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2019-11-11 10:25占忠慧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6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

占忠慧

摘要:非遗面塑文化内涵丰富,传承非遗面塑文化,与学科整合是最佳途径。徐州市铜山区黄集实验小学秉承既传承文化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原则,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低年级开展“七彩面塑、趣味识字”“七彩面塑、玩转说写”活动,中年级引领精深阅读,高年级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探索出传承非遗面塑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新路径。

关键词:面塑文化;小学语文课程;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B-0048-04

黄集面塑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徐州市铜山区黄集实验小学本着传承非遗,让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宗旨,开展了省级规划课题“非遗面塑文化与小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工作。

非遗面塑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不是盲目进行的,应秉承既传承文化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因此我们充分挖掘面塑文化中的语文教学价值,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素材,寻找可利用的面塑资源,调动学生、家长、社会的积极性,邀请专家实地指导,秉承“开放性原则”,使实践逐步趋于常态化、序列化。为此,我们整体规划课程,编写面塑校本教材,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七彩面塑、趣味识字”“七彩面塑、玩转说写”活动,三、四年级开展“七彩面塑、精深阅读”活动,五、六年级开展“七彩面塑、综合学习”活动。学校将课程融入每周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开展一年一度的面塑文化节,以达到文化的传承和学科拓展的目的。

一、七彩面塑、趣味识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一、二年级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1],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在学习面塑制作的过程中,面塑作品的制作技法、制作材料、名称等蕴藏着大量的汉字,是学生识字的好资源。我们把这些汉字进行归类,并拓展同类别的字,编写《七彩面塑——趣味识字》,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积极创设有趣的识字氛围,运用色彩鲜明的画面、实物,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低年级学生识字的欲望。在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塑识字教学模式”:“植入情景—激趣,建立联系—感知,引导观察—发现,展示成果—理解,互助矫正—强化,拓展延伸—应用。本文以“读儿歌  懂技法  认工具——归类识字”为例:

师(播放捏面人视频):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民间工艺吗?

生:面人!

师:看,这就是面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面人王国,一边了解面人的知识,一边学习有关面人的汉字。在咱们黄集,有一位面塑大师叫陈兴民,他捏的面人栩栩如生,同学们想看一看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吗?

生(齐):想!

师:同学们,怎样才能捏出这么精美的工艺品呢?读了这首儿歌你就会明白的。

(教师出示儿歌“捏搓揉掀,点切刻划。飞禽走兽,巧手塑形。戏曲人物,惟妙惟肖。”)

(学生借助拼音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师:同学们,儿歌里告诉我们,捏面人最重要的是学会什么方法呀?

生:捏搓揉掀,点切刻划。

师:这些字中有好几个都包含同样一个部首,比一比谁最先找齐。

(生回答)

师(出示“捏搓揉掀”):看,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面泥,谁来给大家做一做“捏搓揉掀”的动作。

(生练习动作,理解字的意思)

师:刚才做这几个动作时都用到了我们的手,所以带有“提手旁”的汉字多数表示手上的动作。比一比,看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带有“提手旁”的字最多?

(生討论汇报)

师(板书,汉字开花):刚才小朋友们说了不少带有“提手旁”的汉字,连一连,你发现了什么?

(生连词,教师在课件上出示连字成词,如“拉扯、拥抱、拍打、抚摸……”)

师:你能用这里的词语说一句话吗?如:我和妈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生1:我生病住院了,妈妈不停地抚摸我的脸。

师:疼在你的身上,痛在妈妈心里。

…………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呀!接下来让我们开火车试着读一读这些带有“提手旁”的汉字。

(学生情绪高涨地读生字)

师:刚才我们就是先找出包含同一个偏旁——“扌”的字,接着让“扌”的字开了花、连了词,而且还用上这些词说了一句话,大家真是了不起。这就是我们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了含有“提手旁”的字的方法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带有“刀旁”的字和词语。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短暂的,面塑工具竹签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同时,还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和面塑工具的介绍,接着出示一些生字和含有这些生字的文章,检测学生的识字效果,进行“识字大王”和“阅读大王”的评选。

