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元
那一年的麦收时节,老郭刚十岁,还是小郭,不知怎的,成了生产队长张大成的眼中钉。张大成长着一张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黑面馒头,年轻时跟着他的瞎眼大舅郭神仙学过算命,人称“张半仙”。
张半仙给生产队的每个孩子都算过命,他算出王东风日后能当“司令”,算出张文明日后能当“宰相”,可给小郭算命时他却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说:“这孩子正月出生,‘潜龙勿用,上学上到八十八,还得回家打坷垃(指务农)。”
王半仙这么算,也许是因为两家历来有矛盾。小郭气不过,编了几句顺口溜:“张队长,外交官,哪里有酒哪里钻,三天不喝酒,口水都急酸。”这下张半仙更是跟他过不去了。
那天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整个村庄像烧透了的砖窑。生产队的骡马拴在杨树下,大鼻孔呼哧呼哧的。张半仙把其他孩子都安排去拾麦,却把小郭安排在脱粒机下,用木锨铲麦粒。几个小时后,小郭头晕目眩,喉咙冒火,跑到水桶边喝一气凉水,接着干。后来水喝得太多,一走路肚子就“咣当咣当”地响。
临近中午,他流了鼻血,就扔掉木锨,跑到麦场外边一棵洋槐树下喘口气。谁知这时张半仙赶来,驴屎蛋一样的脸阴得能拧出水,抬手就是一耳光。
“谁让你歇的?快干活!”
小郭盯着队长的黑脸,有一团火在胸膛里燃烧,还有无数只虫子在撕咬他的心。泪珠从他脸上滚落,他猛地站了起来,嘴里像是喷出了火:“张半仙,你不讲理!”
“我就不讲理,你能反了天?”张半仙不屑一顾,把嘴撇到裤腰带上,“你要不想干农活,有本事当乡长去!瞅你那熊样,还不是一辈子扎在地里!”
“咱们走着瞧!”
想起三十年前的那一幕,郭镇长微微一笑,整了整衣领,推开低矮的大门。当年的张半仙由于喝酒太多,股骨头坏死,常年卧床不起,成了村里有名的貧困户。老郭把手里提的花生油搁下,走进里屋。
这会儿,正巧王东风和张文明也在。他俩都是村干部,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一见郭镇长进来,他俩起身寒暄,向张大成介绍说:“这是从咱村走出去的郭镇长,刚从外乡调回来的。”
“大伯,我来看您了。”老郭笑呵呵地说。
原本斜躺在床上的张大成挣扎着坐起来,瘦削的黑脸抖了两下,又哭又笑似的,半天没说出一句囫囵话。王东风和张文明接过话头,和老郭聊起来。没几句,老郭转到了正题上。
“大伯,以前日子苦,现在大伙努力脱贫,政府也在开展扶贫攻坚,对您家这样特殊原因致贫的贫困户进行帮扶,让您和大家—起过好日子。”
老郭说着从怀里拿出一沓钱。张大成本来一直默不作声,好像什么都没听见,直到看到钱,他突然挡住了老郭的手。
“你拿回去,我不能要,我不能要你的钱!”
“大伯,这不是我的钱,这是我们几个包村干部给贫困户的捐助款。以后村干部还会按月给您送政府发的扶贫款。”
“我……我……”张大成攥紧了老郭的手,两眼直勾勾的,嘴角抽动着。
“我对不住你,我对不住你,当年,我不该胡说八道,我这张嘴,就会胡说八道,我……”
张大成挥手往腮帮上扇,老郭拉住他的手,扶着他又躺下,自己坐在床边,“谁还不盼着孩子好,你也没说错啊。王东风,承包了河岸,养了几百只鸭子,是咱村第一个万元户,乡亲都叫他‘鸭司令。张文明,开个屠宰场,还专门有人来跟他学宰猪,也算个‘宰相嘛。”
张大成盯着他,皱纹深陷,无言以对。老郭接着说:“您当初说我上学到头来还是回家打坷垃,我不服气啊,那时候谁好好上学啊,我多少次咬牙坚持,心里想的是,我得学,我得努力。这到头来,我当上镇长了,还不是回到农村来为农民服务的吗?您说错了吗?您说得对,我还是得回来扎在地里。”
老郭说完,张大成把他的手攥得更紧了,黑脸通红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