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对策研究

2019-11-11 02:44任丹
知识文库 2019年22期
关键词:攻击性惩罚儿童

任丹

1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类

1.1 无意识攻击性行为

该攻击性行为一般而言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儿童自控能力差,是非观没用正确的建立,无法控制自身力量和能力等等,因此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无意识行为,这种攻击性行为是没有冲突性质的。

1.2 表现性攻击行为

该攻击行为则是指儿童并没有故意想要伤害他人的想法,仅仅只是在攻击中获得乐趣。儿童由于是非判断力有限不能换位思考,因此时常发生这类情况,比如欺负其他儿童,在其他儿童的哭泣中寻找快乐,在这个工程中因为儿童缺乏的换位思考能力的缺乏,使的儿童不会因为伤害他人而感到羞耻。

1.3 工具性攻击行为

其表现形式为儿童在捍卫自身权力的情况下攻击他人。我们常常见到的情况是,两个儿童因为一个玩具而争抢,其表现形式就是动手打人。在儿童时期,孩子对于属于自己的东西的保护方式往往就是暴力解决,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树立起其他观念来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

2 儿童攻击性行为原因

儿童具有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天生的行为,但往往这种行为不可遏制的发展更多的却是因为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

2.1 生物学因素

相关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赢输中,遗传因素占很大比例。这种遗产因素指的是情绪、兴奋程度、反应速度等等这些遗传因素。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其中胆汁质儿童的特点就是情绪体验强烈、外露、脾气记住、容易冲动、难以自制。因此胆汁质的儿童更容易在儿童时期对别人发生攻击性行为。目前也有一些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和雄性激素水平有关。Birnbaum和Croll在1984年进行的实验也证明男性在愤怒时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倾向多于女生。

2.2 环境因素

2.2.1 家庭因素

一定的研究表明,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有关。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必须完全服从父母,一旦孩子有一点不服从的表现,迎来的是棍棒教育;这就是传统家庭教育模式下一直被人深信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在外界会有强烈的掌控欲,而一旦掌控欲没有被满足就会完全的模仿其父母的方式,其表现形式为攻击性行为。由于70年代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现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而这种独生子女家庭使的儿童受到了多个家长的溺爱,而过多的溺爱是儿童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质,这种特质儿童并不会意识到。他们反而会觉得理所应当。当儿童将这个理所应当带到外界环境中,他们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与事实相冲突时,作为儿童他们并不会思考使用是自己的问题,一直以来的理所当然,会使他们使用攻击性行为来满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质。面对老师时这种特质会使他们在未被满足的情况下大吵大闹,面对同龄儿童的时候他们的这种特质会使他们在未被满足或者感觉侵犯的时候对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这两类都是因为家庭对于儿童过度管制或者溺爱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

2.2.2 学校因素

首先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客观原因,幼儿园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由此而催生了各种民办的幼儿园;由于良莠不齐的原因使的高质量的幼儿园较少。在幼儿园里面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儿童的通常表现形式就是攻击其他同学,希望以此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同时也因为儿童较多但老师较少的原因使得老师很难面面俱到,因此在育儿园里老师没有关注的情况下时刻有着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其次,对于具有攻击性行为强烈的学生而言,会很容易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处罚,这些批评和处罚很多都是老师没有经过这些询问就直接对儿童进行的。同时,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在老师眼里会有一定的偏见性,因此会很容易不问原因就就直接对动手儿童进行批评和处罚,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会得到负面的强化,热昂儿童养成用攻击性行为解决问题的习惯。而经常处于老师批评下的儿童会让他们更加缺乏自信,在潜意识的状态下认可了老师的评价,从而主动的往这种消极的评价上面发展。

2.2.3 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网络以及完全普及,许多家庭的孩子在儿童时期就开始接触电视电影等等。而由于我国政策方面尚未完善使得许多电视电影具有很强的攻击性行为。比如成人的武打动作片,在儿童看到的时候会主动的模仿,并且用于生活当中,在此过程中儿童并没有判断这种行为是否正确的能力。美国班杜拉有一项著名的实验,一组儿童观看一位成年人对玩具做出攻击性行为;一组儿童观看成年人安静的摆弄玩具。实验结果就是观看成人做出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比观看成人没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更加具有攻击性,这无疑是给儿童树立了运用攻击性解决问题的模板,让儿童不知不觉中学习这种攻击性行为。

3 儿童攻击性行为解决策略

3.1 自身方面

当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并且伤害到别人的时候,可以让儿童本身体验这种伤害。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不能仅仅依靠讲道理,这样儿童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不能产生共鸣,正如言传不如身教。比如當孩子打人的时候,家长应该让孩子体验这种疼痛感,当然并不是家长去打他,而是让儿童回忆摔倒或者磕碰的时候所产生的痛苦感。比如在玩玩具的时候要儿童学生考虑他让感受,让儿童感受自己没有玩具玩耍时候的难过感受等等。

3.2 家庭方面

在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家长常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惩罚,但惩罚不一定意味着打孩子;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运用合适的方法,因此在惩罚孩子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2.1 及时惩罚

惩罚孩子一定要及时,有一点不好的苗头就需要去抑制,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错了,不要拖到第二天,要及时的惩罚,当然惩罚的时候也需要分场合。如果在外面犯错那么可以回到家进行处罚,及时并不是代表要损害儿童的自尊心为代价,惩罚的目的是让儿童意识到自己错误之处在哪里。

3.2.2 惩罚方式要一致

惩罚儿童的时候可以运用罚站或者是在一定时间内不让孩子接触孩子喜欢的东西。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惩罚孩子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达成一致,不能给儿童留出余地。比如父亲要惩罚孩子,母亲不同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逃脱了惩罚,那么儿童不仅仅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在相同的情况下为了逃脱惩罚会寻找母亲的庇护。

3.2.3 适当的惩罚

老人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事实并非如此,运用这种教育模式的孩子在家长面前确实很温顺,但出去却更加具有攻击性。这种方式并不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仅仅只是满足父母对于孩子的控制欲。因此惩罚肯定是要有的,但也必须要适当。

除此之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儿童也经常将自己的父母视为榜样。因此在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家长不能运用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反而会让儿童跟着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儿童出现具有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家长应该先通过道理进行教育,然后让孩子进行感同身受,最后在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言传身教。

3.3 在幼儿园方面

儿童在幼儿园发生攻击行为的时候,老师不能一味的批评动手的孩子,需要了解事情的起因和经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惩罚,所以老师应该要做到公平公正,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同时老师在面对儿童活动场地较小而导致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问题时,可以考虑合理安排各个班场地使用时间,然后尽可能的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4 总结

总而言之,儿童攻击性行为是不可不免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发生的时候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积极的去面对。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不能一味的贯穿“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但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惩罚,同时也要用合理的方式告诉孩子正确的方式和道理。作为老师应该公平公正的面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可能并不是它主动攻击他人,因此老师需要了解事实,避免让孩子陷入负面情绪,导致攻击性行为由于负面情绪而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恒源首府幼儿园)

猜你喜欢
攻击性惩罚儿童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Jokes笑话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动物也秒懂
留守儿童
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及攻击性的关系
六一儿童
真正的惩罚等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