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燕 甘岭芝
摘 要:李冰文化多样却没有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历史人物形象“萌化”,算是当今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展现人物形象的路径之一。文章首先通过阐释“萌文化”的概念与主体,以及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清皇家“萌化”创意案例和北京龙泉寺的贤二和尚的案例,去阐明“萌文化”在当今文化创意领域的流行运用;接着,描述李冰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与问题恰好就是有资源,无故事,有符号,无形象;最后,提出李冰萌化形象的思路设计。
关键词:李冰;人物形象;萌文化
2016年5月,《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出台,进一步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入了“快车道”;2017年2月,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提出了2020年打造5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品牌,建成1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基地,文化创意产品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文物单位和企业超过50家的发展目标。早在2014年,故宫博物院就率领明清皇家以“萌文化”在文化创意产品中占领“C”位。随后,以“萌文化”作为打开市场,获取受众的博物馆越来越多,例如:杜甫草堂博物馆的Q版杜甫很忙系列、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之光"小夜灯、三星堆博物馆的四色青铜面具形状的饼。面对李冰文化资源的没有深度开发的现状——有资源,无故事,有符号,无形象,树立鲜活的李冰文化形象,再来用故事使其人物形象丰满是可以尝试的方案,但是首先如何让李冰文化形象活起来,可以尝试一下从“萌文化”入手思考。
1 “萌文化”的相关概念
美国学者戴安娜.克兰认为,文化不应该分为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而应该分为全国文化和都市亚文化:“有必要取代过时的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这两个术语,从全国性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和都市亚文化中生产的文化角度进行思考会更有用”。都市“萌文化”,它是依靠模仿、仿造等手段发展流行起来,反主流、反传统且带有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
1.1 “萌文化”的内涵
“萌”这一汉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后来传入日本。“萌文化”最早出现在日本,后来传入中国。“萌”在日本本意指日本读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动漫和游戏)时,产生一种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随着日本动漫输入中国市场,“萌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究其当前语义,中文“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意为萌文化或某种可爱属性,如:小海豹可爱翻滚卖萌;2)形容词,意为可爱,如: 宝宝超萌:3)动词,为某事着迷或癫狂,如:可把我萌翻了。
学界对“萌文化”概念眾说纷纭,没有权威说法。但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萌文化”,第一个层面是指其物质层面的,“萌文化”的商品性即“萌商品”,最具代表性的猫耳朵帽和各种卡通形象的服饰与饰品;第二层面是指行为层面,包括“萌语言”和具体的“萌行为”;第三个层面是指精神层面,包括“萌文化”受众主体的消费观念、审美取向和价值观的构建。
文化创意产品的“萌文化”包含了以上三个层次的“萌文化”,严格来说,文化创意产品很容易达到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但是想达到第三层面,需要精心设计“萌商品”,以及让第二层面的“萌语言”和“萌行为”相配合。
1.2 “萌文化”的受众主体
“萌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形态。“萌文化”的受众主体主要是15岁到44周岁的青年。中国城市居民调研(CNRS)的数据表明,颜值经济时代,好看的包装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年上升,而且对18-40岁人群的购买决策影响最大。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也在提升,甚至愿意为此付出更高昂的价格。再者,具有“萌文化”的商品对不掌握经济大权的小孩子一样具有吸引力,而有能力的、疼爱孩子的父母也愿意为此消费。所以“萌文化”的受众主体庞大,大部分消费能力高。胡疆铎认为“青年亚文化可以成为创意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这是由于青年亚文化与大众传媒、新媒介的密切关系决定的”。所以,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成“萌文化”体系,面对的市场受众主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李冰文化资源及其使用现状
2.1 李冰文化资源
名人文化资源是指不同时期出现的,与名人名士相关的,具有纪念意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著作传记故居等,主要包括名人故里故居名人著作、名人传记以及名人活动遗址等。除此之外,本人认为,还包括名人名士的名字和与他相关的传说故事和民间对其的信仰。
李冰,古有真人真事。《史记.河渠书》记载其主要事迹:“于蜀,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李冰文化资源包括:1)典型的历史事件:李冰继承大禹“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治水经验和开明氏凿金堂峡治理沱江的分水之功,集蜀人治水兴农业绩之大成,兴建都江堰,创世界水利工程之最的主要贡献;治水兴农,发展江源文明,使四川盆地成为沃野千里、物产丰盈的“天府陆海”,并且探索建设出“二江珥市”“龟城走向”的成都城市生长新模式,为成都城脉布局传承至今;2)文化遗址:都江堰、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松茂古道、什邡章山李冰墓、李冰神祠、成都七星桥遗址、东汉李冰石人像,天府广场发掘出的石犀、全川尚存的180余座祭祀李冰的川主庙等历史遗存;3)精神文化:李冰治水“三字经”与“八字诀”所体现的开拓、创新、科学、落地的“川主”精神;4)神话传说:李冰化牛斗江神,伏龙观下锁孽龙的神话传说等。这些都是有待开发的李冰文化资源,有器物、有故事、有历史记忆,最重要的是有当代价值。
