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元海 查诗晨
摘 要 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定位有其特殊性,而其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又面临众多现实困境,因此需要由多元主体共同来完成,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试点院校,相关的行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这些主体形成了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共同体。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共同体应努力通过培养主体的协同化、课程设置的融合化、导师队伍的团队化和考核评价的多元化来保障共同体的高效运行,以实现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共同体;基本理念;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9-0019-05
在职业教育领域,师资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5年批准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以下简称“职教领域教育硕士”),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设立有助于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对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的需求,同时也完善了自1996年我国学位系统中增设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体系 [1]。但是当前的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封闭和单一,急需探索建立开放性、多元化、具有职教特色的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共同体。
一、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共同体的内涵解析
“共同体”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来的社会学基本概念,用来表示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一种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社会团体,一种特别的、理想的“社会关系类型”等,旨在表达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亲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特定社群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学界普遍认同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归属感是所有不同的共同体赖以生成的基本要素[3]。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也在发生着变化:“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从本体性的共同理解转变为经过协商的‘共识;共同体要素的结构从基于同质性转变为基于异质性;共同体成员从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转变为成员关系的‘脱域;个体由于劳动分工或交互媒介的作用,因而有可能在多个共同体中拥有不同的身份认同……”[4]。
共同体概念的不断发展丰富了其基本内涵,也拓展了共同体理论的影响范围,开始运用于不同的领域,成为解释其他社会行为和活动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近年来,在职教教师教育领域,部分学者开始运用共同体这一理念来探讨师资培养问题,为研究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如有学者从理论上提出了职教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概念,强调职教教师教育共同体是以职教师资专业化为出发点的职教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和路径选择[5],指出职教教师教育共同体是职教师范院校、相关行业企业、职业技术学校和职教管理机构等多方以培养职教师资为目的,以协议盟约为形式,以合作共赢为基础而构建的自主、开放、平等的群体[6]。而在实践层面,一批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积极探索构建职教教师教育共同体,如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牵头组建吉林省职教教师教育联盟,该联盟是由职技高师、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组成的职教教师教育共同体;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实施“校-企-校”三位一体联合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改革项目,形成“校-企-校”联合培养共同体;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相关机构共同组建广东省职教师资培养与职教研究联盟等。而随着职教师资培养的高移化,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尤其是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跨界”属性的教育类型,需要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7],而作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亦需要多方主体的参与,这就需要引入共同体的理念,将共同体概念嵌入到职教教师教育语境中进行重构。所谓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共同体,是指试点培养院校、行业企业和相关职业院校等多方主体以培养研究生层次职教教师为目的,以协议盟约为形式,在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开发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学生考核评价等职教师资培养的全过程当中协同分工、深度融合的开放型职教师资培养群体。
二、職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定位及现实困境
(一)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定位
《教育硕士(职教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教指委发[2015]7号)(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中规定,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从国家相关文件的要求来看,职教领域教育硕士是教育硕士学位的一种,是一种具有教师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8]。这种专业性学位的特性决定了其培养目标是能够融合学术与职业有效性的专业人才,而非“学者型”的理论研究者或“工匠型”的知识传递者[9]。这种“专业人才”必须有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有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体现“师范性”“学术性”“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统一。
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的目标是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第一,作为一种普通高等师范教育,师范性是其基本属性。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师范性”要求学生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能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等内涵化为教师自己的应用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第二,作为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应在注重师范性的基础上关注“学术性”,体现《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职教领域教育硕士要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三,作为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本身也属于职业教育,应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即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应该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体现“职业性”。第四,为了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具备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体现“技能性”特点。总之,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定位是要培养高素质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集师范性、学术性、职业性和技术性于一体,体现鲜明的“双专业性”(教育专业与学科专业)特征,兼具应用性和学术研究性的双重素质,既会实践操作,又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职业教育教师。
(二)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刚刚起步,为了达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试点院校也在积极探索具体的培养模式。但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同主体协同合作,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度融合,在缺乏系统性的培养模式下,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也面临众多困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协同性不高。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涉及试点培养院校、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等不同主体,但是目前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还是以试点培养院校单一主体为主,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参与度不高,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不高。通过对首批已经招生的试点院校以及行业企业、中职学校的调查发现,62.50%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参与程度不高,45.83%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高校与中职学校联合培养参与度不足,25%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高校与中职学校协同培养合作紧密性强,认为“与企业协同培养且合作程度高”的比例占12.5%,选择“不太了解”的占8.33%①,见图1。同时,指导教师之间的协同性也不高。现阶段教育硕士培养中普遍采用的“双导师制”“三导师制”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内外导师优势互补,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在培养实践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协同育人机制不畅,缺乏有效沟通,不管是“双导师制”还是“三导师制”,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图1 高校、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情况
