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突围:“师范气质”引领下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的路径与实践

2019-11-12 02:07杨刚孙芙蓉郑信军
电化教育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

杨刚 孙芙蓉 郑信军

[摘   要] 2019年,在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全国有13所高校撤销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这一危机现象带来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挑战和未来如何实施新的发展路径以突破危机,值得每一位教育技术学工作者作出深刻的反思。文章提出以“师范气质”为教育技术学师范类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突破口,围绕师德、师识、师表、师能四个方面形成“育师范气质,促卓越成长”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在学生师德发展、专业课程建设、教学能力提升、实践实训体系以及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开展新的建设举措,逐步提升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希冀这些建设举措能为地方性院校教育技术学师范类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關键词] 教育技术学; 专业建设; 师范气质; 教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 、研究背景:在危机中如何寻找出路?

2019年,在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文件中,全国有13所高校撤销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在所有撤销的专业数量上排名第二[1]。在这些撤销的学校中,既有地方性师范类院校,也有综合性的211或985研究型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每况愈下的危机现象值得每一位教育技术学工作者作出深刻的反思。正如南国农先生之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信息化红红火火,而教育技术学专业却越来越衰弱?”[2]还有一个尴尬现象是,该专业近几年的就业率并不低,但是生源人数却急剧下降,说明选择该专业的人数处在一种劣势状态[3]。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也引起了众多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有些研究者从学科定位发展[4]、人才培养模式[5]、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6]等多视角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共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也有研究者从个案角度对综合研究型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停办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7]。总而言之,部分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撤销或停办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专业设计、师资结构、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学科特点等专业内部问题;也有学生生源、就业形式、教育经费、专业口碑等专业外部问题。因此,要谨防专业撤销危机带来的“连锁效应”,进而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缺乏自信,导致在发展中处在被动状态,不会主动、自觉地分析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社会对专业的要求,这会危及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自律性。

针对上述危机与问题,有众多学者提出了良策,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师范院校来说,需要在专业目标的时代性与前瞻性、课程设置的规范性与特色、学科内涵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特色的技术性与融合性四个方面做出调整与改进,才能为教育技术学发展走向科学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奠定基础,突破人才培养的困境[8];二是,对于综合性院校而言,需要加强学科的基础研究,如学科逻辑起点、学科性质与定位、学科研究对象与方法、学科特色等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9],将人才培养定位于中高端专业人才,尝试“2+4”人才培养模式,即从本科后两年开始专业教育,同时打通本硕连读通道[7]。在诸多的良策之中,如何践行使不同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走出困境,形成自身的特色并找到“立身之基”的研究案例并不多见,还需要每一位教育技术学工作者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因此,本研究将以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研究案例,分析该专业如何以“师范气质”这一教育文化特色为指引,通过强化学生师德、师识、师表、师能等方面核心素养提升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期望这些建设举措为地方性院校教育技术师范类专业建设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特色理念:基于“博爱雅艺”

师范气质的教育文化

(一)溯源与秉承:“博爱雅艺”师范气质的提出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于2014年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师范气质”为理念的教育文化,着力培养具有“博爱雅艺”的师范气质,突出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未来卓越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理念符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与趋势,即“师范院校要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10],这不仅深刻认识到了专业建设具有秉承文化使命和教育职责的功能,而且其使命与职责在于促进师范生对未来教师的职业价值、职业意识、道德规范和职业使命的认同。因此,温州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在秉承这一教育文化的同时,非常重视该文化对专业发展带来的内驱力与教育意义,并将这种理念融入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之中,成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指向。

(二)概念与内涵:“博爱雅艺”师范气质的特征分析

师范气质体现了师范生在经过专业教育与职业训练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倾向性的外在表现。这一师范气质理念包含了博、爱、雅、艺四个方面,且着重于培养师范生的师德、师识、师表、师能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与素养。为了保障这一教育文化的持续性推进以及对各个专业的渗透,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提出了生成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四大措施,以落实在团学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文化建设等专业工作之中,着重突出对未来卓越教师的气质培养。其总体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其内涵与特征体现如下:

1. 怀师德之“爱”,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

良好的师德品质体现了教师是否热爱教育,忠于教育事业,并以身作则,心系学生。这也是师范生未来从教的首要道德品格。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也多次强调了师德规范的重要性,如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中都明确加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力争做“四有”好老师[11-12]。由此,基于师范气质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应以育德为先,涵养师范生德性为首要任务,培养其在内化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塑造与之相适应的师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 修师识之“博”,提升学生的学习心向

