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萍 刘爱华
【摘 要】目的:研究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深静脉的血栓各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本次临床试验观察研究主要选取本院接受口腔颌面的肿瘤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DVT50例病患为实验组,并择取同期接受口腔颌面的肿瘤手术治疗后下肢并未形成DVT50例病患为常规组,综合分析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深静脉的血栓各方面危险因素。結果: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深静脉的血栓危险因素与恶性肿瘤、高血压、术后的D二聚体、年龄等有着关联性。结论: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深静脉的血栓各方面危险因素当中,易感因素包括恶性肿瘤、高血压、高龄,D二聚体针对病患下肢部位深静脉的血栓预警作用明显。
【关键词】口腔颌面;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0--01
下肢形成深静脉的血栓(DVT),属于长期卧床或住院治疗病患常见一种并发症[1]。为深入研究关于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深静脉的血栓各方面危险因素,此次临床实验观察研究取本院接受口腔颌面的肿瘤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DVT50例病患为实验组,并择取同期接受口腔颌面的肿瘤手术治疗后下肢并未形成DVT50例病患为常规组,针对于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深静脉的血栓各方面危险因素开展深入地分析与研究,以下为此次临床实验观察研究的具体结果:
1 基线资料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取本院接受口腔颌面的肿瘤手术治疗后下肢形成DVT50例病患为实验组,并择取同期接受口腔颌面的肿瘤手术治疗后下肢并未形成DVT50例病患为常规组。实验组男女病患比例为32/18例,年龄范围:19-72岁,平均年龄:(20.34±6.98);常规组男女病患比例为33/17例,年龄范围:20-71岁,平均年龄:(20.40±6.82)。所有的病患、家属们均知晓、应允此次临床试验观察,同意书已签署。两组病患资料间的差异无统计意义,可比性存在,P>0.05。
1.2 研究方法 采集两组病患病例资料,充分了解病患年龄、性别、是否有合并症、家族病史、手术治疗与卧床休息的时间、院内住院时间、下肢DVT体征于症状、术后病患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相关指标情况。
1.3 观察指标 (1)比较分析两组DVT的单因素。(2)比较分析两组DVT的多因素。
1.4 统计法 运用spss20.0软件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计数的资料用计作算检验,t值对计量的资料作计算检验。P<0.05,证明组间的数据差异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研究结果
2.1 比较分析两组DVT的单因素
术后下肢形成DVT因素与病患年龄、肿瘤、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后D-D、体质量BMI值、卧床与住院时间有关联,详如表1、表2。
2.2 比较分析两组DVT的多因素
通过观察实验组病例,对病患术后下肢形成DVT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13(26.00)例合并两方面因素,以高血压合并症与高龄为主;18(36.00)例合并三个方面因素,以恶性肿瘤、高血压合并症、高龄为主;11(22.00)例合并四个方面因素;8(16.00)例合并超过四个方面因素。
3 讨论
此次临床试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病患男女比例与合并症情况,其与常规组之间差异相对较小,证明三者与并术后下肢形成DVT关联相对较小;而在病患年龄、肿瘤、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后D-D、体质量BMI值、卧床与住院时间该8项指标当中,实验组与常规组之间差异明显较大,实验组病患当中多数均有着高龄、合并高血压、肥胖、恶性肿瘤、手术与卧床时间较长、住院时间也相对较长等各方面特征,证明下肢部位形成DVT与该项指标存在着较大关联性。对比两组病患各方面危险因素,能够发现大部分病患均合并了三方面与两方面因素,以高血压、恶性肿瘤与高龄为主要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经过临床试验观察研究后可得出以下结论:口腔颌面的肿瘤病患接受临床手术治疗后,下肢部位形成DVT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恶性肿瘤与高龄、D-二聚体的异常增高,若病患存在着这些体征或症状,则提示病患下肢部位形成DVT存在较高风险。
参考文献
张金凤, 洪淑文, 王悦平. 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 血栓与止血学, 2017,22(04):324-325.
阿不都克力木江·买买提, 居来提·吐尔逊, 胡尔曼·巴合提别克. 口腔颌面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6,30(12):1517-1519.
马坚, 李森, 马瑞. 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经ICU过渡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6,12(33):29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