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途径

2019-11-11 02:44江晓燕魏崛
知识文库 2019年22期
关键词:大思政爱国主义思政

江晓燕 魏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下,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对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均起着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本文以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为例,就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生品格以及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等三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顺应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其全面教书育人的重要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下的主要内容,而作为高校思政课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发挥好其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学生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利用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的具有有效性的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发挥好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功能,体现高校“大思政”的“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价值和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新时代国家建設栋梁人才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

1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幸福快乐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人才,在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通过多种实践方式与途径,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的魅力,让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明确自身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促使他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不断奋进。

1.1 根植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铸就爱国主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下,让学生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铸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化综合素养, 还能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加强以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对学生进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可通过我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与熏陶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所在的罗江区和绵竹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对大学生历史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可借助本土资源,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罗江区李调元故居、白马关三国蜀汉文化遗迹和绵竹市年画村等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名胜古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罗江区的李调元故居,让他们通过对李调元当年所留下的字画诗稿等历史古物的学习和了解,感受这位著名的清代文学家、戏剧理论家和诗人的一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白马关三国蜀汉文化遗迹参观庞统祠、金牛古遗道、倒湾古镇和五丁谷,并结合《三国演义》、《三国志》进行讨论。同时讲授三星堆古蜀文明知识,让学生深切体会中华文化和长江文明的博大精深,通过对倒湾古镇和五丁谷两个新农村点的参观,增强学生关于挖掘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游赏和参观绵竹市的年画村,让学生通过旅游的方式去深刻体会绵竹年画深厚的古文化韵味,了解绵竹年画产生的悠久历史以及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并让学生通过对绵竹年画的观赏和学习,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和巴蜀人民的风土人情。通过以上的途径让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识,感受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强大魅力,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中培养文化自信,让学生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汲取成长和成才的养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他们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2 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在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下,让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传承我国优秀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项重要内容。革命精神是不断催人奋进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不忘革命历史,不忘革命先辈,明白革命精神是需要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而对大学生革命精神的传承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与积极引导他们汲取红色文化资源的养分是密不可分的。“红色资源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功能,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可将红色文化资源高效地融入其中,让新时代的大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与所受到的熏陶,去接收到爱国主义教育,去学习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感受他们无畏的担当精神,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并在自身的实践中传承革命精神,不断奋进向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所在的罗江区离革命先烈黄继光的故里中江县不远,我们可以借助地理优势,组织学生在清明时节到英雄黄继光的故里,学习他的英雄事迹,缅怀革命先烈,让学生深深感受革命先烈为革命捐躯的无畏的担当精神,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所在的罗江区在抗战时建立了国立六中四分校,时人称其为“小延安”,从这里去延安等地投身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先烈有孙维岳、方敬、李广田、贺敬之、朱静英、张现(献)华、石作圣等,四分校的办学历史就是一部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勇抗争、争取革命胜利的浓缩版的教科书,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将其融入思政课中,让学生学习我国的优秀的革命传统精神,鼓舞新时代的大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传承我国优秀的革命传统精神,勇于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积极做贡献。

2 以英雄事迹和德孝文化为主题,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生品格

高尚的人生品格的培养与塑造,与促使大学生顺利地成长与成才、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积极做贡献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可通过让学生以英雄事迹为榜样、学习典型的孝文化等途径,培养他们的担当精神和感恩品质,从而培养出学生高尚的人生品格。

2.1 向英雄学习,培养担当精神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在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下,让学生通过以英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有担当的人,才会有勇气去面对挫折与困境,也才会为他人、为社会和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对英雄事迹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得以启发,并指导自己的实际行为。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四川木里森林火灾扑救中30名为民牺牲的英烈们,他们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楷模,他们以无畏的担当精神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的英雄事迹令人深受鼓舞,他们的精神不断催人奋进。我们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对此次事件相关新闻报道的视频、通过视频参与悼念英烈们的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英雄事迹中受到教育与熏陶,培养他们的担当精神,并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能以英雄事迹为导向,以担当精神勇于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成为有作为、积极上进的青年一代,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学习孝文化,培养感恩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我国传统美德历史深远,内容丰富,孝文化就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学习孝文化去培养他们的感恩品质,从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品质是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下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要求,一个拥有孝道之心的人,就会懂得感恩,无私地奉献和回馈自己的国家、社会和父母。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感受孝文化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以孝文化为中心的中国德孝城位于四川省德陽市旌阳区孝泉古镇,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离德孝城不远,我们对学生孝道文化的熏陶和感化可借助地理优势,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去感受德孝城的孝文化气息,学习参观一门三孝孝子牌坊、姜孝祠、姜公坟等德孝城的主要景点,通过让学生学习和回味德孝城的孝文化,使其身心受到熏陶,并以此为导向引导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在实践中得以积极践行,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强化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促使他们做一个对自己父母尽孝道,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3 借助学校创新创业平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在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中,引导学生善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贯穿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加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不断挖掘自身潜在的创造能力。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大力打造了创新创业学院,截止到目前,学校有大量的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学院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代表学校参加市级、省级各项创新创业活动的比赛,取得了理想的成绩,收获颇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可以加强与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的联系和合作,使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学院高度融合,借助于学校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学生对已经参与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比赛的学生进行学习,吸收他人的经验。同时,为了让学生能不断创新,创造能力得以实际的锻炼,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和比赛,并根据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比赛的实际的具体表现和最终所取得的成果作为对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成绩的量化和考评标准之一,通过实践成绩评定与考核,从而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总之,我们可以通过把对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和比赛与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比赛的实践成绩的考核方式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学生不断激发自身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今后进入社会实现远大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因而,在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实践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大学生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铸就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融入红色资源,引导大学生传承革命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引导大学生以英雄事迹为榜样,培养他们的担当精神;通过引导大学生学习孝文化,培养他们的感恩品质;通过借助学校创新创业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等以上五个方面的途径结合起来,以此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在培养学生的“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价值,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培养他们勇于担当、心怀感恩的高尚的人生品格,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努力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他们勇于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民办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18—97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大思政爱国主义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