二是实践性不足。教育部关于专业硕士培养强调“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0],要求“加强基地建设,推进产学结合。创新建设模式,构建长效機制”[11]。可见,实践性、应用性是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主要价值导向。同时教指委在培养方案中对实习时长也作了明确规定,即教育实习与专业实习都要达到3个月,而通过对首批招生的17所试点院校的调查发现,教育实习达到教指委要求的仅占40%,专业实习达到要求的比例则更低,仅占23.50%,见表1。可见,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中,课程设置偏重于教育理论而缺乏对教育实践的关注,忽视了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定位中的实践性、应用性等要求。
三是融合度不深。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存在着教育本位与学科本位的教育观念冲突,这些冲突在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安排等方面均有所体现[12],而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更具有特殊性,由于对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特殊性认识不足,无法突破专业教育+师范教育的桎梏。在培养过程中,没能解决好教育学科和专业学科融合问题,甚至是二者分割对立,偏离了“职业性与师范性的统一”;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合度不深,通过对首批招生的11所试点院校的调查发现,将理论与实践培养同时进行的高校仅占25%,见表2;目前培养高校对课程学习与实践安排基本以第一学年学习理论课程、第二学年进行教育实践和企业实践为主,将理论与实践分割的培养方式忽视了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性、应用性等要求[13]。
三、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构建
(一)共同体构建的依据
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共同体是一个协作系统,其构建应基于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解决现实困境的需要以及形成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共同愿景上,这是共同体生成的依据和前提。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共同体必须建立在全体成员自主认同一致的目标、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这是共同体构建的依据和维系共同体的前提条件。
试点培养院校需要行业企业实践基地和职业学校教育实践基地,以此建立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企业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其有义务参与到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师资的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培养当中。职业院校则需依托职教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共赢。
(二)共同体内部的分工
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共同体主要有培养院校、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构成,在共同体框架内,不同主体承担着不同的培养任务。其中,培养院校在人才培养共同体中既是总协调者的角色,要有效对接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协调共同体内部的不同成员,召集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全方位参与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同时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基础人文教学和基本理论教学的任务。
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承担着专业实践训练的任务。专业实践教学是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需要有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情境,所以行业企业应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教学,组建技术精湛的师傅团队,建立专业实践基地,依据相应标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将最新的技术工艺融入到实践教学中。
职业院校承担着教育教学实践训练的任务,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实践训练方案,同时遴选出有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学名师”对职教师范生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并依据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此外,作为职教领域教育硕士就业主要去向的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教育教学情境,同时也让学生提早接触到了未来工作的具体环境,有助于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良好过渡。
四、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共同体的运行保障
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共同体的运行需要通过培养主体之间的高效协同、不同课程的深度融合、导师团队组建以及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培养主体的协同化
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由试点院校、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多主体协同培养,其运行的关键在于共同体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高效协同,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在组织保障方面,应该建立常设协调机构,协同共同体框架内的不同主体,加强信息沟通,确保协同交流渠道的畅通和人才培养信息的对称,整合优化各类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在制度保障方面,试点院校应与企业行业、职业学校在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如宏观上的协同分工制度、运行保障制度;人才培养中具体的专业合作制度、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制度、教师队伍遴选制度、学生考核评价制度等,再在这些协同制度框架内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二)课程设置的融合化
职教领域教育硕士课程设计的融合化是共同体运行的核心保障,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发达国家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也是高度重视不同课程之间的融合,如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中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职业教育教学知识相融合,体现了“学术性”“师范性”与“职业性”特点[14]。因此,应根据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具体定位,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教育课程与职业课程的融合。
首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融合。一方面,在课程开发上,专业理论课程和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开发应侧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专业实践教学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在课程的开设时间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该交叉开设,跳出传统的先理论教学再实习实训的培养模式。如日本东京学艺大学课程设置以职业需求和职业学校课程内容为中心,突出实践课程的培养;教学方式将理论与教学实践交叉融合;将教育实习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并且采用高校与职业学校深度合作,共同参与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培养[15]。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交叉开设,有助于与时俱进,将最新的工艺技术及时反映到专业实践教学中去,将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和典型案例融入其中,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其次,教育课程与职业课程融合。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具有“双专业性”(教育专业性与学科专业性),作为专业教学教育,传授的主要是学科(专业)教学知识和技能。而“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充分融合了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的整合性、实用性知识[16]。因此,应将职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融入课程中,建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和职业课程”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和进行技能实践、工程实践和教育实践的培养[17]。此外,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应该关注学术性,注重科研训练,同时注重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培养,将人文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贯穿于整个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始终,致力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及可持续发展,培养具备健全人格、人文关怀和职业操守的合格教师[18]。
