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枣《镜中》:古典诗意的现代体验

2019-11-12 23:07王芮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9年12期
关键词:陌生化南山古典

王芮

《镜中》

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张枣是中国先锋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可以说是完美地结合了“传统”和“现代”,带着80年代先锋诗人的冲劲闯进了古典诗词的古老韵味中。一如他的代表作《何人斯》《镜中》《吴刚的怨诉》等,因为其中有很多的古典意象运用,让人感觉确实在读一首现代诗,但又确实有着传统的亲切感。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张枣他在《中国当代实验诗选》中“作者的话”里讲到他自己的“传统”观:“历来就没有不属于某种传统的人,没有传统的人是不可思议的,他至少会因寂寞和百无聊赖而死去……而传统从来就不尽然是那些家喻户晓的东西,一个民族所遗忘了的,或者那些它至今为之缄默的,很可能是构成一个传统的最优秀的成分……传统从来就不会流传到某人手中。如何进入传统,是对每个人的考验。总之,任何方式的进入和接近传统,都会使我们变得成熟、正派和大度。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才能代表周围每个人的环境、纠葛、表情和饮食起居。”在《镜中》这首诗里面就可以看出,张枣在里面引入了一些古典诗词里面常见的意象,例如:“镜子”“梅”“南山”等,这些意象的呈现,让人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不会让对新诗抱有偏见的读者产生排斥感。张枣用古典诗词意象在中国传统诗词和新诗之间架起连接的桥梁,即用汉语古典美学演绎现代的日常生活。细读后会发现,诗人要表达的其实是他自己的一些新颖的对传统和现代的美学思考。

我们先来看“镜中”这个标题。“镜子”这个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意象,令我们联想到它的多种隐喻。镜子有时寓意做人的正直,拥有高洁的品性。杜甫的《洗兵马》“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引申出一个成语“明镜高悬”,常常用来说镜可照人心,比喻官员公正廉明。 “破镜重圆”,则以“破镜”代表离情,那镜子的完好保存就是代表情谊不变。但是结合《镜中》上下文,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用镜子来表达这些传统含义。“镜中”,对应的有“镜外”,对应的二者,更像是隐含“两个世界”的意味。镜子里面包含了一个独立的世界,是对镜外世界的复制,这个复制的世界和实存的世界不一定是一样的,甚至还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那个对镜自照的人,他看见了镜中的世界,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来认识自己。我们需要通过镜子来审视自己,让镜子来告诉自己我是谁,但是这样得到的答案是有虚拟意味的。镜子还具有边框结构,从边框里面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世界的呈现,它也像一扇窗子,我们可以从那扇窗子里面看见外部的世界,和现在所处的环境里不存在的东西。

接下来看诗人从这个镜子里面看到和现实一样又不一样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只要……便……”,这是一对因果关系,在现实中,因果关系的构成,前一事件是后一件事件发生的先决条件。但是在这首诗里,这个因果关系怪怪的,好像哪里不对。因为一般我们要想到什么,那是因为先看到什么了。我们赞叹大自然的景色好美,我们得先看看到绝美的自然景观。但是这首诗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陌生化”的感觉,同时却并没有晦涩感,反倒让人体会到了一种唯美、婉转,是很顺畅的阅读体验。那是因为这两句虽然不符合生活常识,但是符合中国人的阅读逻辑,符合我们的审美常识。我们读古诗的时候,“景”和“情”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已经习惯了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诗句,这种传统的审美经验让读者完美地弱化了张枣诗中带点“陌生化”的因果结构。之后张枣在德国居住的那段时间里,对类似“陌生化”的写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之后,他说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对陌生化本身进行一种超越性的异化”,“我要写的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不可取代的;我的声音只有我本人能够发出,这不正是一条美妙的人文主义原则吗?它使人执着于独辟蹊径,同时又胸怀正气,不刁钻古怪,不如旁门左道。”在张枣的《镜中》,这种独特的 “陌生化”美学,已经初现端倪,他运用了古典的修辞手法,用一种又疏远又亲切的语感写诗,不让语言失控,不把读者拒之门外。

