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宗
摘 要:写作是中学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数对最后的考试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写作是学生知识总结能力和逻辑想象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师要提起重视。而当前写作成为困扰学生的重要问题,在写作模块得分普遍不理想,有学生积累少,表达能力不强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不当的原因。本文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原因;解决策略
一、 引言
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提高写作的教学效果也是教师共同的想法。但当今,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写作的质量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探讨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考虑,还要从老师的角度反思,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二、 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作文教学方式固化
当前的教育逐渐演变为一种应试教育,教师与学生缺乏了情感沟通,作文教学的目的也扭曲了,教师急于求成的教学心理往往阻碍了学生想象思考能力的提高,从作文的选材到写作方法的教学,教师都手把手地教给学生,教给学生备范文、套模板,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本身的创作情感,也让本来鲜活的教学指导变成了一种模式化的灌输。
(二) 作文教学指导没有针对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过分地强调知识素材的积累而忽视了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只是将作家的写作经验机械地灌输给学生,殊不知学生的个人经历、理解水平和作家有着较大的差异,作家的写作经验并不适用于学生本身,再加上学生内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水平,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教学指导缺乏针对性,使得学生在日常的写作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三) 抄袭现象严重
当前社会上流传着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言论,再加上教师过分强调模板和范文的重要性,学生过分地依赖作文指导书,在日常的写作中没有积极的构思,挖掘素材,只是简单地根据题目相仿的作文进行生搬硬套,甚至是抄袭,这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写作的成绩往往不理想。
(四) 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是在写作前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指导和提示,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的书写。评改作文的方式也是应付,没有进行深刻的理解,评改的意见不能解决学生的写作问题,甚至有时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之间互评,达不到有效指导的目的。让学生找不到提高的方向,枯燥单一的写作方式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成绩不理想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五) 学生缺少体验和思考,写作能力较弱
学生在生活中缺乏感悟和思考是阻碍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面对中考的升学压力,很难静下心来感悟生活中的点滴,对事物有一个独特的见解。作文本身要求的是要有真情实感,只有通过亲身的经历体验,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但在实际中,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进度,很难留出让学生训练感悟的时间,更不用说留出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积淀写作功底了。而且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在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感悟生活,在课下的活动更是受到了限制,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六) 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
当前学校使用的作文材料和写作训练没有紧密的联系,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也没有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内容选编得不够合理科学,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表明零散混乱的知识体系会造成学习者的思维混乱,让读者难以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思维。与此同时,市场上售卖的作文书编写内容大多是优秀范文选集,专家的讲评等,内容的编写没有一定的针对性,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七) 作文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新课改明确要求,要重视引导学生的自评互评过程,在过程中提升写作能力,而当前的写作教学往往只有教师参与,缺少学生自评或者互评的过程。有相关的数据显示,作家需要花费自己写作时间的四分之一来修改自己的原稿,而中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时间都达不到百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缺乏对自己写作内容的反思和修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使个性充分地展现出来,发掘本身的潜能。而修改作文的过程亦是作文质量一步步提高的过程,在过程中可以充分地思考,发掘本身的潜能,这个过程是必要的。这样学生便可以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接下来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去改善。优秀的作文教学要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样都是教学主体的双方,也应该都参与到评价过程中。
三、 出现教学问题的原因
当前教学问题的根源是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思想,教师的指导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作文是学生内心所想的书面形式,学生没有自己亲身的感悟,没有清晰的写作思维,就写不出逻辑感较强的作文,因此也就出现了较多的写作问题,通过分析原因,主要总结为三点。其一,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中学生的写作方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中考怎么要求,学生的重点就集中在哪,有些学生并不注意过程,只注重最后取得的成绩。而教师也在日常的教学中强调格式和思维的正统性,用有代表性的素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中考对平时教学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考试成绩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直观反映,作为老师,必然要循规蹈矩地教授学生写作的思路。在这样的指导环境下,学生的思维就会拘泥在教师要求的条条框框中,从而限制了学生本身的思考。其二,教师的教学能力欠缺。作文的教学效果与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问题就相对较少。有的教师不明确通过写作的指导要教会学生什么知识,是学会怎么写作文,还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一部分教师陷入作文教学的误区之中。有些教师的教学也只停留在口头上,沒有动笔书写,只是纸上谈兵,有的老师教学知识老化,并不能有效地给学生以指导。其三,学生缺乏生活体验。面对着中考的独木桥,学生处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根本就没有时间和心思去感悟生活中的事务,在叙事的时候也就很难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在论证效果上就大打折扣。