师识之“博”不仅体现了教师胸怀博大,也体现了教师学识广博。同时,教师个人知识是其专业发展的根基,主导着教师教育教学行为[13]。显然,师范生的学识广博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其未来专业能力。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广博的学识不仅仅在于对教学知识、内容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学习,更在于生成具有技术教学知识、技术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以及三者整合的技术教学内容知识,学会将经验、知识、技术进行融合与生成。当然,学识的拓展离不开个人学习,对于师范生而言学会学习,表现在学习意识养成,学习方式的正确选择和学习进程的反思性评估等习惯性行为的形成,这不仅能够提升个人学识的广度与深度,也是未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第一步。

3. 崇师表之“雅”,形塑学生的仪表仪态

作為教师不仅是传道解惑,更是传承文明的楷模。当教师拥有了端庄优雅的言谈,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及表里如一的行为举止,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人师楷模”印象。因此,师表之“雅”体现了教师拥有一种温文尔雅、气度从容的精神状态。这种仪表、仪态之雅是教师思想感情、气质风格、生活态度、文化素养以及审美情趣的外在表现和标识,也是教师建立教学威信,提高育人水平的基础[14]。显然,通过师范气质形塑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仪表、仪态,让他们能够语言规范、板书工整、朴实大方、姿态稳重、精神向上,才更加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与身份。

4. 行师能之“艺”,增进学生的教育能力

教师能力包括教研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直接影响着育人质量和专业发展。因此,教师能力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灵活运用教育方式与方法,将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有机统一起来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显然,师能之“艺”不仅反映了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与科学的教育理念,也映衬了教师思想情感的意识形态与创意性。师范教育阶段是未来教师能力生成的基础阶段,在此期间锻炼与磨炼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各种教育能力与素养,将影响着他们初入职阶段的工作起点,也影响着他们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和方向[15]。

三、创新举措:“博爱雅艺”师范气质引领下

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新思路

继“博爱雅意”师范气质这一理念提出之后,教育技术学专业积极围绕这一教育文化理念,经过五年的建设与发展,分别在学生师德发展、专业课程建设、教学能力提升、实践实训体系以及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开展了新的建设举措,形成“育师范气质,促卓越成长”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立德树人:多举措涵养学生师德品质

在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中,温州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积极开展“师德养成教育活动”,并通过课堂教学、艺术活动、社会实践、课程思政等活动策略,将师德培养落实到学生培养的第一、二课堂活动之中,以濡养师德品质。(1)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自身德性,积极将师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服务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知心姐姐”活动、师范生支教活动等服务活动,以此强化师范生主动践行师德体验,提高其道德实践能力。(2)增设师范气质课程提升师德学识。在原有的教师教育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新增师范气质类课程,如教师礼仪、名著导读、形体训练、基础绘画等,将师德养成教育内容全面融通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教学之中。(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艺术活动,以实践和感悟提升师德修养。这些活动以师范气质节、元旦文艺晚会、艺术之春等各类文艺活动为载体,一方面通过艺术形塑学生的师表之举,并展现这种“教师胚”的表美之态,同时,体验、感悟这种艺术品性带来的师德意义和价值皈依,促进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涵养师范气质;另一方面也营造了积极向上、高雅清新的专业文化氛围。(4)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形成课程教学“育人细无声”。教育技术学专业将积极探索全教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大思政教育系统这一模式,将单一的“思政课程”转向多元化的“课程思政”。

(二)课程互联:创建双环状结构的课程体系

从课程“互联”的角度来看[16],一是指课程内知识的贯通性与连续性,包括了概念、技能、价值观等内容的一体化。当学生找到学习切入口之后,根据学习知识难易程度,形成积累学习效应,逐渐提升学习效率。二是指课程间的衔接性和统整性。衔接性指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强调的是课程知识逻辑与学习者学习经验中的心理逻辑的一致性 [17];统整性指课程内容间的适当关联,弥补学科分割带来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强调课程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进而实现课程间的统整。该专业按照学科知识逻辑将课程分为五类群组:媒体课程群、教学课程群、技术课程群、师范气质课程群和通识课程群,并形成双环状结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在课程群内部主要考虑课程间的衔接性,优化课程内容学习的先后顺序。在课程群之间主要考虑其统整性,例如:在学习教学课程群中的“教学设计”课程中,需要应用一定的媒体教学工具,可以适当统整媒体课程群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的课程知识,同时,在“教学设计”实践环节中需要运用表达技能、倾听技能等,也可以将师范气质课程群中“教师语言技能”知识进行统整。所以,需要厘清课程群内部和课程群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科知识的衔接性与课程知识的综合性应用,防止重复性学习,才能实现课程互联。

