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斯楞
本文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图书馆蒙古文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探讨了蒙古文文献对蒙古族大学生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作用,并进一步论证了高校蒙古文文献资源建设对蒙古族教师和大学生的学术价值以及推动内蒙古地区发展的经济文化价值。
作为蒙古族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内蒙古高校既承担着培养蒙古族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也肩负着传承蒙古民族历史文化,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历史使命。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在发挥其教书育人的辅助功能的同时,在保护蒙古族文化遗产、促进文化生态持续良性发展方面也一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献资源是一个图书馆的基础,是图书馆存在的意义所在。蒙古文文献是内蒙古高校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高校图书馆的蒙古文文献资源建设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记录保存和发展利用的作用。
蒙古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13世纪,成吉思汗征战南北,统一草原后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将势力延伸至欧亚大陆,不仅创造了冷兵器时代的奇迹,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蒙古民族的后裔,时下部分蒙古族大学生处境却有些尴尬——对于蒙古民族历史一知半解,逐渐忘却蒙古族风俗习惯,甚至蒙古语的运用都变得生疏。如在内蒙古地区牌匾、提示都需要有蒙语翻译,但语法或用词错误却时有发生,不免令人摇头叹息。论语道“温故知新”,蒙古族大学生在不断接受各种文化教育的同时,却忘记与生俱来的母语实属不该。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必须认真面对的。
蒙古族大学生是蒙古民族的希望,而民族的希望不再关注民族的文化,结果会如何?一个文明的失落,一种文化的消失,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想做好蒙古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就要在蒙古族大学生中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用实际行动让“民族的希望”不再让我们失望。作为内蒙古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这种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似乎更近水楼台。蒙文图书、杂志等是蒙古族大学生在校期间了解蒙古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众所周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纲》、《蒙古源流》被誉为三大历史文献。尤其是深得蒙古族大学生喜爱的《蒙古秘史》是现存最早的蒙古民族历史鸿篇。它记述了蒙古民族形成、发展、壮大前后约500余年的历史。所以必须加强蒙古文文献资源建设,大力开发利用蒙古文文献资源,加快建设蒙古文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才能为提高蒙古族学子素质提供有力条件。蒙古文文献资源的建设归根结底是对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保护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充分引导和鼓励蒙古族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便利条件,多读蒙古文图书,养成用母语阅读的良好习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吸收其精华,为今后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待他们走进社会就能更好地利用和发扬,蒙古族的未来发展也就更加光明。
据史料记载,蒙古文字有近千年的历史。在先后经历了10余种文字的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中,蒙古族通过这些文字广泛记录了涉及历史、宗教、经济、医学、科技、地图等内容,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蒙古文字文化遗产。
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必要的社交活动外应该要以学习为主。大学是人生阶段的一个新里程碑,在此期间大学生心智逐渐成熟,思维模式也开始有了变化。所以大学生更应以阅读开阔视野,在图书馆中查询文献来提高专业知识,使自身的修养和技能不断提升。图书馆是大学生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场所之一。用蒙语授课的学生查询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不同于用汉语授课的学生。汉授的学生查询资料的途径比较多样,不管是借助图书馆还是互联网,都能用以辅助专业课的学习。但用蒙语授课的学生查询蒙文资料局限性就变得很大了。所以为了给这些蒙古族大学生提供畅通无阻的文献资料查询环境,助他们的学业一臂之力,内蒙古高校图书馆蒙古文文献资源建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关乎到学子们的未来。
内蒙古地区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保护民族历史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更应密切关注现代蒙古族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紧跟时代步伐,让蒙古文不仅仅停留在历史古籍当中,而是要让蒙古文活起来,让年轻人喜欢阅读,主动去读。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合理丰富蒙古文图书馆藏还要积极做好蒙古文图书导读工作,使蒙古族大學生知道本民族文化有很多值得借鉴与学习之处,为学有所成增加一份筹码。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来源除了课外自我补充外,主要还是要靠老师的教学内容,通过老师引导和启发,汲取知识养分,转化为自己所有。高校老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应不断自我优化才能提高教学能力。但教师们平时教育和科研工作繁忙,做不到经常性地参加培训,最快捷的“充电”方式还属从图书馆借阅书籍。蒙古文文献同样为蒙古族高校教师的教育事业保驾护航。高校图书馆为蒙古族大学生和教师提供蒙古文文献的借阅、检索、咨询等多方面的特色服务,对繁荣内蒙古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此外,翻译文献的引入可以让蒙古族青年即使在以汉语为主导的国家,也能无时无刻不接触到自己的母语,而不只是在特定环境下才去运用蒙古文。对于蒙古族教师来说也增加了可参考的文献,用于教学和科研。世界上的各国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用蒙古文翻译国外或其他民族的文学、哲学、历史、科学等方面的经典名著,蒙古族大学生就可以用自己的母语了解这个大千世界,进而感受蒙古文字的美,这想必也是内蒙古地区高校图书馆共有的美好愿望了。
蒙古族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对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为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蒙古文文献资源是一种具有开发性和价值转化性的资源,是了解与研究民族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人文地理、民俗风情的重要信息资源。
蒙古文文献记录了蒙古民族在一方土地上在一定时期内的各项事业发展变化的信息,是内蒙古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民族事业的宝贵经验。通过蒙古文文献记载的历史脉络,我们还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内蒙古民族区域的历史沿革,不同时代的经济兴衰以及天文地理和物产资源状况。经过详细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眼全局,避免决策的短期行为、也避免了走不必要的弯路,使蒙古文文献资源转化成为真正有效益的价值。
我们不仅要将蒙古民族的风俗文化进行很好地保护,更要传承和发展。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新疆、黑龙江、青海、甘肃等8省区。内蒙古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其蒙古文文献资源的优势,起到内蒙古地区和其它7个省区的文化交流纽带,培养蒙古族青年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共同将蒙古族文化发扬光大。
如果不对蒙古民族文献加以科学地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大量珍贵的蒙古文文献就会遗失,经济文化发展和历史传承也就失去了根基。所以,内蒙古高校图书馆蒙古文文献资源建设有着极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计划编号:NJTZ1725。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