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探索研究

2019-11-11 12:57张颖徐娇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2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

张颖 徐娇

摘要: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课程改革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动态变化。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并不是一次重新洗牌,而是一次全新的整合——全课程育人体系。《教育性班会课》是列入我校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公共必修课,是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区别于事务性的班会。本课程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渠道,是进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性班会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2-004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基于此,我校推行的“教育性班会课”是对“课程思政”的一次创新性尝试。教育性班会课程开设一年来,取得明显成绩。一是规范了学生的管理,使学生能尽快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更快适应大学生活;二是学生违纪事件明显减少,通过教育性班会课程增加了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阵地,更能及时提醒学生牢记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纪律;三是防范意识增强,教育性班会课程不断提醒学生加强防范诈骗、防范网贷等的意识;四是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归属感;五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内容。教育性班会课成为引领学生思想方向、政治立场的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应当着力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是基于“课程”建设而不断完善的,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将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在本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我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招生考试办公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起到了引领和统筹的作用。课程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头戏,教务处在组织课程改革和教学管理水平提升过程中,应当注重把“德育”功能融入各类课程建设中,并把“德育”指标作为重要的监测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课程思政”的体系建立起来。具体体现就是不仅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设定之时,就将“德育功能”融入其中,而且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制定中也尽量引入“德育功能”的监测点。

二、加强思政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出发点源于“思政”的建设。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引领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影响课程建设中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导向各方面统一协调性,仅就教学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教学效果将事倍功半。在实践教学中,许多专业课教师总认为“价值导向”是“思政课”的责任和义务,其他专业教学只负责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因此,引入“课程思政”的概念,是希望通过教学改革,改变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割裂”问题,强调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不同的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各自独特之处,不同专业课程也有自身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在探究“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中,需要全面分析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和难点。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深度挖掘改革课程能突显的“价值导向”功能,鼓励任课教师勇于担当“德育”责任,将所有课程都以“课程思政”的新理念作为引导,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教育性班会课在教学实践体系中占有很大的分量,部分专题的班会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师生互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教育性班会的目标,也是教育性班会“德育”功能的充分体现。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教师。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师既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负责人。“课程思政”的实现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反映,如果教师教学过程中缺乏“德育”意识,甚至对自身修养都不重视,就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利用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教学专门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专题培训等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水平、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养成主动钻研、加强思政教育的意识。学校还可以通过构建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工作平台,整合思政课专职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辅导员、导师、班主任等师资队伍,组建多学科背景的课程体系,发挥各教师专业特长,将课程体系进行分解和整合,组建一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分专题、分模块进行讲解,让学生能接受最专业最扎实的基础教育。与此同时,教育性班会课的开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提升专职辅导员政治理论的同时,可以运用校际交流的方式,借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并运用于教育性班会课程中,使教育性班会课的“课程思政”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四、加强二级学院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在院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不仅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而且涉及全校各类各门课程。面对“德育”功能全面覆盖的难题,学校在教学资源统筹上需要自上而下、从内到外建立起上下贯通、多元参与的运行机制。这个过程中,仅依靠学校层面的统筹和部署是不够的,“德育”目标的落实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二级学院来实现的。特别在当前校院两级管理的模式下,二级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也应把“课程思政”的理念融会贯通。二级学院需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具体责任上升到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量化指标。

特别是教育性班会课的开展,基于二级学院学生管理水平提升层次的不同,班会课效果也不同。二级学院可以充分利用教育性班会的平台,将学院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办学理念融入课程中,让教育性班会课成为各个学院的政策理论宣传渠道、学生工作开展平台、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最终以学生获得的收获和成果来评价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质量,让教育性班会课成为各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方式。

五、探究学情、因材施教

现在,00后学生开始步入高校,他们成长在一个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和社交媒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因此与以往的在校大学生相比,他们有着自身的特点。思政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须因时事而优化,不同学校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是“课程思政”改革必须面对的客观难题,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中,教育性班会作为课程试点的领航者,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教育性班会课的任课教师均为专职辅导员,同时也是负责学生管理的班主任或者直接责任人。对于工作在学生教育一线的辅导员而言,开展教育性班会就是把平时琐碎的管理经验不断总结、凝练,通过班会课的反馈不断总结,目的是加强管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基于此,教育性班会课可以成为“课程思政”改革的试点,在总结学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德育”质量,让学生理解教育的目的,接受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让学生也参与到“课程思政”改革中来,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同时提升教育教学改革的质量,真正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全面优化转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3-21(10).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