“想起一生后悔的事”,这语气好像一个老人,慢慢回忆自己的一生,做了什么,后悔了什么。但这是诗人1984年写的诗,那时的张枣也就22岁的年纪,一个一生都才刚刚开始的年轻人怎么去回忆自己的一生?所以这个回忆是一个“镜中”的世界,它复制了诗人的内心,是诗人幻想的未来,幻想自己未来有一天老了,坐在摇摇椅上,开始回顾一生的事,门前的梅花落下来了。由此可以推想,后面的诗句所排铺的“后悔的事情”也不一定是存在的,是犹如“镜中”一般的具有虚拟性。

“梅花便落了下来”,一下子把我们拉进了一个古典意境里。在汉语文学中,“梅花”是经常出现的一个古典意象,古代一直都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陆凯写过一首《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里,梅花是寄托对友人的感情。而张枣的《镜中》,开篇写的是青春岁月里,去幻想遥远的未来,在未来回顾一生,让人感觉到时光流逝与岁月漫长,如此,用“梅花”这个意象,像是一种心理暗示,将读者拉入历史的长河之中。“后悔的事”和“落下的梅花”也有相互呼应效果的。唐代杨炯的《梅花落》:“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还有南唐后主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从这些诗可以看出来,“梅花落”的意象是带有一点伤怀的意味的,而“后悔的事”也是伤怀惋惜的。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这首诗要回忆或者憧憬的主题是很清楚的,是男女的爱情。诗里用了两个“比如”,印证了我们前面所说的,诗文开篇提到的“后悔的事”是作者的想象,是“镜中”之事,带有虚拟的意味。诗人在“后悔的事情”的后面所陈述的只是“她”游泳和爬梯子的动作,全然不提具体的“事情”是什么。那么诗人后悔什么呢?这留给了读者联想的空间。读者只能自行想象诗人和“她”之间发生了何种令人后悔的事情。“游泳到河的另一岸”,“登上一株松木梯子”都带有一种从这边到那边的意味,就像两个相爱的人在接近对方。 两个有情人在河的两岸,与水相隔,相互思念,这是古典诗词里常出现的爱情景象。诗经里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些经典的爱情名作,都是表达相爱之人被河水相隔的思念之苦。张枣笔下的有情人比古代的爱侣们更加大胆,浸染了现代性,更加的敢于跨过挡在两个之间的障碍。“危险的事情”,不可否认 “游”过河和“登”梯子都是危险的事情,但是掩盖不了它的“美丽”。

作者说了:“危险的事物固然美丽”,看样子像是警告,美丽的诱惑后面是危险,是陷阱。但是接下来笔锋一转,两个人朝着危险的对方不断靠近,带有一种年轻人的不羁,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羞愧。”这下子“她”更近了。“骑马归来”,由远到近,这几个镜头的切换,让人感受到画面转换的动感。这种空间的转变,让整首诗的节奏变得很有韵律感,读起来流畅,诗句短小轻快,很有张枣诗歌轻快明媚、唯美、绵密的特征,带给人很强的审美体验。“骑马”是古诗词里常用的意象,少年骑马通常表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王昌龄笔下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生动描述了战士骑马归来的胜利场面。龚自珍写的“万马齐喑究可哀”则又是一副肃杀寂寥的哀景。张枣在这里用了“马”,即表明了少年对理想的憧憬,更深一层又暗示出即将到来的悲剧——“后悔的事”。用“温暖”来修饰“面颊”,既然已经感受了相互的体温,有一种触觉上的感官体验。古典文学中一般形容美丽的少女就是“温香暖玉”,女孩子像美玉一样,散发着温暖又不让人觉得被冒犯的体温。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到这里必须得重新审视一下前面想象的他和她之间的爱情关系的本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靠近了“羞惭”,女孩子羞涩的底下了头的,暗示唯美朦胧的恋爱。这里为什么说回答着“皇帝”,很多人的会把这个理解为这个“她”是一个后妃,这写的是深宫里的爱情,带着诗人常用的古典意象。或者也可以猜想,这段后悔的事情里还有另外的一个角色,“皇帝”代表了权势,“羞惭”,是因为她骑着马靠近了另一个男人。这可能解释了两个人的事会成为“后悔的事”。柏桦写过一篇《张枣〈镜中〉的诗意》,柏桦说张枣在给他看《镜中》这首诗的时候,张枣自己对于“皇帝”的突然出现是迟疑的,而柏桦安慰他说这个意象出现的正是时候,这样的重锤下去,可以制造一种张力,突然的惊吓读者。现在看来,这个意象可以成为这一首很轻很温和的小诗里面的一个亮点,让读者受到震惊,又体现了诗人的一种的调皮,和“危险”“美丽的”这些词语搭配出一种相辅相成的效果。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诗到这里终于出现了镜子的实体。古典诗歌中的闺怨诗,镜子的意象常指女性的私密生活空间。而什么人能在闺房之中一直等候呢?那毫无疑问就是恋人或丈夫了。“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这里省略了主语,但可推测主语应该就是前面一句中那个一直等待她的——那个丈夫或者恋人。之前一直把这个恋人理解为诗人自己,是诗人幻想中的未来会遇到的恋爱。所以他可以控制她坐到常坐的地方。张枣的诗里可以看到,她是坐在“镜中”,这里的“镜中”不是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了,现实里我们照镜子是在“镜前”。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结尾两行和开头两行形成了一个呼应,又略微有些不同。开头和结尾的相似,就像镜子一样形成了一个闭环,结束也是开始,开始也是结束。整首诗的结构就很清楚了,从诗人的回忆,进入到镜子里面,看着镜中的世界,去憧憬未来的自己,幻想自己过完一生后在回忆一生中后悔的事情。结尾,望着窗外,镜子里的世界在这里结束了,诗人回到了现实中。这里的望着“窗外”的也同样是一面“镜子”,镜子里面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窗外也同样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望着窗外,可以理解为作者在望着镜子,犹如大梦一场,梦醒之后这个世界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南山”这个意象让很多中国人都感觉很亲切了。其最常出现在《诗经》和陶渊明的诗中。《召南·草虫》中“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即曰归止,曷又怀止?” 《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跻,婉兮娈兮,季女斯饥。”这些诗都是写的男女情爱。所以张枣在这里,他的梅花非得落在“南山”,可以给人一种爱情缠绵悱恻的印象。诗人不能简单地说落满“山上”,也不能换成别的山,因为“南山”积淀着中国诗歌千年来形成的爱情意味。

