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
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利用美学思想理念改造环境的实践创新活动,它遵循美学的基本规则和表达想法。环境艺术设计美学在20世纪产生,直到日前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不再仅限于适合人类居住,它更迫切要求加强设计美感对人们精神体验的功能作用。美学理念反映的是多种元素的互补应用,比如我们在建筑中用到的统一协调、对称平衡、比例、规模和布局、风格、特性、色彩等元素交叉叠加运用。
所谓“环境设计”,首先需从界定环境的概念范畴谈起。广义上讲,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其中人造环境仍可细分,山东大学程相占教授将人造环境进一步区分为田园、园林、城市以及室内环境,这一分类参照大致与客体环境所受的人为改造程度相关,强调了环境概念当中的物质属性。所谓四维时空,即为确定一个事件的位置,在三维空间外增加了一条时间轴。
作为环境审美参与者或环境设计实践者,本身可能存在着一种理论性危机,即陷入对环境物质空间属性的专注而忽视了环境作为一个涵盖了时间、空间乃至观者自身在内的复合性概念存在。
中国传统风景审美对时间因素的介入也尤为在意,其中“八景”或“十景”是传统风物景观表现以及传播的重要形式,比如“燕京八景”“西湖十景”等。每一处景色往往都被赋予一个具有文学色彩的名称,而这些名称信息常常将特定的时间或时节与景物共同描写。例如燕京八景中“太液秋风”描述了太液池(今中南海)的秋色,“琼岛春阴”定格了琼华岛葱郁的春光,“西山晴雪”表现了北京西山的隆冬雪景,“金台夕照”以春分、秋分时夕阳余晖下传说的黄金台作为表现对象,“卢沟晓月”描写的则是永定河黎明时分斜月西沉的清美。杭州的“西湖十景”几乎同样将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共同塑造成景,如“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等。
中国传统环境美学的表达形式森罗万象,其中“天人合一”是产生时间较早、影响时间长远的一种人与环境的关系理念。《易经》言“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将宇宙环境看作有规律的、动态的存在;对环境审美主体——人,则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其中强调了对时序规律的尊重以及对时间因素的关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的环境观将人与环境的关系看为密切共存,人作为环境审美主体并不独立于环境之外,而时间因素则被看成人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条件以及秩序。传统艺术作品往往反映了一个时期内人们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理想,中国山水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正蕴含了传统人居环境理想。可见时间因素体现了审美对象呈现状态的多样性,这样的环境时空观念在现代画家刘海粟“十上黄山”的创作过程中依然有生动体现。
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作为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成长的主要时期,建筑设计及相关艺术经历了由功能至上渐渐转向纯粹极简化审美的“国际主义”,而这个阶段的园林设计却体现了相对的滞后性。就西方而言,一方面,园林受到传统法式园林或英式自然园林的形式理念影响;另一方面,景观与园林并不像建筑设计一样可以在内在结构与材料上实现太多突破。直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密斯凡德罗的特律拉斐特公园方案才较早地体现出现代主义特征的园林主张。随着现代主义设计发展达到巅峰,20世纪6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使人们对现代主义时期形成的平面化几何形式提出了质疑。
以时间维度的审美方式看待风景与环境设计,是对传统的视觉形态审美观的拓展与升华。对于审美客体——环境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时刻变化的存在。无论是体验季节性景观,还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环境鉴赏,亦或者具有哲学意义的大地景观艺术,将时间概念纳入审美感受的因素之中,能够激发人们对环境丰富性的认知。对于环境设计者而言,专业视角不再仅仅局限在对空间物质形式层面的玩味,而更加尊重环境的时序变化,尝试探索时间与环境体验的微妙关系,有助于创造出更具艺术想象力与感知性的环境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