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019-11-12 06:29朱芳英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0期
关键词:产科护理品管圈活动护理满意度

朱芳英

【摘 要】目的:探究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06月-2017年12月内收治的32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以之为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风险管理),统计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护理满意度、护理风险问题;以我院2018年01月-2018年06月内收治的359例产妇为实验组(患者接受品管圈活动管理),统计患者的对应临床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1)实验组患者的疾病知识得分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患者的护理风险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更牢固,护理满意度更高,护理风险问题的发生概率更低,因而应该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推广品管圈活动。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疾病知识得分;护理满意度;护理风险问题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0--01

与其他科室相比,产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科室,由于患者特殊、家属期望值高、患者病情复杂且易进展等原因,产科护理的难度较高,且产科的护理风险问题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1]。产科是医院疾病科室的重要组成,产科护理风险难以控制不仅影响产科患者的护理效果,还容易影响医院护理的整体水平、医院的社会声誉等。因此,提高产科护理风险管理效果、保证产科护理工作质量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2]。品管圈活动要求护理全员参与改善护理管理、优化护理环境,护理更尊重患者,护理人员护理更主动,护理质量不断提高,护患关系得以优化,护理风险得以控制,护理的结果因此更贴近患者的实际需求[3]。为探究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效果,以我院收治的687例产妇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现将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7年06月-2017年12月内收治的328例产妇为对照组,患者年龄22.0-38.5岁,平均(31.0±3.8)岁,孕周35.0-40.0周,平均(38.7±1.8)周,孕次1-3次,平均(1.3±0.2)次;以我院2018年01月-2018年06月内收治的359例产妇为实验组,患者年龄21.5-38.9岁,平均(31.7±4.2)岁,孕周35.3-40.2周,平均(38.5±1.9)周,孕次1-3次,平均(1.3±0.4)次。实验纳入研究的687例患者均不存在实验干扰因子(精神障碍、重症疾病或其他实验参与情况等)且在年龄、孕周、孕次等方面比较无差异,可进行比较。

实验涉及产科护理人员9名,性别均为女性,学历比(本科及以上:本科以下)为3:6,年龄20.0-41.6岁,平均(29.8±4.7)岁,工作时间0.5-16.9年,平均(6.5±1.4)年。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指导、环境护理等;实验组患者接受品管圈活动管理,即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如下内容:

(1)成立品管圈护理管理小组,利用教育、宣传等手段帮助品管圈护理管理小组内护理人员全面了解品管圈活动;从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学历等维度出发将护理人员分为A、B、C三个小组,确保每组护理人员基本条件均衡可比,分别负责新生儿护理品管圈、产妇护理品管圈及健康教育品管圈;剖析以往產科护理风险,以之为依据分析常规风险管理缺陷,优化三大品管圈服务内容。

(2)新生儿护理品管圈:

第一,优化医院采购,提高手圈、胸牌质量;

第二,规范手圈、胸牌的佩戴动作;

第三,帮助患者家属明确手圈、胸牌的重要性,有意识的防范手圈、胸牌脱落、丢失。

产妇护理品管圈:

第一,完善巡视制度,确保及时发现产妇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努力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

第二,有意识的避免患者身体暴露,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防范各类侵犯患者隐私问题发生;

第三,重视患者意见、建议采集,以之为依据积极归纳护理不足。

健康教育品管圈:

第一,完善健康教育路径,制定健康教育方案;

第二,强化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力度,使之掌握孕产妇护理知识及相关技能,提高孕产妇知识的普及率;

第三,完善护理人员健康护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知识掌握率、护患沟通力,强化其主动护理意识,逐步提高护理整体质量。

1.3 评价标准

(1)在患者出院时利用疾病知识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问卷由患者独立完成,满分100分,记录患者问卷得分,以问卷得分不少于80分者为“疾病知识掌握患者”,否则为“疾病知识未掌握患者”;

(2)利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调查与疾病知识调查同期进行,以问卷得分不少于80分者为“护理满意”,否则为“护理不满意”;

(3)统计护理问题发生情况,护理问题由新生儿护理问题、产妇护理问题、护理人员护理问题三部分组成。其中,护理人员护理问题包括病历书写不规范、护理纠纷、护理流程错误等;产妇护理问题包括身份识别错误、临产妇送产房时机不当、给药错误等;新生儿护理问题包括手圈丢失、胸牌脱落等。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卡方检验及t检验均以“P<0.05”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及护理满意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对应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护理问题比较

实验组的护理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产科的特殊性增大了产科护理的难度以及产科护理的落实风险性。护理人员在落实产科护理工作时,稍有不慎则可能会诱发多种护理风险事件,影响护理落实结果并导致严重的护患纠纷产生[4]。产科常规风险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问题的关注度普遍不高,风险因子未被控制,护理缺陷极易诱发护理风险[5]。品管圈护理尊重护理人员的个人护理意愿,调动了护理人员自发优化护理的积极性,在剖析以往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更易于发现护理漏洞并针对性的优化护理流程及护理手段,护理风险因素被有效消除,针对性的护理手段有效的提高了护理的有效性,患者的護理需求被满足,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断提高,护理的优质性因此不断被强化。与此同时,护理人员持续关注护理过程,其风险护理意识被强化,护理人员自觉预防护理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护理风险问题的发生也因此得以有效控制[6-8]。本院的“品管圈活动管理”立足于“常规风险管理”,并在“常规风险管理”基础上建立了三个层次的品管圈小组,分别负责新生儿护理、产妇护理及健康教育,针对性的解决了不同护理层次、护理对象的差异性的护理风险问题,有效的降低了各类风险问题发生概率。实验结果显示:

接受“品管圈活动管理”的实验组患者的疾病知识得分(89.3±10.6分)明显高于接受“常规风险管理”的对照组患者的得分(79.4±8.2分);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3.8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85.06%);实验组患者的护理风险问题发生率(8.64%)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8.90%),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充分说明“品管圈活动管理”优化了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的结果,在产科护理过程中有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更牢固,护理满意度更高,护理风险问题的发生概率更低,因而应该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推广品管圈活动。

参考文献

沈慧.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08):89-90.

陈孝芳.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02):185-186.

徐晓珍,陈科威,王丽,孙胜男. 品管圈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1):50-51.

郭珊.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6,25(10):1904-1905.

郑石珠,王清梅,陈幼梅.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在品管圈活动中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02):135-136.

李佐萍,王三凤,张美娟.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2017,23(08):169-170.

袁碧波.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17,14(09):116-117.

苗小艳.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1):192-194.

猜你喜欢
产科护理品管圈活动护理满意度
产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痰标本留取率中的应用效果
全程优质护理对食管癌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产科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人性化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人性化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