2.2 李冰文化资源的利用现状
以下是收集到关于李冰文化资源利用的现象;一是用李冰的名字命名的“李冰文化旅游节”,从2005年开始,每年的农历6月24日,都江堰市都会举办“李冰文化旅游节”(现更名为“都江堰李冰文化国际旅游节”);二是每年清明时节举行的都江堰清明放水节,以纪念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的李冰父子,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三是以李冰修建都江堰为题材的电视剧《传奇》(又名《李冰传奇》),2015年在韩国CHING电视台首播。该电视剧没有在中国的星级电视台播放,豆瓣网上,没有评分,67人标记想看,共18条短评,可见该电视剧在国内影响力微小,没有达到利用电视叙述,让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故事生动形象的传播效果;四是与李冰修建都江堰相关的动画片,如《龙脉传奇》第一部第7集和第8集,《中华治水故事》第9集《李冰和都江堰》,和《漫画中国历史第十一卷》李冰父子与都江堰。从李冰文化资源的利用现状来看,李冰文化资源利用较浅显,只把清明放水节的传统节事和祭祀民俗以及部分文化遗址作为旅游景点加以利用,关于李冰的神话故事没有进行深度开发。
3 李冰萌化形象的思路设计
从历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市场上来看,市面上的“创意产品”都是缩小版人物的堆积,主要原因是:设计者虽然相信历史文化能为产品增光添彩,但他们无法准确、有效地将历史文化传统设计中与意义内涵浑然一体、将可以实现现代性转化的因素分离出来。一个活在课本里的历史人物,表面“高高在上”,让人感觉“冷冰冰”的,想要跨越不同地域文化,被不同年龄阶层的人所认同,继而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和经济产生不同深层次的影响,这时,使人物形象“萌化”,设计上增强其艺术感,再通过讲故事增强其传播性。
3.1 提取有可识别性的人物“萌化”元素
历史人物从真人到萌化卡通形象的演化,主要分为“乖萌”和“丑萌”。如骑摩托车的杜甫、禅房的贤二、“感觉自己萌萌哒”的雍正皇帝等人物形象,都经历过乖萌和丑萌。所以,李冰的萌化现象可以先从“乖萌”入手,后期向“丑萌”发展。在以往“萌”的卡通形象中,“萌”主要体现在头身不成比例、可爱的五官、柔和的色彩等。所以元素提取、线条的选择和“萌宠”在“萌化”人物形象的打造中非常重要。
元素提取,打造历史人物形象,需要根据该名人的人物画像、所在时代和相关史料,提取最具代表性元素,简单不复杂,又要具有艺术性。打造李冰“萌化”人物形象,可以根据李冰石像和战国时代西南夷地区的民风民俗,寻找并提取相关服饰、头饰和色彩元素。在线条上的选择,“乖萌”和“丑萌”的人物形象的线条主要使用半圆弧线,让人物增添亲和力,“丑萌”的人物形象在眼睛等可以体现人物性格的地方使用线条,体现人物的变化。萌化人物的识别度,主要体现在服饰、头饰和色彩上,还有一个重要的识别元素是”萌宠”,使“萌化”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生活化。李冰的“萌化”人物可以带上“萌宠”石犀牛或者把石犀牛化作人物形象身上的某種法宝或者饰品。
3.2 在丰富故事中让“萌化”人物形象活起来
李冰“萌化”形象不止追求一个平面形象,还需要注入情绪变化、独特的性格特征,让其“萌化”形象更加具有真实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跟大众交流。
如何在形象设计中加入更深层次的意义,这需要发挥出故事的魅力。通过故事化方式讲述李冰的故事,可以从两种路线出发,一史料为基础,严格按照史料内容让编剧写故事;第二种是在史料是基础上神话李冰。有了李冰人物静止的形象,就需要用各种故事来使李冰人物形象生动起来。如众所周知的 “哪吒闹海”,“扎俩个冲天鬏、光着俩小脚丫、踩着俩风火轮、乾坤圈手中拿、混天绫护着他”歌词中也描绘了小哪吒的生动人物形象。所以,采用多形式叙事方式可以给李冰“萌化”形象赋予更多的意义。
动漫+表情包传播力大。李冰的故事传说,在流传中都已经带有了神话色彩,而动漫的叙事方式又是表现神话的绝佳方式。动漫可以在史料的基础上,增添补充李冰小时候的故事,丰富扩展李冰成年后生活,增加李冰与石犀牛的故事等,只要关于李冰的故事主线不变,增加神话色彩,可以增强趣味性和传播力度。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喜欢使用表情包来表达情感,表情包可以是静止的图片、动图或者配上文字,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出聊天时的感受,因此在关于李冰的系列动漫开始宣传的时候,就可以推出线上表情包,使用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加工,形成新的故事,也可以更大限度传播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吴兴明.反省“中国风”——论中国式现代性品质的设计基础[J].文艺研究,2012(10):16-27
[2]黄宇雁.“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3):15-19.
[3]蒋兆雷,叶兵.关于都市“萌文化”现象的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03):75-77.
[4]庄敏乐. “萌文化”语境下的IP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5]黄晓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李冰人物形象浅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6):56-57.
[6]陈政融.李冰精神当代价值探究[J].智库时代,2018(45):134+155.
[7]王定璋.李冰治水形象演变折射的文化心态[J].文史杂志,2018(06):92-95.
[8]李钊,彭邦本.20世纪以来李冰研究述论[J].中华文化论坛,2018(09):36-46.
[9]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二十九,第1196页.
作者简介
邓燕,女,汉族,四川遂宁,研究生,文化产业管理,西华大学。
甘岭芝,女,汉族,四川广安,研究生,文化产业管理,西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