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中一
你把昏黄的心思
投在秦淮河的夜色里
从此
秦淮河上的桨声
划破了整个夏夜
也划破了南来北往的灯影
一九二三年,正是“五四”后新文化阵营最纠结的时期,文化阵营的一时清冷,使一批新文化干将也在极度困顿中企图寻求情感的慰藉与出路,两位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俞平伯也不例外。恰在这个时候,有机会同游秦淮河成为他们舟载情感、宣泄压抑的最好契合点。历史的秦淮犹如一幕活话剧,那个曾经属于文人们梦幻般的“精神家园”,正期待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秦淮河让所有堕入其历史的人产生了恍惚。但后来我们知道,一次倾情穿越,秦淮河便无情地阻断了他们惆怅的情思。一次泛舟秦淮,无意中成就了“五四”散文创作史上的一段佳话。
秦淮河,因其流经久负盛名的六朝古都南京,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朱自清先生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可以浓墨重彩、抒情达意的机会。兴之所至,就在那个素月初上,夕阳西沉的时候,他们开始了秦淮河夜游行程。文章开篇“桨声一汩”,即道出“历史秦淮河的滋味”。那是杜牧的秦淮河,那是孔尚任的秦淮河,那是朱自清、俞平伯的秦淮河。“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样的秦淮河让人必然的生发思古之幽。是的,风姿绰约的秦淮河,怎么能没有灯影呢?灯影里又怎么能缺少声光交错的桨声呢?这桨声汩汩,拨动着一九二三年的那个夏夜,拨动了两个文人干枯的心弦。这桨声打破了秦淮夏夜难以平复的沉寂。夏夜秦淮就这样迎来了两位不速之客。“灯影劳劳水上梭,粉香深处爱闻歌,柔波解学胭脂晕,始信青溪姊妹多。”这是当时游秦以后俞平伯写给朱自清的诗,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此行创作主题的文脉。那个夏夜,两位作者就这样各自走进自己的秦淮灯影,走进如诗、如画、如梦的桨声秦淮里。
桨声情怀是诗意里的秦淮。诗意秦淮河的“秀、幽、奇”特色,就在作者的笔底波澜中被深情描述。看得出作者在苦心经营着文字之美、古典之美、精致之美。二三十年代白话初兴,但文人文辞之功力在以朱自清为代表的散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请看:秦淮河的船,有的是周作人笔下的“七板子”,“恍然雅丽过于他处”。秦淮河的水,绿水飘香,“厚而不腻”,“所见荡漾柔波,恬静,委婉”。秦淮河的历史被一点点唤醒,“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那悠然间歇的桨声,谁能不入他的梦中去呢?”于是,“停桨让它宕着”,到后来,“默然地对着,静听那汩—汩的桨声”,“朦胧里温柔繁华的余味”。多么有深意!多么唯美的夜晚!夏夜泛舟,灯影辉映,时空转换,如在眼前。朱自清先生营造的意境,辞藻华美,如韵文朗朗上口,极尽渲染之能事,驾驭文字功夫之深,从而为“五四”散文之巅贴上了鲜明的标签,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难怪朱德熙先生说:“(朱)能够在朴素的自然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中见神奇。”确实“掺有满满的诗意力量”。
灯影秦淮是画境里的秦淮。诗情画意般的秦淮河只有朱自清这样的文笔,才会用那清新隽永的语言,把“闲、淡、趣”的灯影交辉之像,悄无声息地烙上时代的印记。朱自清不愧是魔幻影像大师,是泼墨油彩大师,是造型设计大师。秦淮夜景,五彩斑斓。光形色味,朦胧其间。作者把行文线索、游踪线索与情感线索交织起来写,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本来应该宁静的夏夜,却是在灯、月、船、桥、歌的协奏曲里虚实相生,时空变幻,浓艳不俗,热闹异常。秦淮河上的所有摆件在作者细致的观察中、缜密的描绘下,都妥妥地安放好了。瞧!“华灯映水,画舫凌波”,桨声和着歌声,灯彩衬着月色,加之“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一线一线的灯光,仿佛黑暗从酣睡里眨了一眨眼”。精巧细腻的描绘,却又看不出精雕细琢的痕迹,难怪叶圣陶先生说,“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们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
用缜密语言写景之细致,是朱自清文字美学的典型所在,因此,就两位作家写的这篇同题作品而言,以个人阅读偏好,我觉得朱文胜过俞作。比如朱自清在他的《灯光》一诗曾写道:“那泱泱的黑暗中熠耀着的一颗黄黄的灯光呵/我将由你的熠耀里/凝视她明媚的双眼”。而在另一首《满月的光》里,则以“好一片茫茫的光/静悄悄躺在地上/枯树们的疏影/荡漾出她们伶俐的模样”。这分明就是画语。本文中“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描绘的不正是一幅秦淮夜游图吗?这里展现的画里诗情,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时,“灯愈多,晕就愈甚,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看,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两相对照,更显示秦淮的没落,此景写情,此情托景,就是极好的注脚。
夜色秦淮是心弦里的秦淮,朱先生重游秦淮河,是一次慰藉心灵之旅,是想在桨声灯影中修复脆弱枯涩的心绪。但这桨声灯影,非但不能释怀,反更添愁绪,是一舟载不动的“意、韵、愁”。他用秦淮河上的桨声、歌声、灯光、月色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在这看似热闹的背后,是喧嚣,杂沓之情状,无疑是朱先生个人的心语独白。景物写得愈是精致,人物内心无法排遣的情绪愈是强烈。自然景色、历史影像与真情实感之间的纠结,突出了现实的反差。对秦淮河的眷恋就这样一点一点被现实的无情所稀释。尤是在结尾部分,看似画蛇添足之笔,实则是点睛用心之处,把作者那颗无以复加的躁动不安之心推到灰暗的顶点。
该篇集“五四”白话美文之大成,可谓得语言、诗意、画境“三美”。尤其是文中运用了很多叠词,把作者心弦一次次撩拨得如“历史秦淮河的滋味”。比如“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夜“郁丛丛,阴森森的,藏着无边的黑暗。”“秦淮河的水冷冷地绿着”。这样的句子文中还很多。这么描写,还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真实地再现“在弩末的游踪里,聆听船上的情歌”,“在森森的水影里,温寻看繁华的余味,便满载着惆怅”。
读到这里,读者也许在惋惜,朱先生此游似乎真正的枉然!那条一九二三年的秦淮河,就这样永久地被淹没在文人们一直向往的夏夜桨声灯影里了,估计朱先生好长时间都走不出来。而我们却幸运地收获了散文宝典里的一篇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