二、七彩面塑、玩转说写

低年级看图写话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中年级的习作打下基础。而写话需要依托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书本上提供的画面都是平面的,面塑作品则是色彩鲜明、可感可观、形象生动的,多彩的面团经面塑大师的手瞬间变成体裁丰富、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的工艺品。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多彩的面团令学生爱不释手,那一个个经学生的小手制作出的面塑作品,虽不精美,却被赋予了生命,这些就成了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创编故事的素材。学生做面塑、编故事,或读故事、做面塑。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如下教学模式:传授技法—制作,展示作品—欣赏,组合画面—想象,小组合作—创编,交流展示—评价。低年级以“面塑工具我介绍,面塑材料我知晓,赏面塑、编故事”等三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一)做面塑、编故事

课上,面塑教师教学生做了一只小鸟、一朵鲜艳的玫瑰花、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引导学生思考:把这三样有趣的作品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进行思考,展开大胆的想象。一个个精彩、生动的故事,就从学生的脑海中生发出来了。教会学生制作面塑是教学内容,而这些面塑作品又成了学生创编故事的媒介。

(二)读故事、做面塑

语文的阅读需要把一篇篇文字读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读得多了,学生的心中会浮现出活的画面。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容易针对听到的故事、读到的古诗,用语言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我们借助面塑这一手工媒介,让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面塑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把书中可感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例如学了《雪孩子》这篇童话故事,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读了课文,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有的学生说:“我的脑海中出现了雪孩子和小白兔一起玩的画面。”还有的学生说:“我的脑海中出现了雪孩子冒着浓烟勇救小白兔的画面。”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你能把腦海中出现的画面,用面塑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吗?学生情趣高涨,跃跃欲试。笔者又说:“要想把画面做得生动有趣,必须好好读课文。”为了做好面塑画,学生深入朗读课文。时机成熟,两人小组完成了作品。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让学生看着自己制作的面塑作品,把脑海中想象到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讲给同学听。

此环依托面塑这一直观的作品,为学生讲故事搭建了一个支架,大大降低了让学生直接讲故事的难度,这其实就是语文学习中语言的吸收、建构、运用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面塑起到了支架的作用。同时学生又熟悉了制作面塑的技法,动手、动脑、动口,学得轻松愉快。课程离不开评价,学校制定星级评价方案,包含教师评、家长评、同伴评等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

三、七彩面塑、精深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通过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部分中年级学生却对名著不感兴趣,只钟情于浅层次的快餐式阅读,令人大伤脑筋。我校面塑展厅里,有许多面塑大师的作品,作品题材丰富,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有的来源于古典名著,有的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们借助这些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点燃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一)赏作品,识人物,读经典

为了把学生引到阅读名著的这条路上,我们把面塑作品带到了教室。例如学了《三顾茅庐》这一篇文章,如何引领学生进一步阅读《三国演义》呢?我们借助面塑作品引导阅读:

师: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生作惊讶状)

生1:关羽。

师:你读过《三国演义》?

生:嗯。

(教师PPT出示《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外貌描写和对赤兔马的描写)

师:《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关羽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字云长,是忠勇的化身,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而这赤兔马是怎么来的?《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与关羽有关的故事呢?请同学们看《三国演义》的回目名。

(学生阅读回目名,读故事)

学生的阅读热情被点燃了。接下来笔者又借助“空城计”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计谋,借助“姜太公钓鱼”引导学生阅读《封神演义》,借助“孔子授礼”带领学生阅读《论语》。通过“金陵十二钗”唤起学生阅读《红楼梦》的热情。在阅读中,学生看到了一幅幅精美的面塑作品,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熏陶。经典的种子深埋在学生心田。

(二)读经典,品人物,做面塑

读得多了,学生如何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成果呢?书面汇报、口头汇报学生已经尝试过,但是用面塑的形式汇报还是第一次。他们有的决定制作人物的兵器,有的想制作自己喜欢的人物,有的则喜欢还原其中的故事情节。我们开展最佳汇报评选,邀请面塑教师评审。为了胜出,学生读得更认真了;为了制作更精美,他们向面塑教师请教。虽然刚开始他们的作品尚显稚嫩。在制作的过程当中,他们养成了钻研书本,品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习惯。他们先试着制作一个个单独的人物,渐渐地学会制作组合的人物,把故事情节转化成了一幅画面。例如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他们把林冲与洪教头对打的画面做了出来。学校开展“面塑背后有故事”小讲堂,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采取教师评、同伴评的方式,对学生的讲述和作品进行评价,达到读进去、做出来、讲出来,真正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四、七彩面塑、综合学习

