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一日 世上千年
——赣榆四章

2019-11-12 11:09周永刚
连云港文学 2019年5期

周永刚

秋日絮语

清秋的风穿越城市的钢铁丛林,带来原野的气息。

天高气爽,白云朵朵。像儿时常见的水晶天,像儿时所读清纯美丽的童话世界,像儿时对原野的迷恋——常在梦中出现远山的呼唤。

风里隐隐地传来故乡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是煎饼在鏊子上才烙下的味道。似有似无中乡愁萦绕在心间,一种无法言说又欲说还休的缠绵和惆怅,在骨子里汩汩流淌。是先人血脉暗涌,一种心灵的共鸣和思想的共振:秋风澹澹,何人不起故园情。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世界在变与不变中演绎着光彩斑斓、扑朔迷离:“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清秋的早晨,草际鸣蛩,初升的旭日,光华四射;紫薇的枝头,色彩绚丽繁花乱颤;凌霄花如火如荼,迎着秋阳吹响了丰收的号角,像是对人间美好年景的提前预言;草色青青,葳蕤如昨,只是秋虫开始了爱的宣言。

清秋,是渐渐走向成熟的时令,但北纬三十四度线上这片古老的土地,依然郁郁葱葱。

“齐鲁青未了”。天青青,海蓝蓝,原野如岚,像是植被绿色的呼吸。美丽多姿的风景相映美妙无比的心情,不由让你感叹“世界多美好!”

从计斤城始到乡贤馆止,我们走马观花般地参观了一个又一个景点,行色匆匆,许多都是印象,而那印象里仍然让我们看到千年的沧桑变化,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自然人文,大美赣榆,芳华绝代,风姿绰约,走在时代大潮中的赣榆人民,正创造新时代的皇皇伟业,在中国梦的大进军中,百舸争流,物化和文化相映生辉,前程似锦。正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创造一方神奇瑰丽之景。一代人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在天地间写下文明的苦难辉煌,燎亢起文明前行的悲壮。

世间万世万物,知其所来,知其所在,方能知其所往。

赣榆一日,世间千年。时空的穿越里,我们看到了自然和历史的沧桑巨变,看到了文明脐带里一代又一代人创造的历史神奇不断流淌——伟大无不孕育在千辛万苦之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万世出艰辛,日破云涛万里红;我将无我,无愧人民。这些黄钟大吕般的声响,传递着一个民族复兴的希望。

行动,行动,唯有行动,才是改变世间的力量。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华民族必将走向复兴,重登人类文明新的珠穆朗玛。

赣榆之行,我们深切体会到:中国梦正成为一种时代大潮,风生水起,那是奋进者的风流歌——喜看稻菽千重浪,换了人间。

夹谷怀想

秋阳下的夹谷山,依然郁郁葱葱,只是细细体味,你能发现季节的变化,让层林多了斑斓,光与影中世界是这般美妙。野花满径,竞相开放,簇拥着我们一行上山,艾草荆条以及百花的馥郁沁人心脾。

黄莺是春天的鸟,清秋怕是想见也难。更何况“夹谷啼莺”原本是说:山有岩洞四部,山风骤起,吹山洞或者岩石嘤嘤作响,如黄莺啼啭。

可我却愿意作如是想:田园美景,自在黄莺恰恰啼,更多的是传递着自由和谐美好的世间真谛吧。而其他不过是文人的附会罢了。

进了山门,拾级而上,不远即可见一山泉,泉以“圣人”名之,自是不同凡响,当可洗濯人心。

泉当是早就存在,只是寂灭山中,圣人到此,才让泉感知了人世悲欣。

上善若水,行之上、行之下也?圣人泉下池塘里的六只石蛙缄口不语,他物又安得置喙?更有路旁的打碗花忧郁地吹起蓝白色的喇叭,让人不得信口雌黄。

圣人泉左旋过去,一群人继续向上攀登,虽有橡树、栗树遮阴,依然汗流浃背。很快就看到了那块名载志乘的石碑——“孔子相鲁会齐侯处”。喜从中来,因为我脚踏在了令人骄傲的圣人足迹到过的地方,我也会有感应的吧,那气息会袭我衣,会入我心吧。

我更关心他老人家在此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老人家那时还很年轻吧,朝气蓬勃,光彩照人。其实他从来就不是一个大帅哥,然而他却是一个散发着灵魂芳香的圣人。

