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篇》中的春秋笔法

2019-11-12 10:41
鸭绿江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中牟弊病公山

朱 戎

前言: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论语》当作名人名言来读,也不断有人尝试着把《论语》连起来读,可是直到目前为止,好像没有什么成功的案例。此篇也就算是一种把《论语》连读的一种尝试,只想藉此说明,《论语》是可以连起来读的,我们可以由此更多地诠释《论语》。

《论语》·《阳货》·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 ì,赠送。豚,音t ú 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阳货》·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追求不同才造成了相互差别。”

阳货和孔子的恩恩怨怨,在此就不作介绍。阳货先是在鲁国作乱,逃到了齐国,在齐国又不安分,遭到齐景公排斥,辗转至晋国,投奔了赵简子,成为了赵氏首辅。赵简子善用阳货,最终成为晋国最强大的世卿。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正是孔子不仕于阳货的最好说明。

这是整部《论语》中唯一对“性”的阐述,性由心生,是老天赐予人的本能,与生俱来,与身同存,无所谓性善性恶,关键在于人自己怎么用了。

《阳货》·5:

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5)?”

【注释】

(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末之,无处去。已,止,算了。

(3)之之也: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4)徒:徒然,空无所据。

(5)吾其为东周乎:为东周,建造一个东方的周王朝,在东方复兴周礼。

【译文】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公山弗扰反叛失败,作为一名政治流亡者,逃到齐国,后又辗转逃到吴国。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为了邾国的缘故,准备攻打鲁国。吴王询问叔孙辄,叔孙辄回答说:“鲁国有名而无实,攻打他们,一定能如愿以偿。”回来之后,告诉了公山弗扰。叔孙辄是叔孙氏的庶子,也是公山弗扰的政治同伴,当初两人一起带领费人攻打曲阜,后来两人又一起流亡。公山弗扰对叔孙辄说:“这是不合于礼的。君子离开自己的国家,不到敌国去。在鲁国没有尽到臣下的本分而又去攻打它,为敌国奔走卖命,不如去死。有这样的委派就要设法避开,而且一个人离开国家,不应该因为有所怨恨而祸害乡土。”事见于《左传·哀公八年》:吴为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仇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则隐。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

《阳货》·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恭、宽、信、敏、惠”,没有“忠、义”,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尽管公山弗扰缺少“恭、宽、信、敏、惠”,却不失“忠、义”。“信”也可通于“义”,可是,面对国家“大义”,其他的则只能称之为“小信”。人背信弃义,背叛亲人朋友,背叛组织,甚至背叛信仰,可是千万千万不要背叛国家,否则真的是无处容身了。

《阳货》·7:

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注释】

(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3)磷:损伤。

(4)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5)缁:音z ī,黑色。

(6)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

(7)系:音j ì,结,扣。

【译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新序·义勇》载:

佛肸以中牟叛,置鼎于庭,致士大夫曰:“与我者受邑,不吾与者烹。”大夫皆从之。至于田卑,田卑,中牟之邑人也。曰:“义死不避斧钺之罪,义穷不受轩冕之服。无义而生,不仁而富,不如烹。”褰衣(1)将就鼎,佛肸脱屦(2)而生之。赵氏闻其叛也,攻而取之。

【注释】

(1) 褰(qiān)衣:撩起衣服。

(2) 屦(jù):用葛或麻等原料编织的鞋子。脱屦:鞋子脱落。这是形容佛肸情急之下把鞋子都跑掉了。

佛肸作乱,在庭院中烧起大鼎,召集人说:“跟着我一起干,大家就共享荣华富贵,不跟我一起干的,那就煮了吧。”于是众人纷纷表态愿意服从。田卑大概是当地名士,却说道:“为义死而不惧斧钺加身,为义守穷而不受富贵诱惑。与其无义而生,不仁而富,不如煮了痛快。”说着撩起衣服就要往鼎里跳,佛肸见状,急忙去拦,鞋子都跑掉了。

《阳货》·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1)居:坐。

(2)愚:受人愚弄。

(3)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4)贼:害。

(5)绞:说话尖刻。

【译文】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佛肸有六种弊病,却能识人,却知道尊贤,可见一个人再混,起码也应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尊重什么样的人,否则一个混蛋加上一群混蛋,最后就只有等着老天来收了。《阳货》·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上智:一个人要想具有极高的智慧,必须具有坚定不移的心性。

下愚:一个人冥顽不化,不以愚为愚。

这两类人是是不能改变的。孔子无疑是上智之人,那么,这是不是指孔子根本就不会同阳货、公山弗扰、佛肸同流合污。

《阳货》·4:

子之武城(1),闻弦歌(2)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1)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2)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这个故事发生时,孔子大概68岁,阳货时大概47岁,公山弗扰时大概50岁,佛肸时大概59岁。那么,这是不是指当时对阳货说的,以及后来关于公山弗扰、关于佛肸的,均为“前言戏之耳。”

猜你喜欢
中牟弊病公山
清晏皖公山
木公山之恋
中牟 县域内医疗机构分工协作
乐凯工业探伤胶片弊病在线自动检测高速成像技术研究
畅游赵公山
论网络玄幻小说的特点和弊病
中牟:纠正“变形”的金字塔
“大运河”考古行记——河南中牟段
中牟农业旅游客源市场实证研究
四川盆地公山庙油田大安寨段致密油刻度区地质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