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乐教学中普遍采取集体课教学模式,但实际中受到一些因素影响,造成声乐集体课教学效果不理想,需要做好研究分析工作。文中分析声乐集体课教学的重要性,给出提高声乐集体课教学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集体课;音乐素养;优化措施
声乐集体课与小课不同,课堂上学生数量人数众多,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集体课教学时要重点关注学习共性问题。声乐集体课教学中选择合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聲乐集体课教学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开设集体课,使得授课时间更为充裕,教师可以透彻讲解乐理知识,利用范唱方式启发学生,进而主动思考与练习。集体课中教师利用逐一点评方式进行指导,互相学习与讨论,并从其他同学得到启发,降低声乐唱法掌握的难度,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是小课所不具备的优势。
一对一个别课中学生出现唱法问题时,教师会选择范唱方式纠正错误。但学生基础薄弱,无法准确甄别正确或错误,最终无法准确认识自身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就是学生的音乐判断能力低。集体课模式下同学一起寻找错误,快速准确找到错误之处,培养与提升学生音乐判断能力;集体课模式下教师会在演唱、发声练习及基础乐理知识教学上,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避免出现重复教学的情况,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声乐集体课教学优化措施
(一)科学发声训练
科学的发声方法能使学生的歌唱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基本状态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声乐技术上的问题是声乐小组课或一对一的声乐小课这类课型的优势。在声乐集体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领悟能力各不相同且人数较多,对于一一解决学生声乐技术上的问题来说,则显得较难。在此的建议是教师应恰当地运用提示语与肢体语言来帮助学生进行声音技巧上的调节,教师的提示语运用不当将起到相反的作用。
专业的声乐术语抽象难懂,教师应避免运用过多技术化的语言,宜利用通俗易懂或形象化的语言来提点学生。如“打哈欠的感觉”“闻花香很享受的吸气感觉”“笑的甜美一点,笑肌抬起来”“温暖的音色”等语言提示。教师的正确示范以及恰当提示语与肢体语言的运用在声乐技巧的教学中必不可少,在声乐集体课的教学中,可以挑选出那些音乐感觉良好,声音状态尚可的同学来进行演唱示范,通过树立榜样的作用来促进教学。声乐集体课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几首简单的歌曲,单纯地解决一些声音技巧问题,更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歌唱兴趣、习惯以及自信心。
(二)创新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内容分析。在音乐期末考评时,考评内容最好包括以下几方面:
1、笔试。教师应该抽出10-15分钟时间,将平时教学中以口头或板书形式强调的重点内容编制成试卷考试题,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进行考察,具体题目类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改错题和简答题等。
2、试唱练耳。根据当前中职学校音乐教学实际现状,对于视唱练耳的考查难度可以适当调低。
3、表演唱。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分组,每组人数定为4-8人,以抽签的形式确定考核题目,在学生以小组形式抽到题目后,给学生半小时时间进行排练准备,要求要在歌曲中加入舞蹈、诗歌等,而且整个考核以唱歌为主,需要学生根据题目内容选取和适的歌曲并编排成曲目,用于表演,并且时间应控制在3-5分钟。在考试前,教师需要将学生音准、乐感、节奏、表情、发音和动作等各项指标的评分准则精准划分出来,便于学生提前了解和在考核过程中直接进行应用。
(三)优化评价策略
作为当前有着成熟思想的音乐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尽可能公平公正的评价学生音乐水平,将人为因素及随意性扼杀在摇篮中。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尊重学生主体性,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中职学校音乐评价时综合考虑学生音乐天赋、音乐能力差异、项目强弱。
实际中有的学生唱歌出彩、有的学生擅长音乐演奏等,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片面化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情况,制定出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与评价内容,准确、合理的评价每一位学生。经过大量教学实践,我觉得中职学校音乐课程评价考核时应该纳入学生学习态度、课堂内学习情况、音乐知识运用程度等。音乐学习态度直接决定学习效果,决定学生能否积极、愉快的参与音乐活动,关注学生能否团结合作等;课内外学习情况汇报评定内容较多,主要包括音乐欣赏、乐器演奏、歌曲演唱等;音乐知识运用及创新,需要学生在其他学科及日常生活中综合运用音乐知识等。
三、结语
总之,声乐课集体课教学模式有利有弊,需要声乐教师扬长避短,切实发挥集体课教学模式的优势,促进声乐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希望通过文中论述,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曹静.幼师声乐集体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8,38(19):156-157.
[2]孙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实用集体课教学研究[J].当代音乐,2018(10):35-37.
[3]孙鹏祥.高校声乐集体课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策略分析[J].智库时代,2018(26):175.
作者简介:杨瑞生(1988.01.30),男,侗族,广西柳州,本科,助理讲师,广西纺织工业学校,音乐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