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丛林时代,狼理论盛行,会盟成风。

当时中国领土内有数百大大小小侯伯子男等级的国家,各自独立,其强者则国土与国力日增,时常与他国兵连祸结。周室衰微,帝国孱弱。谁胳膊粗谁老大,各国间虽订有盟约,但转瞬即化为乌有,结盟和好终难持久。养兵日众,捐税日增,强攻弱,众暴寡。国与国间随时会商,舌敝唇焦,不见成功。

为什么小小的夹谷会盟却永载史册、彪炳人间?何以石碑的上首,还高高地立着从元到民国数十块大型石碑,它们都在石证如山地想证明孔子一生短暂的仕途中,留下的不朽伟业,是立言立德立功的不朽之作,留下不世之名。

那些石碑上的字迹多漫漶难识,几无可考,恐怕多也见仁见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座不起眼、高只有三百米多一点的小山,因为孔子的到来,从此就名响天下了。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次会盟给历史留下了许多谜团,并不像后人想得如此简单,其文化史上的价值,值得探讨。

弱国无外交。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连齐国都认为多礼而少勇的书呆子、以鲁国司寇身份参加会盟的孔子,却脱颖而出、大放异彩,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究竟凭何弱鲁取得这次外交上的全胜?

中国的历史传统是文治大于武功,这不仅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更因为文王在前,武王在后,儿子再强也不能强过老子吧。

文王的弟弟、辅佐武王的周公旦,其封地即为鲁。鲁国的政治传统便是周公旦的“尊尊亲亲”。作为克己复礼的孔子要恢复周朝旧制,当然要继承周公旦的衣钵。他认为“政者,正也”。他所致力的就是将社会的治安置于道德基础之上。他最高的政治理想在于——人与人和睦、国与国和谐、社会以及邻里间和气,终至于人间和和美美。

在国际外交事务中初出茅庐、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孔子,秉持了一贯的政治抱负,就是想要建立和美的两国利益共同体。

难怪齐人说,他真是个书呆子。但这实在是一个守道如一,有赤子之心的大通大达的“书呆子”。

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教育的力量、学术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他相信世道人心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那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那是文明前行不可或缺的因子。

他相信历史的文化传统,相信国与国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相信人的标准就是人的一切,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奉献家国终生不渝的信仰。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人道精神,儒家“道性善、执事敬”做人做事风格,在会盟之中鲁国大司寇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会盟往往是台上唱戏,台下动脚,文武兼备,暗藏杀机。会盟中波谲云诡,风云突变,防不胜防。

孔子以不变应万变,相机而动,随机变化,化危为机。他四两拨千斤,何等的镇定从容,何等的洒脱。施仁政,行仁心,行大道,讲正义,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千载之下,孔子的凛然正气,依然历历可见。

“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孔子是读书人,更是读书人中的圣人,是至圣先师。那是书呆子永远不可同日而语的,那种格局气象就是超凡入圣。

弥天大勇,黄钟大吕之声,那声音穿越历史,从二千五百多年的夏日而来,他那人生的坚定与豪迈,足可笑傲苍穹,体现了真正的儒者风范,君子情怀,仁者之心。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在此等列国纷争、王室陵夷、弱肉强食的风云际会之时,孔子处变不惊,一次又一次化解了齐人设下的阴谋诡计,孔子在此次会盟中的作用及贡献可以说是不可替代、居功至伟。但孔子的内心可能永远不会看重做什么“三立”完人,他的内心燃烧的是一团永恒的活火,那是让浇漓的世道人心不再走入迷途,那是真正的君子风、责任心、书卷气,是古仁人之心。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孔子的世纪,其实这正是世道人心要走向的必然,是人需要终极关怀的诉求,是人对无限、永恒的一种心灵诉求。离开人的诉求,无所谓关怀与不关怀。离开了人之为人的根本,世界终将走向永远的沉沦。

难怪当初会盟的历史见证人和参与者——齐景公回到国内不无感慨地斥责齐国大臣:孔子是用仁义辅佐他的国君,而你们是用小人之道诱惑诓骗于寡人。

春秋无义战,但此时贵族精神并没有完全退化丧失,齐景公也还算是有信义人格吧,否则无论多厉害的孔子,恐怕也拿不回那几块地来。这当然是后话了。

孔子在夹谷留下其一生做官当中的巅峰之作,那才真叫给点阳光就灿烂,历史惊鸿照影的瞬间,孔子的天纵之才、弥天大勇、浩然正气与日月同辉。

然而苍苍翠微映衬的石碑知晓,才德出众的孔子终将见弃于世,他的政绩是没有用的。时哉,时哉!

