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如林 张金兰
【摘 要】目的:观察运用温针结合中药泥督脉铺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并寻找治疗该病的理想的针灸治疗方法。方法:运用该疗法,治疗4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并与40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患者疗效进行观察对照,以统计学方法处理观察结果,研究该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临床控显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疗效显著,作用持久,安全可靠的特点,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温针;督脉铺灸;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0-0-0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属中医“肾痹”“骨痹”,现阶段根本原因尚不明确,是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的慢性免疫介导的一种炎症性疾病,也易累及中轴外系统[1]。此病以持续的腰骶部疼痛和脊柱僵硬感为主要表现,中后期病变常波及其他关节及内脏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X线片表现为骶髂关节明显破坏和后期脊柱呈竹节样变化,晚期出现严重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常因颈椎骨折而致死[2]。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沉增快,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B27阳性率高达90%以上。该病的发病与年龄、性别、种族、地域关系密切,白种人患病率高达0.1%,而非洲人、美国黑人、中国人及日本人患病率为0.05~0.06%。男:女=3:1-20:1,中国约为9:1,大多在中青年期发病,16-25岁发病者可占90%以上[1]。
一、一般资料
1.诊断标准:参考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3]和我国1988年昆明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
2.一般资料:选入符合标准的80例AS患者,均来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医医院针推科和中宁县中医医院针灸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就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27.8岁,最小17岁,最大68岁。平均病程为8.68年,最短6个月,最长的20年。HLA-B27阳性37例,阴性3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27.6岁,最小20岁,最大77岁。平均病程8.76年,最短12个月,最长20年。HLA-B27阳性35例,阴性5例。治疗前两组病例从年龄、性别、病程、骶髂关节影像学情况、HLA-B27阳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1.治疗组治法
(1)督脉铺灸法 ①方药组成及剂量。方一:以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50克,桑寄生30克,秦艽30克,防风20克,细辛15克,当归20克,川芎20克,熟地30克,白芍30克,桂枝30克,茯苓30克,杜仲30克,川牛膝30克,生附子20克,蜈蚣3条,补骨脂30克,鸡血藤50克。方二:元胡粉15克,白芥子粉10克,麝香0.5克,冰片0.3克。②药物配置法及用法。上两方各研细末。将方二的药粉铺成宽约5厘米的长带在督脉上。方一以生姜汁若干,共和为泥,软硬适中,微波炉加热至约40℃后做成约5厘米宽、约4厘米高的长方体,铺于督脉之药粉上,长度由第一胸椎到第五骶椎,再将艾叶粉碎成绒,做成直径约2.5厘米的圆柱体,平置于药泥上,在头、中、尾同时点燃灸之,燃尽为一壮,每次治疗灸3-5壮。灸疗中以皮肤有灼热感且不痛为度,灸后以督脉皮肤微红为度。
(2)温针法 患者采取俯卧位,取后溪、大杼、肝俞、脾俞、肾俞、关元俞、腰俞、膀胱俞、白环俞、委中、承山、阳陵泉、一侧太溪及对侧昆仑、束骨,脊柱压痛点处棘突1-3个点两侧夹脊穴,胸背部其他穴位针斜刺0.6~1寸,腰部及其他部位刺1~1.5寸,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5分钟左右。并在脾俞、肾俞、关元俞、白环俞、腰俞、膀胱俞、脊柱上压痛点处棘突1-3个点两侧夹脊穴之针柄上置1.5~2厘米艾条截点燃后行温针灸,每次治疗灸两壮。
(3)疗程:督脉铺灸一次后温针6次,然后休息3天,為一个疗程。然后可进行下一疗程。共3个疗程。
2.对照组治法
口服布络芬缓释胶囊:0.3g,一日两次,7天一个疗程。休息3天后可以开始下一疗程。共3个疗程;强的松片(纳入标准中符合激素应用条件):1片,一日一次。5天一疗程,共1个疗程;胃肠道反应严重者可口服斯达舒以缓解胃肠道反应。
三、疗效观察
(一)疗效评定标准:1、近期控制:主症,次症基本消失,主要体征恢复正常,双侧骶髂关节X线正位片显示骨质改善≥1级。2、显效:症状总积分值改善≥2/3原总积分值,主要的体征改善≥2/3,连续治疗期间病情稳定。3、有效:症状总积分值改善≥1/3,而小于2/3原总积分值,主要体征改善≥1/3而<2/3。4、无效:主、次症状虽有改善但不稳定,总积分值下降改善<1/3原总积分值,主要体征改善<1/3。
(二)对记录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所有资料均采用SASysestmofrwindowsvs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
四、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控显率为70%。对照组总有效率和控显率分别为67.5%和35%。两组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 <0.05,控显率更有显著性差异P <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五、讨论
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病变主要在腰骶和脊柱部位,且以肌肉僵硬,后期肌肉附着点钙化以至骨化为主要病理变化。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与肾、任、冲脉、膀胱经及十二经筋的生理功能失常密切相关。治疗组治法分析了督脉循行部位与AS的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和肾、督脉的生理功能与AS的病理改变,选择在脊柱的皮肤上施以灸治,药效可直接作用于肾与督脉,以温通经脉,宣行气血,用来治疗寒滞经络,气血痹阻,寒凝湿滞而致经络凝滞不通如瘫痪,痿痹以及腰脊关节、肢体痹痛,冷麻不仁等多种病症。现代研究也表明灸法可以调整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本疗法汇督脉铺灸、督灸粉、生姜汁、独活寄生汤加味中药和温针的治疗作用于一炉,既可温肾壮骨、补精益髓,以治肾虚之本,又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除湿、豁痰破瘀以治督滞之标。故本疗法是针对AS病机,标本兼治的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庞继光.针刀医学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第一版:588.
陈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七版:867.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