(三)增权赋能:以工作坊为依托提升学生综合教学能力

工作坊是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问题对策的组织方式 [18]。教育技术学专业着力建立两类工作坊:一类是专业技能工作坊,与师范技能联系紧密,注重的是师范能力提升,如教学工作坊、语言工作坊、书法工作坊、摄影工作坊、微课工作坊等;另一类是专业特色工作坊,以突出学生个性和兴趣发展为目标,注重个人间不同专业特长的培养,如创新创业工作坊、创客工作坊、机器人工作坊、新媒体工作坊、软件工作坊等。显然,专业工作坊能够为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一是实现跨学科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二是学习与实践相互统一。在工作坊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在教师的实践教学与现场示范等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回忆与理解;另一方面在“做”的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体系,使知识、经验与实践成为一个连续的统一过程。三是培养团队精神和精诚合作能力。专业工坊的学习活动大部分是基于合作形式开展的,因此,良好的合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善于与成员沟通,才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以专业工作坊为依托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新技术应用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专业技能工作坊与专业特色工作坊为两翼,通过四年一贯制的教师教育实习、实验、实训等课程全程贯穿学生实践活动之中,以师范技能竞赛活动与创新活动为抓手,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专业技能训练与儒雅气质的培养,使之全面成才,走向卓越,如图3所示。

(四)虚实融通:构建赛训一体的师范实践实训活动体系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实验中心以“外练师范技能,内濡师范气质”为核心开展师范生实践实训教学活动,并积极整合资源,汇聚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践基地和虚拟实验实训平台的不同功能,形成了校内外联动的“大实验”教学活动支持系统,这一系统分别由实验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三大相互关联的平台构成,其中:实验教学平台侧重学科性,重点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实训教学平台侧重于师范性,重点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实践教学平台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主要包括学生的实习、见习和研习等实践活动[19]。

基于“大实验”教学活动支持系统,教育技术学专业搭建了“四年一贯、全程指导、研学并举、赛训一体”的师范生实践实训教学体系,该专业四个年级需要分别完成不同类型的师范技能训练。同时,在每学期穿插教育见习、专业研习与实验实训等环节,逐项练习师范技能,并通过过关考核评估学生的师范技能水平。同时,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不同级别的专业技能比赛,如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和多媒体技能比赛等赛事,树立以赛促学、以赛竞技的赛训一体理念,班赛、院赛人人参与,重在训练,省赛、国赛班班参与,重在提升。如图4所示。

实践实训教学体系

(五)协同育人:搭建“四维一体”的U—G—S—C合作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支持。教育技术学专业通过五年的建设形成了U(高校)—G(政府部门)—S(地方中小学校)—C(公司企业)四维一体的校地协同育人模式,如图5所示。拓展原因是随着社会兴起的在线教育企业或公司对该专业学生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对该专业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一部分学生需要在一些教育企业或公司进行实习,熟悉网络教育企业的业务与技能需求,为今后实施多元化就业做好准备。

因此,搭建“四维一体”的校地协同U—G—S—C模式,将从单一的合作方式,转变到以共管、共享、共治、共创为一体的协同育人方式,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分担、利益共享和合作发展的原则[20],目标在于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地合作长效机制,一方面提升实践基地和教师发展学校的数量与质量,为人才培养搭建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与区域教育企业、行业的合作以实现双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与地方中小学开展协同合作中,采用“1+X”的协同育人方式,其中,1表示高校,X表示不同层次的多所中、小学校,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以共建基地为契机,为学生专业技能发展与锻炼提供空间,同时,与中、小学校开展全方位合作,包括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科研项目活动以及教师培训等;(2)与政府教育部门(如电教馆、教育教学研究院等机构)开展合作,如教学大纲制定、专业经费资助和教育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3)与区域教育企业的协同合作,如大智云校、温州帝杰曼网络公司、温州智云教育公司等企业,一方面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活动模式和实践基地,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了解在线教育的模式、企业运营机制基础上,锻炼其网络教学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等;(4)与其他高校开展协同合作,如浙江师范大学、韩国全南大学等高校,以短期交换生、夏令营、交流访学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走出去”到重点高校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化交流意识与能力。

