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一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学思想,其鲜明特征是将社会公共利益挺在前面,个人利益或者小集团利益服从于公共利益和全局利益。以此而论,当一个人选择了革命道路,真正接受了党的理论和章程,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必然要写上“奉献”和“忘我”。
在写这行字时,脑子里浮现的是一位已故本市“老革命”的身影。
他叫易文斐,一生坎坷。14岁秘密加入青年团,15岁转为共产党员,在1929年一次地下党领导的兵变中,被任命为团党代表、团党委书记兼代团长,那年他18岁。后因叛徒出卖,他遭特务逮捕,锒铛入狱,与组织失去联系。1933年出狱,到1949年,十多年间,他坚守信念,一直在找党。
易文斐的“找党”之路困难重重。罗世文、车耀先、程子健等四川和川东地下党著名人物都曾是他的老领导,他并不缺找党所需要的社会关系,曾三次短暂恢复组织关系,旋即又因联系人出事与组织失去联系。车耀先被抓时,他刚好应约去车家,幸好得到车的女儿机智暗示,及时转移,否则又将落入敌手。做地下工作,基本没有活动经费,易文斐即便找到党,组织也给不了钱和势,但他矢志不渝,从青年找到中年,耗去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顺着他的“找党”经历丝丝缕缕往下捋,知情者都感叹:“革命真的相当不容易!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念,很难坚持长久。”
本期介绍的一位本市党史前辈胡康民的故事,也深刻诠释了同一个道理。胡康民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堆中辛勤耕耘,其驱动力是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他从大量承载党优良传统作风的史实中受到了影响,升华了境界,从而转化为责任和担当。他多次面对同事感叹:“这些老革命太了不起了。如果被历史烟尘掩蔽,太对不起他们了。”
熟悉的人都知道,凭胡康民的革命经历,本可以办离休,但他给不少当年的战友写了证明材料,就是不写自己的申请,甘愿办理退休。但退休并不停止工作,还天天整理材料,审阅稿件,甚至比在职时更忙。他干起事来,不分白天黑夜,更不顾及身体是否超负荷,并且从不计较报酬。他整理“萧(泽宽)李(止舟)廖(伯康)反党集团案” 史料,前后一年多,带着药瓶东跑西颠,耗费不少心血,最后成书却坚决不署名。许多单位请他作报告,讲“红岩精神”和川东地下斗争,他坚决不要对方派车接,说“那个地方我找得到,自己坐公交车来”。他在生活上要求极低,偶尔单位同事小聚,一碟卤猪耳朵或一份青豆蒸肉就十分满足。这些事虽小,但感人至深。
著名的“狱中八条”,经胡康民整理并公布发表,为后来者留下一份珍贵的醒世教材。文尾有几句话,是胡康民及同事加的,其曰:“地下时期,考验共产党员的是生死关、毒刑拷打关、敌人收买关。叛徒们过不了这几关,出卖的是革命,是党的组织,是党员的人头。”执政以后,“考验共产党员的是名利关,色情关,权力关。腐败分子们也过不了这几关。他们出卖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是党的形象,是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振聋发聩呀!每一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员当以此殷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