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敏
从古至今,家庭空间均被视为“避风港”,是人们进行居住、生活的基本空间,在改革开放之前,受限于经济水平的限制,我国多数的家庭室内设计往往只停留在“遮风挡雨”的层次,尚未考虑到居住者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腾飞,尤其是作为社会支柱性产业的房地产行业迎来了蓬勃的发展,住房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传统意义上的“避风港”已经成为广大社会公众触手可及的日常,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居住者对于室内设计给予了多功能、舒适度等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深入探寻室内设计的人性化。
对于家庭空间而言,优质化的人性化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居住者的人性化需求,进而营造出更加舒适的居住氛围。除此之外,室内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工作、学习等多方面需求。事实上,环境对于人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换言之,优质的室内设计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居住者工作既学习的效率。例如,在工作环境中,优质的室内设计可以更好地考虑个人的隐私空间(如增加隔板)等,缓解工作者焦虑的工作形态;在学习环境中,室内设计可以通过增加光照等物理条件,营造出安静、放松的学习氛围,达到提高居住者学习效率的目的。
(1)色彩
色彩历来都是各类设计中最为直接的表现手法之一,各类色彩的单独与组合应用可以在室内设计中营造出差异化的心理体验,如蓝色可以营造舒缓的体验,缓解居住者的压抑与焦虑,绿色可以适应居住者的眼部放松需求,帮助环节眼部严厉,红色可以激发人的奋斗欲望等。这些均是设计者在室内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要素,其可以通过直接选择或是相互混搭的方式,为室内空间赋予不同的基调与风格。例如,快餐店室内设计多用于橙色、红色等暖色调,有效激发人的食欲;书房则多用蓝色等冷色调,使得人能冷静思考。
(2)图像
图案可以营造出较大的视觉冲击,进而通过直接影响视觉思维,对居住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在室内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依照空间的定位以及业主的个人风格偏好,选取不同的团风格。例如,中式传统图案可以增强室内空间的典雅气息,配合各类家具的组合应用,能营造出脱俗的环境氛围,也能彰显居住者的审美情趣。
不安全感始终是社会公众普遍存在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相对的,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当人们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中时,会下意识地向靠墙、靠窗、有隔断的地方靠近,这就是一种谋求提升安全感的行为;再比如,过于拥挤的空间则很容易催生人们的消极情绪,甚至会转化为激进行为。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因地制宜,通过合理的设计营造出契合人们行为心理、并能引导其产生舒适感的环境。
设计心理学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之前,除了要考虑传统设计方法中的美学、工程学等要素时,要综合考虑室内设计的用途以及居住者的设计需要,如距离感、隐私性等问题,并在设计中加以具体呈现。这也要求设计者要不断加强设计心理学知识储备,真正将人性化的理念融入到室内设计的空间、结构以及各项细节中去,从而创造出更多现代化的设计作品。
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当依照空间及场所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空间考量,以公共场所为例:公共场所的显著特点就是公共性,是人们进行工作、学习、休闲等各类活动的公共空间,如学校、商场等。针对于这一类场所的人性化考量需要强调空间感,避免因人员拥挤使得人们产生压抑与不安全感。如大型的写字楼可以营造出极强的空间感,避免工作区域的过度集中;而对于一些空间较小的公共场所而言,如小型餐厅等,则可以巧妙利用隔断等达到营造空间感的目的。此外,在色彩、图案的组合以及通风、透光等因素的考量中,也应当结合具体的空间特点加以选择。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各行业的竞争也呈现出愈发激烈的态势,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同时,社会公众也承担着更多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这也对室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人们居住、互动的场所,无论是家庭空间还是公共空间,均需要把握人们的人性化需求,创设更加优质的室内设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