为了传承面塑文化,我校打造了浓厚的面塑特色文化,学生行走于校园就可以受到面塑文化的熏陶。学校以“捏七彩面塑,塑健全人格”为核心理念,以“塑生活、塑人生、塑未来”为办学宗旨,丰富学生的精神追求,使其“养正、崇真、至善、向美”。我们努力发掘面塑特色环境中语文课程价值,在五、六年级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随着一年一度的“面塑文化节”的举办,进入学生心田的不仅是文化的魅力与光芒,还有带得走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一)依托面塑文化,开展项目写作

1.赏面塑文化景点,编写解说词。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面塑文化,我校编印面塑校本教材,分为面塑的起源、面塑的流派、面塑大师等几个章节。学校打造“面塑广场”“面塑文化石”“面塑文化馆”“面塑长廊”,以“为学校面塑景点征集解说词”为抓手,面向五、六年级学生开展“赏面塑文化景点,编写解说词”活动。学校以此为任务,驱动学生去阅读面塑校本教材,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本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使其读懂教材文本,理解文本,然后围绕解说任务,筛选信息,进而分析重组信息,把面塑特色教材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解说语言,实现了书面语向口语的转化。为了解说得更好,学生还要采访面塑大师。如何采访,采访什么,如何把采访后的信息重新转化为解说语言……学生在长期的项目化语文实践中,提升了自己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2.品面塑作品,征集作品简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真实的情境创设,因此语文学习也要与社会生活相关联。面塑文化节,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面塑文化馆。学生都被那些精美的作品所吸引,教师顺势设计了以下任务:学校即将举办面塑文化节,有很多家长和外校同伴要来参观面塑文化馆,可是这些作品都缺少作品简介。我们来为它们编写作品简介吧!教师给出作品简介的样本,引导学生从面塑作品名称、作品出处、制作者、制作工艺等几方面编写作品简介。学生为了自己的作品简介能够入选,都去研究作品的工艺、作品的制作者和作品出处等,进一步深入了解了面塑文化。在面塑文化节这样的真实情境中,学校邀请参观者依据评价标准对作品简介做出即时评价,达到最佳的检验效果。

3.观察制作过程,征集制作说明。当今社会,面塑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流程逐渐淡出大眾的视野,逐渐被黏土、彩泥等新型的手工材料代替。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工艺的制作流程,同时又把这一活动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相结合,我们带领学生观察面塑制作流程:烫面、上色、制作,然后面向全校征集制作说明,为制作面塑的宣传片做解说。

(二)成立解说社团,培训解说员

征集解说词后,我们成立了解说社团,对学生进行解说员培训。训练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他们的交际水平。依托面塑文化节,学校开展“我是小小解说员”活动,让学生向参观者介绍学校的面塑景点和面塑作品的制作过程。每一个学期,学校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彰。他们先是拘谨,放不开,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变得活泼大方起来,更受到了面塑文化的熏陶。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的面塑特色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在非遗的传承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方面均取得了点滴的成绩,初步摸索出面塑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非遗面塑文化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学生在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提升的同时,审美情趣和文化的感受力也逐步提升。课程的探索永无止境,我们将继续挖掘面塑文化的资源,整合学科教学,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求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责任编辑:石萍

Abstract: The intangible dough modeling culture has rich connotations, and the best way of inheriting the culture is to integrate with the subjects. Our school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inheriting culture as well as improving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to create authentic contexts of application for their language practice. We have explored the new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Chinese teaching by way of launching colorful dough modeling and interesting literacy and also launching colorful dough modeling to improve their reading and writing for underclass students, guiding mid-class students to do in-depth reading, and performing Chinese comprehensive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upper-class students.

Key words: dough modeling cultur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course integration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英语课件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
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思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基础学科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