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 关婷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主体,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高等教育需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个性特点鲜明、专业知识扎实、自学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但从当前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来看,多数为刚性化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够鲜明,难以满足现阶段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规律;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总体来看,高校本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并不多见。由此可见,个性化指导的实践模式研究对于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影响深远。
2.1 个性化指导的提出
“培养目标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教育的质量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质量。”近年来,我校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成功构建“113”人才培养体系,将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贯彻于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实施基于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性提出“协同化育人、家庭化培养、个性化指导”的“三化”育人举措,而个性化指导的实践模式探究是成功推进“113”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重要环节。
2.2 个性化指导的含义
“个性化指导”就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建立有效的教学体系,改变学生管理模式,体现育人的学生主体性,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针对个人能力、潜力、性格、品质及个人爱好等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科学和有效的安排为落脚点,建立起一套与之匹配的实践考核方案的育人过程。个性化指导模式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着重发展相应的志趣、形成相应的习惯、养成相应的品德、提升相应的能力。
2.3 实施个性化指导的意义
2.3.1 理论意义
个性化指导的研究,是积极响应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集中体现,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途径,这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
2.3.2 实践意义
个性化指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要化解学生职业生涯分类发展与高校刚性化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要推动传统课堂教授性教学向学生自主规划性学习的转变。这有利于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有利于改善教育教学环境以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这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1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控制系统
将工程中的质量控制理论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建立人才培养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以新生为输入,以毕业生为输出,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人才培养控制过程。在过程控制中,又以大学四年的八个学期作为八个子控制系统进行控制。以第一学期过程控制子系统为例,首先学校要设定该专业第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安排,对入学新生进行质量评价,将评价指数输入第一学期过程控制系统中;在过程控制中,要考虑到影响学生状态和情绪的干扰作用,如突发时间、身体状况、班级氛围等情况;在学期末设定观测点,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价。算法控制要实现两个控制作用,一是要根据当前学生的评价值对其进入下学期的学习提出改进意见,以及对下学期的教育教学安排进行合理调整,即反馈控制;二是要对第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安排进行重新调整,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从而对该专业下一届新生进行更有效的过程控制,即前馈控制。
3.2 设计以“个性化指导”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我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重构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围绕教学自由与教学控制这一对主要矛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管理。未来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从教师和管理者本位逐步转向学生本位,从重视控制的管理模式转向支持学生的自我构建和能动的学习实践。”教学设计应以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反相设计,以质量控制工程中的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为方法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推进能力课堂、思考课堂、开放课堂、对话课堂、实践课堂等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可持续改进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能够进行主动学习和实践探索,从而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3.3 搭建“互联网+”教育教学平台
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高校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忠实用户”群体,个性化指导的实践需要拓展“互联网+”为教学平台,开设慕课、微课、网络精品课,推进“翻转课堂”的发展,实现学生根据个体学习习惯来自主规划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提供网络咨询与服务,丰富网络职业生涯测评、网络就业信息发布与互动,“一对一”网络心理辅导等教育方式。这种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指导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3.4 组织“专业家庭-成长导师-思想政治輔导员”三位一体的个性化指导团队
成立以专业为单位的“家庭”组织,对学生实施家庭化的全过程培养,专业通过课内与课外教育教学过程、家庭化管理,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格塑造,选拔专业教师担任“家长”,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文化科技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组建由教师、高年级学生组成的成长导师团队,根据学生发展意愿,为每位学生配备伴随其四年大学生活的成长导师,在思想、心理、专业、科研、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与个性化指导,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充当坚强后盾;思想政治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党团和班级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工作。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从而实现“点、线、面”全方位、全覆盖的个性化指导体系。
3.5 完善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
“大众化背景下的多样化人才质量标准要求学生教育不能是千篇一律、一个标准,教学运行机制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管理体系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富有弹性和开放性。”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坚持职业能力导向,以提升专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为培养目标,将优化就业指导设置作为接入点,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全面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个体认知为单元,按照学生在性格特点、综合素质、职业兴趣等方面的自我评估建立个人就业信息资料档案;以个人职业发展为核心,根据个人就业信息资料档案,有针对性地提供招聘企业信息和岗位需求信息,有侧重点地指导就业材料撰写和面试注意事项,真正实现“各人各色、面面俱到”。
党的十九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这就要求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要紧扣时代主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功效,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激发“自主潜能”,自觉砥砺成长成才。“一般地方院校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导向的专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它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尽可能提高受教育者毕业后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创新性能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需要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分类发展、需要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社会适应程度等方面,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课程结构、优化师资队伍、运行“双创”育人机制、建立可持续改进的评价体系,巩固和推动个性化指导模式的实施,不断实现新时代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