齐国的贤相晏子一针见血地指出,鲁国国君昏庸软弱,孔子的宦海生涯只能是昙花一现。终其一生,孔子都颠簸困顿,如丧家之犬,这是孔子之痛,也是历史之悲。

历史的吊诡和荒诞不仅在于“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更在于“碰不到英明的主子,即便才华横溢,也只能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纳兰心事有谁知?在历史的大江大河中,个人的命运不过如草芥,在南渡北归的颠沛流离中,更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夹谷啼莺,那是从历史深处传来的大悲欣,那是一种人世间终极关怀的深深诉求。

天地人和,乾坤朗朗,人世间对幸福的向往,成为文明大河流淌的源头活水,离开源头越远,越澎湃激荡。

夹谷山,既少奇峰险石,更缺大树参天,风光也算不上绮丽,然而这实在是一座能发人深省的思想的山峦,是一座有文化底蕴的山。

看一下石碑,睹一眼圣泉,随处走走,任意东西,你可以想也可以不想,但人世间孰轻孰重,清与白,你一眼就看得出,人的道德良心永不该沉沦。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根本,人类终将万劫不复。

难怪当代雕塑大师吴为山为孔子作雕塑时,把孔子塑造成巍巍泰山一样的雄伟,那是裹挟历史风云的孔子。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座永远的丰碑。

天碧云白,表里俱澄澈,我感到如此的欢畅。

山涧有风,风中传来恰恰黄莺的自在有也无也;头顶有云,云上飘来人世祥和瑞气存也在也。

行走在夹山古道,一缕秋风入怀,心际萌动是对圣人理想和思想的向往。

夹谷山,给人以灵魂启迪的一座圣山。

塔山水库的依恋

山明水秀,良田桑竹,卜宅终老,当是我在塔山水库产生第一依恋,此地实在美得让我唏嘘。

车进塔山水库山门时,舒同题写的“小塔山水库”,映入眼帘。库边村落民居错落有致而又格外干净,那种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农村永远为中国文化发酵地”,那一刻你仿佛走进农耕文明时代。

家前屋后,果树上硕果累累,院墙上爬着藤蔓依然是花枝招展,偶然可见树荫下的水牛有白鹭做伴,你觉得那是中国田园的一副水墨工笔。

塔山水库早已成了市区名闻遐迩的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亲朋好友,三五成群,来此观光采摘,大快朵颐,不亦乐乎。

山青水绿,湖心岛长堤上绿草葳蕤,白鹭蹁跹,那湖上的诗人,不知又在构思什么样美妙的诗篇。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湖则意溢于湖。那种文化的情怀点燃了诗人心中的火焰。不知是谁脱口而出:“羞羞的,羞羞的,羞羞的,我的心上人,多想去水中的一个小岛,我愿带她一起走。”这个她应该也是“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她吧。当然你可以狭义理解,也可广义理解。而在此,我是想我要带着湖走,或是湖里漂着我的小舟,有西施当然美,没有也没关系,有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有绿水青山相伴,也足慰人生。

人心不古,世道浇漓,心为行役,身为物役。有好山好水,那就是一副医治人心太过物化的针砭汤剂。

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原本就是一物之两面。人类不能没有诗意和远方,人行走在大地上需要诗意栖居。好山好水是养育人的灵心妙手的沃土,更激发起人们改变山河面貌的创造欲望。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的上古神话中体现的正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一种永恒追求。

湖水清且涟漪。水库始建于一九五八年。那是个火红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县数万人参战,空前的热情,难忘的日日夜夜。联袂蔽日,挥汗成雨。足以让天地作证,人类精神可以让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定胜天也并没有错。

当初库区田肥水美、鱼虾满泽,是一方富庶之地。可为了水库建设,他们响应政府号召,移民他乡。没有他们的付出,就不会有今天的水库,屈指可数的苏北大型水库,成了今天赣榆人的水源地。

这些库区移民,他们朴实得也许说不上来“家国情怀”这个词语,但他们拎得清在国家需要时,一己之利与国家发展孰轻孰重,他们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谋万世之福的伟大抱负。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塔山水库为后来的旱改水奠定了基础。为今天的城市供水、为全域旅游提供了目的地,真正可以说得上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寻,它吹响了从乡土中国到生态中国进军的号角。

