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以学定教教学模式引进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合理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和分层教学形式,有效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增强初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通过具体论述以学定教,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途径,旨在为增强初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以学定教;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由来已久,但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遭遇了诸多阻碍。所谓的“以学定教”,即一种强调学生“先学”而教师“后教”的教学模式。然而,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导致老师常常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占据主体地位,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对“以学定教、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念给予高度重视,并以此为契机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的起始位置,继而站在不同的维度与视角来审视教学,以此方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启动效果。
一、 做好教学调查,为以学定教教学规划奠定基础
学生分属不同个体,故个体之间呈现较大差异亦是最普遍的现象。与此同时,鉴于教学内容与相关信息的来源亦不尽相同,加之不同学生的基础学力、数学悟性以及学习习惯等各方面必定有所差异,故为保证教学过程能全面照顾到每一名学生,教师需于实际教学开始前首先做好教学调查,以此为以学定教的教学规划工作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参数,继而通过对教材学习内容的有效整合以及对教学信息储备的调查来深入了解学生群体,如此将方便教师基于不同学生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以此方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如针对“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这一原属七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教师便可在学生解答与地理坐标相关的题目时适当引进此章节的数学知识来让学生对之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此将能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提前打下基础。如针对这样一道与地理坐标相关的题目:某一班级教师组织学生去公园游玩,但因学生贪玩而走散,此时,教师将剩余学生集中到了公园中心,并用手机联系其他走散的学生,让其告知自己所处的位置。其中一名走散的学生小米说她所处的坐标为(300,300),笑笑所处的坐标位置则是(200,300),李华的位置在中心广场西北方大约420米处的位置。基于三名学生的说法,请在公园的平面图中标出他们所在的具体位置。针对上述问题,部分学生表示需要在公园的平面图中选择一个适当的位置作为原点,以此方能确定横向与纵向坐标,而后通过对各景点坐标的分析,便可获取他们所在的具体位置。此外,部分学生则认为,题目中告知的李华位置在距中心广场西北方方向大约420米处而非是具体的坐标数值,故难以实现对李华坐标的精准定位。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为学生展示直观图示,但却并非直接将地理坐标表示出来,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展开对坐标应用的探究,即让学生“先学”。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来导入此部分内容,以此“先学后教”的方式,将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继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确保理想的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 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采取因材施教策略
基于我国教育部所提之素质教育要求,使得“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已然深入到了每一名师生内心。而鉴于“以学定教”与“因材施教”,两者于教学理念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积极将两种方式综合运用至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能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初中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纷呈,且能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均得到有效照顾,继而可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激情,让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得到改善。这样在“因材施教”教学观念影响下,还能促使教师对原本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以及评价的策略予以差异性制定,继而在摒弃以往标准化的教学形式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化素养的良好发展。
如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均存在解题方法匮乏的问题,对此,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以常规的方式解题,而在学生完成解题后,教师可让学生先后采取排除、带入、数形结合等方法再度解题,而在学生尝试运用新方法解题时,教师需切忌向其灌输标准答案,以此方能表现出教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及方法的尊重,继而可切实促进学生创新及创造力的有效发展。
三、 创设学习情境,为以学定教创造良好的条件
教学情境创设是当代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而通过创设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且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宜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先学”积极性,且能为教师后续的教学启动奠定牢固基础。不仅如此,基于學生普遍对发生于自身身边的事物尤为感兴趣,对此,教师可积极引进生活化的教学案例,以此既能引起学生关注,且能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为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开启创造良好条件。
如针对“三角形边”的相关内容教学,教师便可采取如下方式来进行课堂导入,如“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三角形的实践应用案例,你能说出哪些事物与三角形有关吗?”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纷纷响应,诸如铁架桥、金字塔、三角板等等。随后,教师继续提问道:“众所周知,三角形有三条边,那么三角形的三边需达成怎样的要求方能构成三角形呢?”“三角形的边与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基于教师提问,学生纷纷自学案中寻找答案。至此,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其自主发现问题的答案,随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与三角形相关案例的回顾再基于学案中的解释来尝试总结三角形三边特点。至此,学生将得出诸如:三角形三边首尾相接且不共线,属于三条线段;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特点,经过学生“先学”,教师再对学生归纳予以总结,因此帮助学生找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定理,以此“先学后教”的方式,继而为以学定教模式的开启创造良好条件。
四、 优化互动合作,为以学定教训练提供重要的保障
新课程改革对合作互动学习极为推崇,且经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于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合作互动学习模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且能彰显学生于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继而可为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发动奠定良好基础。当然,鉴于小组辩论、小组质疑、小组竞赛等方式均属于合作学习的范畴。对此,为确保合作互动学习的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则教师还需结合学生实际来合理采取合作学习方式,以此方能为数学课堂注入强进动力,继而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确保理想的学习成效。
如针对“三角形内角”的相关内容教学,教师可首先要求学生将任意三角形的三角剪下并将之剪下的三角拼接到一起,随后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而鉴于此要求具有一定难度,故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证明,随后则比较哪个小组所用证明方式最为简便直观。至此,学生于合作探究过程中给出了许多的证明方法,如基于三角形的A、B、C三个顶点,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以此便可得出∠1与∠2。而后根据平行线原理∠1=∠A,∠B=∠2。加上平角为180°的定理,故在∠1+∠2+∠ACB=180°的情况下,∠A+∠B+∠ACB亦等于180°。以证明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并选出其中最佳的证明方法,不仅能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且因学生始终占据着探究的主导地位,故探究过程也将十分专注。至于教师于学生证明基础上展开教学,这也是对以学定教意识的有效凸显。
五、 实施分层教学,为以学定教课堂创新营造氛围
分层教学的实施唯有基于教师事先开展的教学调查,继而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数学学习诉求来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以此方式满足因材施教的原则。而鉴于因材施教与以学定教原本便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故结合因材施教原则展开教学,亦是对以学定教教育理念的良好体现。当然,分层教学的实施不能仅限于学生群体,而是要同时兼顾到教学的内容、目标方法及教学评价等内容,以此方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匹配度。
如针对“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教学,教师可让学生首先展开自主探究,而后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诸如“由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其中一个定点出发可牵引出多少对角线?”“从N边形的顶点出发能引出多少对角线?”针对上述提问,教师可让学困生回答难度较低的问题,而学生优秀的学生则回答难度较高的问题,以此既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意识,且能全面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继而保证教学调度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为以学定教模式的全面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 坚持以学定教,解决学生的学习疑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所以老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切实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针对“勾股定理”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一时之间无法理解其概念,并片面认为该定理适用于任何三角形。不仅如此,部分学生还容易混淆两边平方之和与两边和的平方的概念,以致最终的计算错误。因此,教师需根据学生在预习和自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既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又能切实彰显“以学定教”教学理念。
总之,“以学定教”教育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关键便是要初中数学教师摒弃过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切实彰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與此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于数学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予以强化,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此方能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继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让学生能始终处于欢乐、和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蒋红波.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9).
[2]王大前.论“以学定教”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促进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0(11):39-41.
[3]陆卫峰.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探究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设[J].内蒙古教育,2014(16):19.
作者简介:
焦士匡,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杨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