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春
摘要:汉语字词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的字词文化训释是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文章从语文课本实例出发,说明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着实应该有一点文化训诂意识。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化训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4-0241-02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除传授知识外,在传承传统文化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大纲》明确地把文化教育凸显出来,将文化教育与知识并重。然而在现实的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基本教学模式就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一般满足文言字、词、句的有关解释、翻译,注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种教法不仅没有按照大纲要求主动去探求深邃的民族文化,而且教起来让学生的学习也索然无味,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相比,其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也是文化的载体,保存了丰富的文化资料,蕴含了广阔的文化内涵。汉语字词本身就反映了古代的生活,透視出古代社会的礼仪习俗、器物用具、衣食住行、姓名称谓等诸多文化现象。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完全可以对词语进行文化内涵的训释,使学生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把握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进行必要的文化训诂,不仅是文言文教学深化内容,而且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举例讨论。
语文教材文言文对话中经常有用名和字来表示谦称和尊称,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往往会对课文产生误解。如《陈情表》开篇云:“臣密言:臣以险衅……”文中的“密”就容易误为“秘密”的意思。尽管文后注为:“臣密言:开头先写明上表人的姓名,是表文的格式”、“李密,一名虔,字令伯,晋武阳人”。对李密在文中为什么用“臣密言”而不用“臣令伯言”,可以不可以用“臣令伯言”等问题无法找到答案。也就是说课文解释模糊,名和字的区别没有进一步解释清楚,学生对于名和字有关的文化现象仍然无法获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从文化上做一点文化训释。在古代,尊对卑称名,卑对尊或平辈之间称字。名一方面是给长辈上司称呼自己的,此外,还用于自称表示谦逊。如诸葛亮《出师表》开头三个字就是:臣亮言。诸葛亮用名“亮”来表示对皇帝刘禅的尊重和自谦。同样《陈情表》“臣密言”也是作者用“名”来表示谦称。
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名表谦称,而字表尊称呢?这里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容。“名”是出生三个月起的,“字”是孩子成人时起的。人取名比较随意,而取字就比较正式。《说文·口部》:“名,自命也。”“名”本义是人的称号。《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孔颖达疏:“生如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所以名只是用来分别的称号,不正式,仪式也不讲究,如《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是日也,妻以子见于父……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字是男子到20岁举行冠礼时才起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冠礼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论语·先进》也从侧面反映了冠礼的情形,《论语·先进》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以,冠礼有着特别的意义。《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可以看出,字是成人的称号,与名相比,字更尊贵。所以,古人用名来自称表谦逊,而字称别人表尊重。
《鸿门宴》是中学名篇,其文中有“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生彘肩”做何解释?课文无注。但在参考用书的译文中翻译为“生猪腿”,也就是“未煮熟的猪腿”。此番解释不符合当时的文化背景。课文中写到“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项王曰:‘赐之彘肩。”课文中项王用了两个赐字。项王当着刘邦的面说“赐”,手下也不会过分无礼。显然,“未煮熟的猪腿”的解释不符合文意。从古人饮食文化背景看,在旧石器时代古人吃肉的方式很简单,猎获动物后主要是在火上烧烤食用,到了新石器时代熟食的方法主要是煮。东汉以前人们吃肉时,往往是把肉分割成较大的肉块,然后放到鼎鬲中去煮,肉煮熟后,吃的时候再切成小块肉,然后用箸戳着蘸上调料吃。“生彘肩”实际上是指煮熟了而没有加工的猪腿,应该是宴席上备用的猪肉。“生”应是未加工的意思,不是生熟的“生”。这正与课文“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的食用猪腿描写的情景相一致。我们只有细细品味古代文化才能寻得字词的真正意思。
再如《离骚》,课文有“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一句。文中的“黄昏”一词为现代习见,人们往往不会深究。课文注释虽有关涉,但也未能追根求源,不得确解。课文注释曰:“黄昏,古代婚礼举行于黄昏之时,新郎需前往新娘家迎亲。”为什么婚礼要在黄昏举行呢?其实,婚礼在黄昏进行应是抢婚制的遗俗。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婚姻形式表现之一是对偶婚,早期是以女子为中心的,男子须出嫁到女方家。后期随着男子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希望自己在婚姻中处于中心地位,男子希望女方出嫁到男方家,但女子又不愿放弃自身已有的地位,于是,男子凭借自己的力量,采用劫夺的方式来实现婚配,用武力把女子抢回结为夫妻。《周易》就有抢婚场景的描写,如《易经》:“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抢婚与当时的传统习俗背离,既然是抢夺,时间自然选择在黄昏。这种方式后来发展为“劫夺婚”。从用字关系看,“昏”和“婚”是古今字。也就是“昏”的本义是黄昏的意思,由于抢夺婚的关联后来引申出“婚”义,为了分化意义,后为“婚姻”之义造了个“婚”。“婚”是一个后出字,这反映了“昏”和“婚”两者之间的文化联系。文章看来顺手而写的词句,实际上有一种比喻的表达功用,只有对字词的文化现象做一个历史的考证,才能体会到文中用语的旨意。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文言文字词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言文教学的文化训释是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对字词、句法进行讲解,更要让学生从文化的视角,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事实上,多数学生希望知道隐含在文言文背后更多的文化因素,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应该有一点文化训诂意识。当然,对于古文字词的文化阐述,必然受到阐释者学术文化背景的影响,甚至对于不同说解结果的选择,也会受到自身学术文化的影响,所以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而深厚的古代文化知识素养。文言文教学涉及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因此,如果语文教师不掌握扎实的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开展文化训诂。
参考文献:
[1](唐)柳宗元.河东先生[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陆忠发.现代训诂学探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余培德点校.周易正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4]王贵元.汉字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龚抗云整理.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