(三)指导教师的团队化
在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一般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但是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同指导机制,他们彼此是分割開来的单独指导,这是制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主要瓶颈。而随着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兴起,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知识多元化、边缘化趋势加快,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研究生导师团队代替导师个人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载体[19]。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质量的高低与指导教师息息相关,需要在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框架内将试点院校具有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学术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和具有精湛技艺和行业经验的优秀“师傅”组成团队,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指导方案,在整个人才培养中通力合作,对研究生进行“多对一”的共同指导。
(四)考核评价的多元化
当前职教领域教育硕士的考核评价仍是以课程学习以及学位论文为主要考核评价内容,是一种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机制。而根据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定位,职教硕士是一种复合型的高素质教师,对其考核评价应该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素质结构有效衔接。在共同体框架内,不同主体承担了不同的培养任务,专业性强,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改变过去单一的考核方式,实现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理论,由试点院校从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等方面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学习后接受考核,主要有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考核;专业实践能力考核由企业行业制定相关考核方案,指导师傅在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过程中考核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由职业院校制定考核方案,考核学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的能力以及在真实职业教育情境下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等等。最终根据不同层面的考核来对学生进行总评,由此构建多元化、规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和震,张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体系中增设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36-39.
[2]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3.
[3]张志旻,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14-20.
[4]赵健.学习共同体的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8-9.
[5]卢建平,等.职教教师教育共同体[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
[6]卢建平.职教教师教育共同体: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22):64-67.
[7]刘韬.教育治理现代化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共同体构建[J].职教论坛,2016(13):70-76.
[8]中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网.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概况[EB/OL].(2019-01-11)[2019-05-06].http://www.edm.edu.cn//viewnews.jspid=41.
[9]李玉栋.论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教育硕士教学模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3):77-81.
[10]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3号,2013-11-04.
[11]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Z].教研[2015]1号,2015-05-07.
[12]杨明全,等.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7):57-61
[13]李子江.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5):62-66.
[14]谢莉花.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三性融合课程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4(5):24-32.
[15]周逸先,陈英.日本教职大学院的课程设置及其实践性分析——以东京学艺大学教职大学院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5(6):107-112.
[16]廖元锡.PCK—是教学最有效的知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5(6):37-40.
[17]赵文平,蔡玉俊.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74-76.
[18]谢元海,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校-企-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4(36):84-87.
[19]姜雪.高校科研团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Master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Basic Concept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Xie Yuanhai, Zha Shichen
Abstract Th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masters in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its particularity, and it faces many real dilemmas in the process of its specific talent cultivation. Therefore, it needs to be completed by multiple entities which include experimental institutions approved by the Academic Degrees Committee of the State Council, relevant enterprise industri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These subjects form a community of education masters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mmunity concept,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ster of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ynergy of the training subjec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e team of the instructor team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to ensur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community.
Key words master of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community; system construction
Author Xie Yuanhai, professor of Ji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 Zha Shichen, teacher of Ji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簡介
谢元海(1987- ),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校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南昌,330013);查诗晨(1992- ),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教师
基金项目
2018年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研究”(JXYJG-2018-16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省级科研平台开放基金项目“教师教育振兴背景下的职教师资培养改革研究”(KFGJ19032),主持人:谢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