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建
摘要:本论文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结合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和问题,探讨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对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初中学生古诗词薄弱方向的克难攻坚、初中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生本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206-02
古诗词作为东方文化的璀璨明珠,它是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坚力量,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的潜在力量。随着郭思乐“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许多学者便将这一理念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一、生本教育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内涵
“相信孩子们,尊重孩子们,依靠孩子们。”这是郭思乐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的生本教育的宗旨,也是生本教育的原理和核心。生本教育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以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为理论基础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则是“为教师好教的古诗词教学设计”向“为学生好学的古诗词教学设计”的转变,真正意义上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停留在外在形式与空荡口号上的价值观,注重共同学习,在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词文化知识,在尊重学生天性和彼此信赖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和高质量的学习课题。
二、生本教育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小组合作,前置学习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指出:一切为了学生。即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破除以往古诗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弊端。生本教育下的小组合主张协同学习,它要求学生之间通力合作,为完成教师设计的更高水平和质量的学习课题,以双人或四人为一组,借助同伴或道具的力量促成合作成员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它是坚持学生本体观的核心力量和学习方式。生本教育下的前置性学习又称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它是充分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给予儿童自主发展的地位与空间、提供适合儿童从已有的发展水平向潜在的发展水平过渡的高质量课题研究设计、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为儿童的自由和健康生长开辟道路的有效策略。在古诗词教学时,我们要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比如在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前,将每四人划分为一个小组,共同解决教师布置的前置性问题:(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创作此诗的背景。(2)理解古诗大意。(3)了解孟浩然及李白与他的友谊故事。(4)李白的送別诗,除了这一首还有哪些?从古诗中,我们可以了解李白送别过多少友人?(5)用你们擅长的方式演绎这首诗的故事。(可改写成白话文故事,可情景演绎,可角色扮演,可通过朗诵配旁白的方式,可通过群文阅读比较学习的方式,可通过配乐成曲抒情表意的方式等。)要求:围绕这首诗的主题大意,结合小组搜集的资料,全员展示。这是以小组的方式,在设计前置性课题的前提下,以自主探究和共同讨论的方式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
(二)美读吟诵,体味美感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生长,顺应学生内在的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这种自然生长和内在的发展规律体现在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关注与期待;学生的情感需求体现在古诗词的趣味性、历史性和故事性等。而在古诗词课堂,他们的期待值往往因整节课的释义和主旨概括而呈直线下降趋势,他们的情感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兴趣不断降低。诵读法是一种表演性质的、在声音引导下的综合性训练方法、探究活动和创造活动。它需要口、耳、眼、脑、心并用的综合性训练方式,它在发声的同时带动对古诗歌的理解与探究,通过对语调高低的把握、节奏快慢的调节、情感深浅的掌控,使诵读者的大脑高度兴奋,注意力集中,不断对古诗歌展开探索、追求、猜测与选择,切合当下内在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并且诵读并不等于简单的背诵,背诵是诵读的数量和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的,学习内容前,通过诵读来整体感知古诗词,采取分角色朗读、小组展开朗读、个人朗读、教师泛读、示范朗读、诵读和吟诵结合、举办诵读比赛、诵读展示等形式,保证数量、质量和感情充沛,从而丰富学生情感认知,在发声的过程中体味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向美、思想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积累、理解和赏析古诗词内容的能力。
(三)整合资源,感悟意境
生本教育认为应跟随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发展的现状。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学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体现在他们的独立意识。初中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和自我世界的构建中,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水平本就是学习过程中的宝贵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份资源。比如在准备学习《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布置一个任务:“了解有关‘春天的故事。”第二天,教师可能收到很多相关性资料,如“《钱塘湖春行》的白话文描述、其他关于‘春天的诗句、有关春天的景色图、春天的音乐、春天的朗诵音频、春天的播放视频等”。这是学生独立意识的表现;其次,学生的发展体现在他们对丰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的需求。他们对三维或多维的图像,如对图片、声音、视频的理解和记忆都远远超过抽象、静态的文字表述。诗歌中的意境是诗歌创作和欣赏的核心和命脉,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显著特征,学生往往难以体会其中意境,但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对诗歌中的景色进行直观展示,学生在观赏图片的同时通过感官感悟诗歌意境,产生角色代入感,引发情感共鸣,对意境的形象和感情进行交融,从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美。
(四)个性解读,多元评价
生本教育主张高度尊重学生,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是思维的创造者,是拥有无限潜能的人,教师的教育意义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天性,给予学生创新的条件,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在教学评价上,生本教育注重学术性而非功利性,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留出一定的空间,使学生可以自我调节,并采用多元评价,使该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解读是生本教育推崇的重要阅读方式。他们在阅读古诗词时,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初步的对作品的认识,有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如果一味地由教师释字、释句、析情,并唯上、唯书、不随己见,那么学生的个性将会泯灭,对古诗词的认识就机械化、固定化、古板化,对古诗词背后的深意和史实缺乏探究的欲望,并与古诗词的距离愈来愈远。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教师归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学生在诗中是无法体会到这层意思的,而是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遭遇才领会其含义。除了这层主题外,有的学生认为诗中描写的乡村田园之景最吸引人,有的学生认为诗人潇洒自乐的人生态度值得学习,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的隐世是走投无路下才不得已做的选择,并不是他本性热爱这种生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师所传授的主题不相同并不意味着绝对的错误。如若教师的课堂不给予学生自由阐述的空间,不尊重学生多样化的个性,不欣赏他们独特又有新意的理解,那么古诗词的学习必然是成效甚微的。
初中语文古诗词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生本教育为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结合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策略,对初中生学习古诗词、领悟古诗内涵、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教师改变传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式、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宪承、孙培青.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05.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叶琼玲.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研究[D].深圳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