读完整首诗以后,给人感觉是“甜”的,那个在未来的回忆里等着的爱情是充满希望和温情的。但是诗人又在说那是一个后悔的事。这样的矛盾感来自于张枣的一个诗歌观念:“诗歌也许能给我们这个时代元素的甜,本来的美。”“诗意最迷人处在我看来就是圆润、流转,不是二元对立。汉语的‘甜’是一种元素的‘甜’,不是甜蜜、伤感,而是一种土地的‘甜’、绿色的‘甜’。中国古代文化对‘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甜’的思想。”“中国古代诗歌的‘甜’从来就是一种赞美。我认为人类的诗意是发自赞美,而不是发自讽刺。”中国传统的诗词有言志之美,内容要给人一种希望,圆融的美感。张枣诗歌很好地遵循了这个传统。这首诗的氛围就是灵动轻快的,带有很强的韵律感,不会给人晦涩难懂,而是让人很享受的读了下去。他选择的古典意象也不是哀婉的或者压抑的,都是一些清新愉快的意象。

中国现代诗,因为接受了西方诗学的影响,在写物上更注重加入作者“我”的主观意志来观察这个世界。艺术自然被个人意识所浸染,诗人主体的意志处于比自然物质更高的一个位置,导致新诗更注重表达诗人自己内心的世界,诗人更喜欢“人化”这个世界的一切。但中国当代的大多数诗人又不自觉地葆有中国古典文化的根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我们”在观照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在看着“我们”。在古典诗词里,是不太会出现观照主体的,诗人的意识是与这个世界融为一体的。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变成整个大自然里花草虫鱼鸟兽,山川河流湖泊中的一员。中国现代新诗就是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同时保留了古典诗词的诗意诗情,在文化呈现上体现出复杂的矛盾冲突,在美学上又能够高度统一。张枣很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根是不能丢的,在这种看似中西有别的诗意碰撞里,他利用自己对传统的深刻认知和对西方“陌生化”理论的理解,合成他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注释】

[1] 唐晓渡 / 王家新.《中国当代实验诗选》.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08-109页。

[2] 黄灿然.访谈张枣,张尔主编,《飞地.现实:句本运动》,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年,第112。

[3] 张枣.《张枣随笔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224页。

[4] 张枣.《张枣随笔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230页

[5] 张枣.《张枣随笔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231页

猜你喜欢
陌生化南山古典
陌生化理论视角下《蛙》的英译研究
悲剧:最有力量的陌生化
冬日南山
借助陌生化策略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教学新思维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在深秋,共南山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