全世界的城市都已高度一体化,而美丽乡村、生态中国建设,却是无边光景一时新。

“文化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己的基因”,我们不能斩断我们文化的根。

湖水清且涟漪。秋阳下的水库波光粼粼,岸边野花满径,雨燕翻飞,空气清新,荡涤肺腑。

野花满径,成群结队,像村姑赶集,更像村姑相亲一般,侬挨着我,我依着侬,不胜娇羞,那一身的香气惹得蜻蜓沉醉,仿佛在空中定格似的,有的更是扑在花丛中动也不动。

塔山水库西南侧有一好去处。子贡山,有一石如平台,上有蝌蚪文“子贡晒书处”。

据史乘记载,子贡山,原名万松山。春秋时期,天下分裂,各方诸侯,争先称霸。当时齐鲁相邻,齐强鲁弱,齐国对鲁国虎视眈眈。

有一年齐欲伐鲁,鲁国危机四伏,为化危为机,孔子派高徒子贡游说齐国,子贡不辱使命,凭借过人胆识与机智,挑起了齐吴两个大国间的战争,达到了“乱齐存鲁、止吴霸越”的战略构想。

游说期间,途经万松山,子贡在此读书晒书。看来子贡也是个手不释卷之人。

儒者多是奋勉力行之人,是坐而论道何如起而行之的实干家。

此处新修了端木书院。子贡姓端木,单名一个赐字,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

书院内有唐棣之树,满树结满了颗粒样褐灰色果实,据说霜时可食。此树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杏坛教主孔子身上的一则故事。

《孔子世家》记载有关唐棣之花的故事说:“唐棣之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孔子实在是个风趣诙谐之人。这在他教育子贡的记载中更能看出孔子的率真自然。

“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当然实话实说,“然,非与?”。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贡或许正是从老师那里得到了真传,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通达的智慧,成为真正的儒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守道如一,身土不二;成为真正的君子,好学深思,泰然从容,无时无刻不谨言慎行,深信自己,以身作则,为民楷模,必能影响社会。

晒书台仿佛飘过一缕书香,耕读文化让中国乡村闾里走出无数贫寒子弟,有为于天下,那正是我们民族五千年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密码。多彩乡村才是保持乡土文化的道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挥刀自戕,斩断与家国血脉相连的脐带。

离开塔山水库,我们来到了小芦山村。村边开满了格桑花。这是一个多芦苇的小山村,遍地芦花石,过去地瘠人贫,现在它却真正成了一个静美的小山村,美得入画,美得让人驻足流连,空气都带三分新。

此地村民即当年从库区移民而来,当初他们从米箩跳进糠箩,如今靠着他们不懈的奋斗,重又跳回米箩,而且是金米箩——它荣膺中国最美乡村桂冠。

小山村的巨变彰显的正是人的精神。

像村边盛开的格桑花无声地诉说:一片美丽的格桑花/在微雨中轻轻摇曳/它们天生幸福和快乐/不知道什么是痛苦和忧伤。(我大学老师许海燕教授的诗就这么被我随手用来。别怪我,谁让老师教我时留了一手呢。)更像是那山间湿地的芦苇,显示着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小芦山村的沧桑巨变凝聚着库区移民的心血和汗水,一息尚存就别说不可能,人世间的一切美好都在砥砺艰辛拼搏奋进中。

“旅游热起来”“文化火起来”“产业飞起来”“标兵立起来”赣榆走出了有自我特色的综合实力提振之路。

整合历史文化、生态景观、乡土风情等资源,走出了一条以文旅产业发展助推高质发展之路,让游人在观赏山湖海河生态美景的同时,又沉淀了对这片古老土地深久绵长的文化记忆。

行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乡愁催生了对这片美丽青山绿水深深的依恋。

野花满径,清香随行,穗谷渐满,大豆垂秧,那故土的气息带着灵魂的芳香;湖面上波平如镜,照得见青山,也照得见人心。

乡贤馆守望

天幕渐垂,云霞镶着美丽金边。一座水榭式、风格简朴的建筑端庄沉稳,显示出厚重。

建筑大门的匾额上是我母校南京师范大学书法博士生导师黄惇书写的“赣榆乡贤馆”,金光闪闪。

赣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上古就名见史乘,有实物可考,在秦以前,就以此地名存在。

数千年来无数的先民生于兹长于兹,为它的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是一块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

历史上可考与不可考的先贤当不在少数,如此工程当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其中甘苦,恐不足为外人道也。“尝遍人间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

最后录入先贤5000 余人,亦不算小数。江山代有才人出。正是一代一代的先行者,使这片土地上上演着人类文明创造的悲歌壮歌凯歌。

馆内用现代的声光电网予以展示,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平面媒体与立体媒体的交相运用,确实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创意者匠心独运,戛戛独造,其首创之功也当为后世景仰。

在乡贤的创业史诗前,驻足沉思,你会有灵魂受洗的感动,那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守望。

