展空间。当前的文学研究趋势是由外围逐渐进入内部,杜诗研究的内部,就是杜诗文本的研究。第三,杜诗文献的整理。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十分迫切。刘跃进教授提议第一步把旧注一一整理出来。第二步的工作,把现存比较重要的杜诗版本大规模影印。刘教授透露,他已经得到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支持,国家图书馆的相关典籍可以影印出版,惠泽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