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资源化与生物能源”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建设探索

2019-11-11 12:11徐苏云康诗飞黄远星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3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国际化教学方法

徐苏云 康诗飞 黄远星

摘要:文章以“废物资源化与生物能源”研究生全英文专业选修课为例,从教材选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授课效果问卷调研分析等方面,讨论了高校环境学科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建设的方案和效果,并提出了加快高校全英文课程建设、保障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工程;教学方法;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161-0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的重要发展战略[1]。在国家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海市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理工大学确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人才教育培养理念。双语课程的建设是加快高校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需求,因此成为国内各高校教学改革的关注重点。

垃圾处理不当会所造成的巨大的环境污染,对其进行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可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国家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发〔2016〕67号),已将废弃物资源化、生物能源创新发展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了更好地了解国际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需要研究生掌握良好的专业英语读写能力;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听说能力,也能为国际交流的顺利开展提供必备条件[2,3]。全英文课程不仅对本院研究生开放,也面向相关院系的国际留学生,可为留学生提供更多可选课程,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基于面向环境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废物资源化与生物能源”全英文专业课程,从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学生反馈情况等角度进行讨论,以期为国内高校的环境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全英文课程建设提供案例和借鉴。

一、全英文课程设计与实践

1.教学内容设置。目前开设“废物资源化与生物能源”相关英文课程的院校较少,还没有相关的专业教材,课程主要选取了该领域知名专著"Solid waste technology& management"(Thomas H.Christensen著,Wiley出版)和"Biomass and Bioenergy"(Khalid Rehman Hakeem等著,Springer 出版),作为主要英文教材。两者相比较,前者是由固体废物领域国际知名学者撰写,国际固废工作组(International Waste Working Group)推荐的固废教材;后者则侧重阐述生物质能源转化原理及最新技术发展现状。两者相互补充,结合使用。本课程还推荐了相关科研文献以及中文参考书《废物资源化与生物能源》(李建政,汪群慧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生物质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陈冠益等,化学工业出版社)等作为辅助材料,方便学生在课程开始阶段,预习相关知识点,形成一定的背景知识积累,为适应全英文授课打下基础。

2.教师活动的组织。该课程是专业选修课,授课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讲学及教学互动并重。任课教师结合教材及参考资料制作英文课件,課件内容提前发布到课程中心网站,督促学生提前预习,熟悉相关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点,课堂教学用英文讲授。课程前期以课堂讲学为主,任课教师侧重介绍固体废物资源化与能源化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课程中后期以教师引导,以学生研究讨论的教学互动为主,充分调动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分成3—4人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一种废物类型,通过文献调研及小组讨论来探讨资源化途径及技术比较,形成研究报告并制作PPT进行汇报,研究报告及PPT汇报质量将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通过该过程的锻炼,让研究生学会分析问题,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资料信息收集、综合归纳和比较,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二、 实践教学调查结果分析

从学生的接受程度入手,教学小组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选修《废物资源化与生物能源(全英文)》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若干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探讨[4],希望能对全英文教学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本次调研共收回49份有效问卷。

针对参与课程的学生英语能力情况统计如图1所示。结论显示,53%学生对英语很感兴趣,43%愿意为学业和考试去学习英语,仅有4%的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目前英语水平,41%学生通过英语六级,考研英语55分以上的同学占76%。有55%同学在本科期间学习过全英文或双语专业课程,45%同学第一次接触全英文专业课程。对于参与全英文课程的兴趣和意愿,39%的学生特别赞成,43%的学生表示支持。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较高,英语基础比较好,有一定的全英文学习的基础和接受能力。

参与全英文课程对专业内容的学习效果,62%同学表示有促进效果、24%表示有显著促进;而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效果,仅有17%同学认为没有提高。近半数同学认为,全英文课程课后复习所需花费的时间较其他中文课程差不多,而其他同学则需要花费1.5—2倍时间来复习。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学生英语水平以及教学环境都会影响全英文课程的教学质量,45%的学生认同教学方法对课程质量的开展影响更大,因此教师因地制宜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授课进度,丰富教学形式和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影响较大。

三、结语

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之路,全英文课程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步,利用国外优势科技资源作为推动学科发展和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全英文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单单是英文原版教材的引进和全英文的授课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胜任全英文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实施,助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升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冉,王玉敏,杨安康.“环境微生物学”全英文教学探索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s1):172-173.

[2]吴萍萍,白鹏,阎子峰.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6,37(8):66-69.

[3]王大志,任同群,崔岩,等.“微纳米制造技术”研究生全英文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44-145.

[4]陈嘉欣,齐明,梁亦诚,沙峰.全英文教学的学生反馈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8,(4):96-99.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国际化教学方法
聚焦港口国际化
装备环境工程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