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民
【摘 要】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想学、乐学,教学才能事半功倍。那么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式就是寓教于乐,将教学趣味化,将学习过程丰富化,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之乐。本文将提出几点小学数学寓教于乐的实施策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 寓教于乐 小学 数学教学
引言:
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对于这门学科建立起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只是自顾自地讲解,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感受,那么很快,学生在一开始由于好奇而产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消退。寓教于乐的目的不仅仅是提升当前教学的效果,更是为了培养起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意义深远。
一、优化教法,培养学习兴趣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成年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即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为短暂。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数学教师应当认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而设计出能够使其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趣味性的数学小游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将使其能够在身心得到愉悦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轻松习得。而采取游戏教学法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确保学生改变对数学知识无趣的错误印象,使其不再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排斥心理。
如,在学习“元角的认识”一节的内容时,小学生的兴趣并不浓厚,有的学生甚至交头接耳,扰乱课堂秩序。为了强化学生对元角的认知和运用,也为了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笔者开展了“找朋友”的游戏。首先,让学生分别扮演一定价格的物品以及人民币价格,将课堂教学营造成为一个大的“交易市场”;其次,让学生结合价格去找相应的物品或者结合物品找相应的价格。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对游戏进行创新,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很快,学生开始尝试将多个价格相加去找相应的物品或者给出多的钱,再减去一定的人民币额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而学生在这样的游戏中不仅能够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而且还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范畴,有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贴近生活,彰显数学本色
生活是所有数学知识点的来源,以生活中的问题来诠释知识点是数学最原始的体现。相比于提出抽象、理论化的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实践类问题更能拓宽学生的思维,使问题立体化。在大量实践中也充分表明,这是寓教于乐的表现形式之一。教师要妙用生活化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通过看、画、找、摆等学习活动,知道什么是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背景中,理解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的多姿多彩,以确定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又如,在学生已经认识了“10”的读写后,我提出:举一些我们身边有10的数。学生举了:“10块钱”、“10个垃圾桶”、“10点钟”……学生边回答,我边肯定,最后小结时表扬学生:“同学们都列举了很多很多生活中的10,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好好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能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变无趣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创造条件,营造宽松氛围
寓教于乐的体现形式并非只有一种或几种,教师对于这一概念要灵活理解,在课堂上多样实践。有权威实验证明,宽松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主动性更强,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可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样应该作为体现寓教于乐的重要工作。这要求教师交出自己霸占的课堂权利,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验证来获取知识,体验实践的过程。对于具体的学习方法,也不必过多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路径来学习。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下,一定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逐渐使学生养成遇见问题时,自觉地动手画一画、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或是将图形旋转、平移,从中不断地探求知识,寻找和发现规律,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新;其次,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加快学生的思維流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渐渐地学会分析问题时,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发现问题的实质,产生“新”、“奇”甚至“怪”的思路。
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拿出一个三角形问:“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有多大?”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将这个三角形放在由一些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格子图上,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还有的同学想出:将三角形剪后,拼成长方形、正方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再算出面积;总之,学生众说纷纭……接着教师又问:“我们学校的铅球场地是一个三角形,你还能用上述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开始教室里一片寂静,接着有学生提出:“如果能像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平行四边形那样,推出一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就好了。”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乐此不疲,有的学生拿出三角板、剪刀、纸张等工具,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学生在纸上勾勾画画,紧张地思考着,创新意识驱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创造,最终学生各抒己见,发掘了“新”、“奇”、“特”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四、结语
总之,以丰富有趣的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课堂不断注入活力,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教师必须认清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形式,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不断的思索和总结,建立起新的教育体系。只有这样,小学数学教育才能不断发展,培育出饱含热情的学习者,并使他们最终发展成为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娜.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深入思考[J].新课程·上旬,2016(12):399.
[2] 陈波.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思考[J].小作家选刊,2017(18):168.
[3] 曹小明.探究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 论),2017(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