先贤在这片土地上用热血写就人生轨迹,多么得值得我们点赞。在此考量我们的人生,你会知道我们该怎样生活,度过有意义的一生。

展馆的压轴部分是普通劳动者中杰出代表,他们或许是平凡的,甚至是卑微的,然而在人生的征途中,也留下了光彩照人的瞬间。

他们对于手艺是如此的精益求精,把生存生产生活的艺术打造成极致,即便是一碗豆花也能让人“没齿难忘”,即便是多年以后那豆花的香味还依稀在脑海里飘来荡去,让人生一缕乡愁。

这种凡人情怀、人间温暖,能不让我们感动吗?像我女儿留学意大利,说比萨还不如煎饼好吃。有了这样的人生感受,怕是想忘故乡也难啊。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活着是要有精气神的,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创世者都是所谓的那些有点痴心傻气的人,人间原本需要这种所谓的“呆气傻气正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最终修成正果。

深沉的家国情怀构成乡贤馆主基调,家国情怀原本就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和优良的人文传统。

文化是血脉,是推动社会前行永恒的推手。树大根深,枝繁叶荣。乡贤是故乡大树的铜枝铁干,是故乡人行程中的风向标和指示牌,是我们人生的坐标。

一代代人踩着他们上一代人的足迹前行,步步把实,向前跋涉,怀揣世间道德的叩问,仰望头顶灿烂的星空,路在脚下,行之久远。以直立的姿态奋进者的状态永远向前,终将成为时代发展的洪流,成为文明大河翻江倒海不可阻挡的力量。

大树不断长出新的枝干,茁壮的枝干又不断催生更多的嫩芽,生机挺拔,那生生不息的力量,正是文明前行的源头活水。

乡贤馆是故乡精神家园里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

人世间点滴的温暖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向前推进,乡贤的每一个足迹都让人骄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不屈不挠,大事临头向前冲开心胸,天地都在我心中,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做人要有格局气象,做人可别做小了。即便平凡卑微也不可丧失做人之根本。作为人,唯一要做的就是擦干额头的汗珠,继续前行,一直向前,延伸到不可限量。

乡贤馆守望,我感喟的不仅是创意者的用心良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以一览无余;更感动于在心为行役、身为物役的现代社会,有这样一群人在做着人的灵魂塑造工程,他们在讲着中国故事,在讲好家国故事。

人不应该沦为物的奴隶,我们需要构筑我们的精神大厦,防止那强壮的身体掩着的灵魂虚弱带来的时代悲剧重演,那是鲁迅当年不愿看到的,更是我们在复兴前夜不能不防微杜渐的。

灵魂的屋宇漏雨了,那是多少的黄金钻石都堵不住的。女娲炼五色石能补苍天,但世道人心坏了,社会发展就会步入万劫不复的沉沦。因而我们需要在人间行正道、有正知、树正气,走得义无反顾,走得堂堂正正、横平竖直。我们需要在继承和发扬先人的精气神中,在人类的文明发展中做出更好的贡献,有更大的建树。

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家国情怀培育开始。

人生的最大悲剧莫过于成为无桅船,随时都有灭顶之灾。人不能活成塑料,虚假的随手可弃,造成的污染,遍地都是。

乡贤的力量是榜样的力量,那里有着我们的光荣与梦想。

时间可以荡涤尘世间的一切,把坚固的城堡化为断壁残垣、飞沙走石,终至于不见踪迹、不可寻觅,可以把人顶礼膜拜的偶像化为灰烬,但它无从改变的就是人在天地间的丰神独具,因为人诗意的栖居,才让天地间有了永恒存在的归宿和价值。

人的一生总是在寻找精神故乡或灵魂的归宿。

“一刻的松懈,可能会导致一切的崩溃”,这是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的一句名言,他警醒世人,人世间的行走要奋勇向上,存在就是努力奋斗的结果。

在高质发展的征途中,赣榆人的使命担当意识为我们打开了眼界、提供了示范。

人民有信仰,是国家强盛的力量源泉、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守望乡贤馆,不变的是我们坚定的信仰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坚定决心。

文化软实力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化为了赣榆后发先至硬实力的支撑。

生于斯长于斯的先贤,用他们的足迹像王朝玉玺为这片古老的土地盖上了金色的大印,那是在天地间的承诺。

套用法国先贤祠门楣上镌刻着的“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同样我也要说上一句“德高望重的先贤们,你们是感动桑梓的楷模!”

出了乡贤馆,西方的红霞满天,极像备尝关爱的游子离乡时仍把深厚的思念和怀想留给故土和母亲。

华灯初放,乡贤馆仿佛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摆渡的航船,它要带我们到远方去,到我们的精神故乡。

红霞散绮里的乡贤馆此刻成了我心中的一座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