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传播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2019-11-11 02:44赵书晗张雪月程亚焕
知识文库 2019年2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言

赵书晗 张雪月 程亚焕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非语言传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本文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非语言传播的形式及功能,论述了非语言传播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应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非语言的传播。非语言传播亦即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是配合、补充和丰富有声语言的一种无声表达,其重要性不逊于有声语言。非语言传播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其主要目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为导向,将教学目标转变为技能目标。人本身所具有知识、能力、素养,三者紧密联系又相互转化。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的有机融合。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2 非语言传播的形式及功能

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传播是指授课者在课堂上创造性地运用非语言因素进行教学表达的活动。非语言教学的主要途径是非语言传播,即非语言符号的传播。西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传递信息的基本方式有服装和外表、身势和动作、表情和眼神、间距、嗓音、口头语和书面语,其中只有口头语和书面语这两种方式属于有声语言,余下五种皆为非语言,可见,人类沟通更多依赖于非语言行为。非语言传播的形式包括视觉类、听觉类和其它非语言符号类,具体如服装配饰、面部表情、身姿动作、人体距离等都属于非语言符号。非语言传播的魅力就在于内涵丰富多彩,形式变化万千。

2.1 视觉类的功能

教师课堂上服装配饰大方得体,可以让学生觉得该教师富有学识和修养,并且感到亲切明快、心理舒适,从而达到既彰显个人身份、气质特点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面部表情直接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其变化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具体课堂情境选择适当的面部表情,可以自如地调节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的手势语因其变化之多、之快、之灵活而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适当的手势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还能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加强教师说话的力度;眼神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清楚、最正确的信号。师生之间的目光交流是除对话之外的又一交际渠道,其信息承载量丝毫不亚于语言沟通。

2.2 听觉类的功能

听觉类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类语言指声音要素(音量、音调、音素、音质等)、功能性发声(哭、笑、哼、哈、呻吟、口语等)。学生听老师讲课,这里的“听” 一半是内容和意义,一半则是声音要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声音的变化会使课堂讲解富有节奏感,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渲染课堂氛围的目的。功能性发声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其对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会随着这些功能性发声而感受到教学中的快乐或忧伤,从而更好地融入情境之中。

3 教师非语言传播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则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非语言传播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3.1 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价值引领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手势、动作、表情等非言语行为辅助讲解有利于学生获得清晰、准确的知识信息。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如何求解圆柱体表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将教科书纵向单层卷起成一简易圆柱,底面面向学生,手指划过底面圆周示意大家“这是底面圆的周长”,然后将卷起的书慢慢展开,手指再次划过书的底边示意大家“这是长方形的长”。两次简单的手指動作将“圆柱体底面圆的周长就是侧面矩形的边长”这一重点内容展示得淋漓尽致,提高了教学效果。再比如当发现课堂上有学生开小差时,批评指责会破坏讲课节奏,转移其它同学的注意力。此时教师故作无意的咳嗽一声或给他一个警告的眼神,则会让这位同学认识并改正错误,并且因为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而懂得什么是尊重和被尊重,从而形成做人做事正确的价值观。

3.2 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启迪

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照本宣科或坐而论道的讲课方式逐渐被贴上乏味、单调、枯燥的标签。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课方式,教师就要相应的做出调整。适当地输出非言语信息避免了单调的有声语言信息给学生带来的倦怠感。可以想象如果教师从头至尾站在讲台上,像报告一样语气平平地开始讲解教材内容,短时间内学生就容易思维停滞,整个人都会很木讷。然而换一种方式,适当地在学生之间走动,关键部分语速拖慢音调提高,时不时的抛出个疑问“那该怎么办呢?”“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这样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即将分散的注意力及时牵引回来,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研究表明:授课过程中教师情绪饱满,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和教师多感官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可以使整个神经系统灵动运作,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有效启迪学生思维。

4 结束语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文化基础,构成文化基础的一个要素就是人文底蕴,培养学生人文底蕴,教师就要具备人文情怀,显然简单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语言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具备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素养.在综合能力中的表达能力上非言语符号的表达较之语言表述更具魅力。所以应该更多关注、支持、研究和运用非语言。非语言传播就如同一座待发掘的宝藏,只要你找到位置,用对工具,就会成为真正的赢家。科学运用非语言传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会成为教育教学新的闪光点,这毋庸置疑!

通讯作者:程亚焕

本文系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0202112。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 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语言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我有我语言
参考答案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