四、教育启示:“博爱雅艺”师范气质教育技术的专业建设带来的新意义温州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办于1999年,截至目前,该专业经历了自主发展、校级重点专业、“十二五”省级新兴特色专业和“十三五”省师范创新工程专业的建设阶段。该专业围绕师范气质这一文化理念,在师德品质、课程建设、教学能力、实训实践、协同育人等方面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新的举措。这些新的举措不仅让学生受益,而且也得到了学生对专业建设的认可,尤其是浙江省评估院对2014届毕业生开展毕业三年后的追踪调查,其结果显示,该专业9个重要指标中有7个指标在省内同一专业排名第一,这些指标分别是创业率、就业率、教学水平、师德师风、专业相关度、实践教学效果、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

显然,这一教育文化对温州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带来了“显性”层面的变化与发展,但是更希望能够为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在“隐性”层面带来借鉴与新的意义,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面临生存危机中寻找到“发展之基”,并形成专业建设特色。这种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专业自信,以肯定与认同的方式形成对专业的挚爱与忠诚

“博爱雅艺”师范气质的教育文化自信秉承中华文化自信,是对师范教育深刻认识过程中充分肯定自身所禀赋与拥有的文化价值。可以说,专业自信来源于文化自信,一种教育文化的自信程度不仅会影响到专业目标设置方向、专业理论发展和专业管理水平,而且也会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以及专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自信,是来自师生在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专业自身价值的肯定与认同,这是专业立本之基和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提升专业自信的基础上,也会不断促进学生的内在自信,并树立起崇高的专业理想与目标,提升对专业的挚爱与忠诚。

(二)形成专业自觉,进一步强化专业自主转型与创新能力

这是对师范教育文化在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以及培育学生过程中的意义、地位、作用深刻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专业觉醒、专业反思和专业创新,是对师范教育文化的发展规律的反映与把握 [21]。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首先要清醒认识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会为专业建设带来机遇,也会存在挑战,要充分利用机遇与挑战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學模式,同时,在专业发展与建设中也需要不断省思自身专业属性与文化特征,积极创造发展条件以强化专业自主转型与创新能力,才能不断适应社会未来需求,促进专业发展。

(三)强化专业自律,将育人与科研共同置于专业存在的价值基础之中

专业自律表现为专业发展过程中在价值追求、思想意识、组织文化层面上形成的一种以恪守学术道德、坚守文化理性、奉守育人使命为基本特征的专业自我规范与约束。显然,专业自律的前提是学术道德的恪守,如今学术道德的丑闻时有发生,学术道德危机不仅危害的是专业学者的个人声誉,更是背离了专业建设的初心和追求真理的本真。只有坚持对学问的终极求精,清醒地甄别专业知识价值,摆脱世俗化与功利化心态,才能坚守住专业文化理性。由此,专业文化理性反映的是对专业文化价值以及重要性进行认识、选择以及判断后的信念坚定,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进而影响专业发展与建设行动[22]。因此,要建设有文化理性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不仅要将“学术科研”视为其专业创新的核心动力,更是将科研与育人共同视为其存在的价值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19)7号)[EB/OL].(2019-03-21)[2019-03-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1903/t20190329_376012.html.

[2] 谢云.“中国教育技术会成立20周年庆祝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展望论坛”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2(2):5-11.

[3] 刘和海,饶红.我国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5(6):31-41.

[4] 任友群,顧小清.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J].教育研究,2019(1):141-153.

[5] 陈明选,苏姗.STEAM教育视角下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9(3):27-32.

[6] 张雅娴,王晓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2):6-10.

[7] 胡立如,张宝辉.什么导致了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衰弱——基于A综合研究型大学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停办的个案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2):77-88.

[8] 刘和海,饶红.我国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5(6):31-41.

[9] 杨九民,梁林梅.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7):98-104.

[10] 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EB/OL].(2012-06-14)[2019-08-0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1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EB/OL].(2008-09-01)[2019-08-08].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391/201212/xxgk_145824.html.

[1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EB/OL].(2011-11-23)[2019-08-15].http://old.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72/201201/xxgk_129190.html.

[13] 魏建培.论教师个人知识的生成[J].教师教育研究,2016(1):6-11.

[14] 吉安平.课堂教学中教师仪表修养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33-36.

[15] 杨爱君.免费师范生教学能力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4):45-52.

[16] 小威廉姆E.多尔,诺尔·高夫.课程愿景[M].张文军,张华,余洁,等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17] 黄光雄,蔡清田.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8] 张思,刘清堂.认知学徒制视域下教师工作坊研修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2):84-90.

[19] 曾群芳等.互联网思维影响下教师教育实验中心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6(8):62-67.

[20] 刘益春.“U-G-S”教师教育模式建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1):61-66.

[21] 眭依凡.大学文化理性与文化育人之责[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6-10.

[22] 眭依凡.大学文化思想及文化育人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